言论

听首相的话 留在家中/南洋社论

农历新年期间,网络上流传一张看似“骇人听闻”的照片,镜头显示中国武汉挂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的字眼;当时,2019冠状病毒病开始在武汉肆虐。

那个时候,大马人老神在在,没几个人认为冠病病毒会漂洋过海来到大马。



可惜,这个想法显然是太天真了,冠病之后非但来袭大马,而且时隔不到两个月,疫情更是瞬间恶化。在一轮政治权争中打败对手的国民联盟政府开始苦思良策,怎样才能战胜突如其来的病魔?

首相慕尤丁16日晚上颁布为期14天的行动管控指令后,18日晚上再次通过电视直播,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劝诫国人在18日至31日期间务必深居简出,别将管控指令视为可与亲朋戚友聚会或回返家乡的欢乐假期。

简短的谈话中,慕尤丁先后讲了7次的“留在家中”(stay at home),并直言疫情如若没被扑灭或改善,行动管控期或被迫延长。

大马的冠病疫情何时U转,这个时候还说不准,但两个星期的行动管控期若真能让情况获得缓解,那将是不幸中之大幸,而要做到这一点,举国人民对政府当局的指示言听计从,是绝对必要的“致胜因素”。

留在家中,当个宅男宅女,是眼下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此时此刻,你我必须想到那些站在疫情前线的医务人员,他们不光是与疫情搏斗,也在跟死神搏斗;没有他们的忘我精神,疫情不会有消停的一天。



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在行动管控期间还到处趴趴走,不断为疫情添乱的人,当局应该严厉执法,不手软、不妥协、不姑息;只有真正做到人人留在家中,疫情才会有缓和的一天。

已然近千的确诊病例是个非常危险的讯号,任何抗疫方面的不足或松懈,都可能引发第三波疫情。

听首相慕尤丁的话,14天行动管控期间尽可能留在家中,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也对得起国家。

 

 
 

 

反应

 

言论

亚亦君令补选的悬念/南洋社论

霹雳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的选情,似乎稍嫌淡静。原地列阵的巫统派出尤斯里,迎战国盟伊斯兰党的阿都慕海敏,以及被视为第三势力社会主义党的白华敏。

然而,补选看似平淡且沉闷,国盟却在部署一盘大棋局,从议题的设置,伊党力促选民拒绝巫统与民主行动党的正常化合作,欲促成巫统与伊党的合作组成政府,加强回教力量,是伊党的政治着力点。

抵抗绿潮耐力测试

参与助选的行动党竞选机制指挥,便通过舆论宣导反制,揭露国盟“系统操弄种族情绪,策动政治变局”,“谋划将补选胜利成为霹雳政权更替的转捩点”。

伊党靠宗教及种族议题作舆论攻势,揭示团结政府只是一种苟合的暂时状态,并借此补选寻求钻入权力的缺口,力挫政敌。

对希望联盟与国阵来说,选战是抵抗绿潮的一项耐力测试。

根据团结政府过后举行10次国州议席补选的成绩分析,除了吉兰丹州的能吉里州议席补选,巫统以大胜的成绩收复失地外,其他议席补选均由原有守土政党胜出。

能吉里补选给巫统重新找到抵御绿潮的自信,随后柔佛的马哥打州议席补选的狂胜,证明了希盟与巫统合力挫敌的效应。

亚亦君令补选将是检测希盟与巫统结盟的有效性,因为只有缔造后续补选的持续胜利,才能验证战略联盟的力量崛起。

为国盟助选的民政党在此补选的政治站位,就是力图策反马华,离间希盟与国阵,分化行动党与巫统的同盟关系。

巫统堡垒选区

根据选民结构分析,亚亦君令是一个混合选区,其中巫裔选民55.64%,华裔选民21.99%,印裔选民14.3%;与我国种族人口比例近似,只是巫裔较少及印裔较多些。

从历届选举成绩的观察,自2004年,亚亦君令一直是巫统的堡垒选区,就算2008年掀起政治海啸,巫统仍守住阵地;2022年6州选举的五角混战中,巫统候选人仍能以微小多数票突围。

在此次补选的三角战中,会否因返乡投票意愿低落而拉低投票率?“猪”与“热裤”是否紧迫或令人忧虑的议题?第三势力会否给选情制造悬念?

或是国阵与希盟的合作能否发挥选票叠加效应?补选过后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格局演变?

4月26日的投票日,有感觉、有温度,对生存与发展有理性认识的选民,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能帮助打破这一切问题的悬念。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