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冠病肆虐 措手不及
31%企业董事无力战疫

200420a01qq_noresize-1

国际货币基金(IMF)上周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更预言“大封锁”衰退,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大马商企是否有充足准备,打好这场可能持久的抗疫战?

根据大马企业董事协会(ICDM)的访调显示,有69%的企业董事有足够能力应对疫情,但有31%的受访者坦言准备不足甚至毫无准备,情况令人担忧。

200420biao1_noresize-1

企业危机管理禁不起考验 

仅17%应急计划有效



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萎缩3%,大马经济估计则会萎缩1.7%。除了IMF,不少权威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家银行和彭博智库,都预计我国经济今年难逃衰退。

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恐怕还不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员工的健康、供应链中断、行动管控对日常和商业运作的影响……都是企业急需应对的难关。

大马企业董事协会(ICDM)在《大马董事应对冠病疫情的准备》报告中指出,近70%的企业董事部早有准备好的业务持续计划和危机管理对策。

但相对而言,即是还有30%的企业其实尚未准备好对抗疫情危机。

ICDM在3月19日至23日期间,对106名企业董事进行访调。

受访者包括公司主席(8%)、非执行董事(22%)、执行董事(26%)、高级执行管理人员(23%)和其他(21%)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消费、金融、房产与建筑、工业、服务、能源、保健、媒体与电信、科技和交通与物流的人员。

访调显示,有70%的企业董事称有业务持续和危机管理计划,可以应对冠病疫情和相似的大流行病危机。

一般来说,有良好企业监管的公司,通常会有备好的业务持续和危机管理计划,应对不同的挑战。

ICDM称,作为推动良好企业监管的机构,对于访调结果显示有七成企业准备充足,令人感到鼓舞。

“不过,在这70%当中,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应对计划非常有效,有70%认为相对有效,但一些方面仍需改善。剩下的13%认为应对计划并不充足,必须重新制定良策。”

另外,有21%的受访者称,公司完全没有应对计划,直到疫情来袭为止仍在制定对策。

“一些有备好的业务持续及危机管理计划的大集团,或许可以渡过危机,但较小型和储备及营运资本不足的企业,可能深陷财困。”

在管控令期间,运输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导致供应链中断,影响经济和商企的运作。

93%担心疫情再延长

访调显示,有93%受访者对疫情可能延长深感忧虑,有58%预计大马可能因此步入经济衰退,有38%更是相信会重新经历经济大萧条。

而为防止疫情扩散实施的行动管控令,也影响经济和商企的运作。有40%的受访者称,其实在实施行动管控前,业务尚未受到疫情太大影响。

但也有54%的受访者指出,在实施行动管控前,业务早已受到疫情冲击。

至于业绩,无一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处的公司可以不受影响。

有57%的受访者称,疫情对盈利影响显著,其中有28%预计受影响但仍可获利。有17%称自开始实行行动管控后盈利才受到影响。

另有15%称因为疫情而净亏损少于10%,有14%预计净亏超过10%;也有26%称尚未能清楚疫情和行动管控对业绩的影响。

危机时期,董事部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69%的受访者表示,董事部有完善准备或经验丰富,并已在指导企业应对自如。

但是,有18%受访者透露,董事部在指导和准备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有13%的人表示,董事部甚至没有为危机应对准备工作提供指导。

ICDM指出,这些数据显示,国内企业董事的技能仍需提高,才能身挑重任。企业董事必备的“技能包”,包括危机管理、领导才能、沟通、技术和创新以及风险管控等。

200420biao5_noresize-1

平日就烧香 轻舟渡难关

ICDM会长兼总执行长林林明诗指出,眼下的疫情是空前的危机,应该要敲响大马企业的警钟。

“现在是关键时刻,公司应评估业务应急计划,确保可抵挡危机冲击。事实上,如果现在才开始计划为时已晚。”

她点出,企业董事需要意识到,危机管理不应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公司平时规避风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不能处于被动。强大的危机管理框架对于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

ICDM建议,在危机降临时,企业应尽快审查人力资源危机及业务持续计划、评估供应链,及找出潜在的出错点。

另外,对内外应保持有效的沟通,迅速地适应变化。最重要的是,不要轻视其他潜在风险。

“长远来看,应重新审视董事部的战略和结构,提升备战工作,并用长远角度看待业务,这对于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林明诗:疫情危机敲响企业的警钟,平时就应审视业务持续和危机应对计划准备是否不足。

盼取消或暂停呈监管报告

另一方面,受访者也对ICDM表达他们的担忧,并希望寻求监管机构的谅解,比如希望可以在这困难时期,取消或暂停呈交监管报告,减少工作负担。

“他们也认为,政府和相关当局应当通过提供及时、准确和透明的信息,缓解人们的恐慌和担忧。”

这次疫情属于全国紧急情况,危机已渗透到社会各层面。ICDM指出,政府需要领头提供保障商企和人民生计的措施或指导方针。这些政策必须涵盖各层面,同时考虑到商企和员工的问题。

不过,事实上,在ICDM报告出炉前后,政府已推出了不少援助政策,包括总值2600亿令吉经济振兴配套。

大马交易所(BURSA,1818,主板金融股)也给予好些宽限,例如让上市公司延后举办年度股东大会、让符合资格的公司在年度上市费用中获得50%回扣、年报和财报的发布期间自动延长1个月,以及让PN17公司有更多时间呈交重组计划等。

200420biao3_noresize-1

裁员是最后手段 

开刀前先试4步

在危机降临期间,保障全体员工的福祉仍是企业和董事需思考的优先事项,但公司的财务实力,将决定成本管理或削减的力度。

ICDM认为,企业必须谨慎权衡如何管理或削减成本,除了必须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必须以维持业务持续为出发点,而非仅为了尽可能保留最多盈利就开刀裁员。

这并非可以容易做出的决定。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和雇主必须打破常规并跳出框框,在保障员工的福祉时需灵活思考。

ICDM建议,企业可以考虑允许受影响的员工到外兼职,让他们有额外收入减轻负担。

“裁员必须是所有公司在最后关头逼不得已的选择。”

到最后万不得已,必须负责任地裁员,并遵守相关劳动法。

“重要的是,企业必须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影响。”

ICDM认为,如果不得不削减工资以确保业务可持续,管理层应先挺身而出带头减薪,并体谅低薪雇员的处境。

“确保作出的调整将带来的影响最小,尤其是对受疫情影响最深的低薪员工。雇主和员工应了解,必须同心合力应对危机。”

200420biao4_noresize-1

反应

 

财经新闻

延长转账冷静期治标不治本 企业忧影响现金流

报道:郭晓芳

(吉隆坡4日讯)对于警方建议把银行资金转账的“冷静期”从现有12小时延长至48至72小时,以争取更多时间阻止金融诈骗一事,本地商界代表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反之会影响业者现金流,更波及整个市场。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棋雄不赞同延长转账冷静期,因做生意的转账数额比个人转账更大,一旦转账时间延长,会影响业者的营运。

他向《南洋商报》说,目前银行的转账“冷静期”已够用于遏止诈骗,反之是银行需要架设更好的系统来辨别潜在诈骗交易。

陈棋雄认为,延长“冷静期”治标不治本,避免诈骗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更多教育活动,提高民众防诈骗的意识。

有鉴于此,该会正在与武吉阿曼警察总部洽谈合作,计划于今年首季举办防诈骗活动,教育商家及消费者应付诈骗。

或更多人改用现金交易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认为,需确定当局提到的“冷静期”,是延长申请调整转账限额的时间,还是转账时间,若是后者则影响会比较大,因这会导致现金流问题。

“我们必须先确定是哪种冷静期,业者才能随新政策作出改变,调整营运策略,因其影响对商家和消费者各有利弊。”

他举例,这对售卖货品的商家不利,一些需即时提货的顾客无法等那么长时间,会导致他们取消订单;制造商也会因为原料缺货或来不及补给而无法迅速投入生产。

无论如何,吴逸平不否认延长调整转账限额的“冷静期”不失为应对方法之一,因最近的诈骗活动确实太猖狂。

“延长调整转账限额,可以预防更大数额的钱在短时间内继续被骗子转走,但商家和消费者也需对新政策带来的影响有所共识,如收取抵押金应对顾客转账限额的不便,之后再转账缴清余款。”

此外,他也担心,转账“冷静期”的加长会促使一些行业不得不改用现金,以提高交易效率,“这会否导致更多人用现金交易?尚需进一步确定和观察。”

企业须重组营运流程

槟城消费人协会主席莫希丁阿都卡迪认为,把银行转账12小时“冷静期”延至48至72小时的政策,将导致企业重组其营运流程来适应延迟付款结算。

“这将需要(业者)调整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规划。”

根据“自由今日大马”报道,他认为在这情况下,消费者将被逼等待更长时间才能收到货物,或在企业适应新流程时,面对服务临时中断的问题,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客户满意度和营运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恐带来未知后果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商会(SAMENTA)主席拿督吴恩明认为,虽然该措施让商家能核实交易,并让银行有时间调查可疑活动,但也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后果。

无论如何,他认为网络犯罪分子仍然会设法破坏系统干案。

较早前,武吉阿曼商业罪案调查局总监拿督斯里南利建议延长银行转账“冷静期”,从12小时延至48至72小时,旨在提供更多时间来拦阻金融诈骗,降低客户损失风险。

他认为延长该“冷静期”将使客户在转账至钱骡账户前有更多时间察觉异常,并采取行动阻止资金外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