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印已非1962年境况/南洋社论

一个国家的真正军事实力,最忌被盲目及不理性的自我高估,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低估或摸不清对手的实力,一旦爆发战争,必付惨痛代价。



回顾半个世纪前, 中国不只天灾不断,还卷入抗美援朝韩战;而邻国印度自独立后,枪火入库,外交顺手,可说形势一片大好。

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次在检阅部队时说:“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因为这类自我膨胀,竟触发了与一穷二白军力落后的中国边境战争。

很不幸,战争一开打,印度数个強旅竟被中国解放军一一全歼,兵败如山倒。

不只如此,中共军队还一度越境追到离新德里数百公里外。当时,新德里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富人争相向南逃,穷人则在神庙求庇佑。

美方外交人形容:“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震吓了印度,也换來55年的中印边境和平。

中印2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因英国殖民地政府企图鲸吞中国边界土地种下祸根,也为中印未来埋下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隐患。

印度在1962年的“瓦弄战争”结束后,虽很受伤却没闲着,他们长期在藏南地区陈列強兵,目前适应高山作战的部队人员总数已高达10万之众,印方的布阵方式是把最強的拳头展示出来,军力远远压倒中国边防军。

中国的布阵,则是前轻后重,前虚后实,重拳在后。

经方55年后,又有人重患“大头症”,在自我膨胀后又闹出中印边界纠纷。

印度军声称要替不丹“出头”,阻止中方在洞朗修路;中方则抗议印军越界侵入中国领土,並提醒印方勿忘1962年事件。

印方马上打嘴炮,声称印度已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中方的回应则是:中国也已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

印度近年的经济成长让人侧目,军备方面虽是万国牌,却大量向世界军强购入各类先进武器,虽被坑了不少,自信也再次建立起来。

在最新的中印边界纠纷上,印方已放话可同时应付2线战事,而且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显然已完成1962年后的“精神建没”。

无论如何,众所周知,炮弹一响,黄金万兩。若印度还沉溺在美国日本“加持”下误判形势,放弃通过和平途径解决纠纷,准备以武力恃强,最终后就得看谁的拳头比较硬,谁比较耐打,还有,谁家的国库黄金比较充足。

反应

 

言论

中国冲击的机遇/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11月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高端访谈》专访时,称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个“珍视友情,内心充满热忱的国家领导”,还说他“对像马亚西亚的小国给予充分尊重”。

安华强调将继续致力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合作,将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在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之际,安华倚重的却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因为马中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及达成签署协议后,将加强市场对接,扩大合作和增速发展。

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还是那个移山倒海,疲于奔命的中国;2024年结束前,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全长22.13公里,贯通新疆天山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建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成功亮相后,还在加紧研发时速达1000公里的新一代“超级高铁”。

当美国散播“二次冲击”的中国威胁论,挑拨其他国家“去风险化”及“去中国化”时,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各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的马来西亚,要与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好好相处,更要抓紧此战略机遇,推进变革与转型。

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是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像海啸般席卷世界;中国的二次冲击, 是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制造再席卷而来;然而借助中国的绿色能源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绿色转型。

符合国家利益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金砖国家产业优势的互补合作,还能促进马中双边产业互联体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升级。

与中国友好是正确及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要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就必须遏制投机政客恣意制造争议和问题纷扰,趁机喧闹任意操弄“中国恐惧症”,破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日本人在《激流中国》让人看到“翻涌着潜流”的中国;韩国人在《超级中国》让人看到惊叹的中国, 还有外国摄影家在《镜观中国》那让人惊讶的视觉中国;我们还得从中国的冲击,抓紧机遇,阔步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