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默克尔正式宣布参与国会选举
力争4度连任

默克尔正式宣布参与国会选举。(美联社图片)
默克尔正式宣布参与国会选举。(美联社图片)

(柏林2日讯)德国将于9月举行国会选举,决定总理之位谁属。现任总理默克尔周一正式宣布,将会参与选举,力争第4度出任总理。

分析指,由前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以“争取公义”旗号挑战默克尔,她的政治魅力或会成为取胜关键。



报道指,社会民主党承诺改革税制,亦会加强对失业人士的帮助及照顾儿童。早前德国正式把同性婚姻合法化,外界都指是舒尔茨的大力推动所致。

反观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未能就党内不同政见达成共识,一直以来对于反对派的攻击,亦未能妥善回应。因此,分析相信默克尔能否取胜,难以从政见上看出端倪,反而其个人政治魅力及过往政绩更有可能左右大局。

舒尔茨曾任欧洲议会议长。(资料图片)
舒尔茨曾任欧洲议会议长。(资料图片)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德国铁娘子回忆录轰动 默克尔访华12次·与习近平比较中国德国

报道:李婧梵、黄宇翔

默克尔回忆录《自由》发行,揭示她作为德国总理的特色及访华12次与习近平会面内情,她也揭开普丁交往秘辛。从习近平的中国历史自信到俄乌冲突反思,引发全球热议。

题为《自由》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回忆录《回忆录1954至2021》在11月26日全球发行,于30多个国家同步上市发售。

作为执掌德国长达16年的总理,默克尔的回忆录一上市就备受全球媒体关注,《自由》内容包括了她怎样在前东德成长,以及加入德国政府,成为总理后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丁打交道的秘辛,对习近平与普丁都有独到的观察,也对俄乌战争、难民危机议题作出反思,成为舆论焦点。

《自由》里,默克尔自言对习近平印象非常深刻,认为习近平是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对历史上的中国地位非常自信,她也表达对《中欧投资协定》的功败垂成感到惋惜,但她也认为中国并非真正的相信多边主义,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西方领袖眼中的习

默克尔的回忆录作为另一面镜子,映射西方大国领袖眼中的中国与习近平。

《自由》由默克尔与其长年合作的总理办公室主任鲍曼合作撰写,篇幅长达700多页,在欧美,默克尔回忆录德文版与英文版同步发售,而在亚洲区内,成立仅5年、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旗下的堡垒文化出版社抢下中文版同步发行,日文版则要到明年5月才出版,台湾是少数亚洲区与德文同步出版的地区,打赢了这场“出版战争”。

在回忆录的第5部分,默克尔详细回忆了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交道的经历,默克尔在总理任内合计12次出访中国,是西方国家元首里任内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领导人,她自言延续了前任总理施罗德的传统,尽可能每年率领一次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在16年内12次访华,默克尔已尽量做到她的自我期许。

对兵马俑惊叹不已

她每次到访中国,除了到政治中心的北京外,还会拜访另一个城市,她说,“至少能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丰富性有个概览了解”,而她最爱吃的中国菜则是“宫保鸡丁”,2014年访问成都期间就几乎自己吃完一碟。而当中她印象最深的是西安的兵马俑,她写道:“我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一起参观了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陵墓于公元前246年兴建。数以千计的陶俑被挖掘出来,每一个都不尽相同,他们栩栩如生并逼真还原了皇帝的军队与其装备。我对这座陵墓惊叹不已,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过的景象。”

近距离观察习近平

默克尔认识习近平始于2009年,习近平当时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访问德国,两人因而结识。

在习近平上台后,默克尔与习近平的互动更多,她说:“我与他的前任胡锦涛主要进行礼貌性的会谈,所有重要的双边问题都是与总理温家宝讨论。习近平上台后,几乎所有问题我都是跟他直接讨论。”

对习近平两点认识

默克尔对习近平有两点认识,一是认为习近平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二是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直到近200年才处于衰落。

默克尔说:“随后,我更清楚理解他是如何诠释中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该条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已故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认为习近平:“曾经受的磨难与考验,1969年到陕西插队,一步步往上奋斗,从未有过牢骚或怨言。我想,他应该属于曼德拉级别的人物。”显然,习近平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政见难以比较,李光耀所说的是习近平具备坚忍的性格,和曼德拉一样愿意为理想而献身,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与默克尔对习近平对中国宪法第一条执着的判断若合符节。

第二,默克尔在与习近平会面时,经常听到习近平说:“过去2000年的人类历史,强调在2000年中的1800年里,中国都是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直到19世纪初,中国才开始没落。”

默克尔认为习近平对中国历史非常具有自信,而默克尔认为习近平的想法是:“中国应当再度回到历史的正常位置,习近平称之为‘中国梦’。”

对邓小平真言独特见解

默克尔对邓小平的外交政策十六字真言“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也有独特见解,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十六字方针是并列关系,默克尔则把它理解成时间顺序的关系,她说:“现在对于习近平来说,似乎是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但默克尔对于习近平的外交政策则多有批评,她以2016年的南海仲裁为例,写到:“仲裁法庭裁定中国九段线的领土主张不具法律依据。中国不承认这项判决。这个具体案例证实了,中国政治人物经常挂在嘴上的多边主义信念,就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她在人权议题方面表明自己与中国立场不同:“对我来说,社会上不存在一个能为所有人找到最佳道路并决定一切的团体。这会导致个人的不自由,这个信念正是我与习近平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的所在。因此,在人权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截然不同。”

对于默克尔来说,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有分歧很正常,问题是如何沟通,她坦承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确实让我能向习近平提出有关中国政治体制与中国共产党角色的精准问题”,令双方沟通更加容易。

默克尔相信:“与非民主国家领导人对话时,直接的意见交流是无可替代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要建立最基本的共同点就需要不断的交流,否则彼此的观点可能会就此僵化。疫情助长了这种状况,对话管道中断了。在疫情的阴影下,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在无法面对面讨论的部分,我们逐渐疏远,无法达成新的妥协。对于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双方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就缺乏互信的基础,暗指俄乌战争的爆发也源于双方缺乏沟通的管道,缺乏信任基础而成。

与普丁的默契

在这本《自由》中,默克尔与普丁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默克尔在任的16年,是德国与俄罗斯相安无事甚至合作互惠的16年。

16年与俄相安无事

德国依靠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一跃成为欧盟重要的区域大国之一。

其背后,离不开默克尔坚持与俄罗斯“对话而非对抗”的策略方针。

然而,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欧盟东线的和平幻景被彻底打破,默克尔之前对普丁释放的“友善”也迅速在国内被解读为“绥靖政策”,使她遭到了不少非议。

默克尔提到,2008年在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她明确反对让乌克兰立即加入北约,这一决定当时就在西方国家领导人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但默克尔在书中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彼时的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可能会激怒俄罗斯,她更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在维持欧洲安全的同时,避免直接与俄罗斯发生冲突。

默克尔对普丁的理解不仅基于他们之间的多次会晤,更基于她对俄罗斯历史和安全需求的深刻洞察。她深知普丁对北约东扩的强烈反感,继而在北约峰会上选择了更加谨慎的态度,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问题的重大转折点。

默克尔也在书中回忆了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她当时试图通过明斯克协议等外交途径来缓和局势,并且在与法国时任总统奥朗德的合作下促成了停火协议,但也深知这只是短暂的和平,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意图并未消失。

俄乌战争心路变化

后来随着俄乌战争正式爆发,默克尔的心路历程也发生了变化。在回忆录中,她反思了当初的决策,并表达了对普丁行为的失望。

她坦言,尽管当初的决策是为了避免冲突,但普丁的行为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是俄罗斯对国际规则的漠视。

默克尔强调,她始终支持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并对乌克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强表现表示钦佩。

乌克兰问题让她重新思考欧洲安全结构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欧洲必须在防卫上更加自主。

默克尔与普丁的互动也是她外交策略的缩影,她选择与对手进行对话,而非直接对抗。这种策略在当时被认为是维护欧洲稳定的务实做法,但也让她在面对俄罗斯的强硬行为时受到不少质疑。书中,默克尔并未回避这些批评,反而详细分析了她在各个关键时刻的考量,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她决策逻辑的窗口。

应对难民危机

2015年,欧洲爆发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潮。面对这场危机,默克尔以一句“我们做得到(Wir Schaffen das)”表达了她对接纳难民的坚定立场,成为德国千禧年后政坛的名场面。

决定一出几乎引爆了德国舆论,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近十年后的今天,德国乃至整个欧盟深陷难民危机的泥沼,社会政治风向右转和排外主义的兴起让默克尔的这句名言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而她的难民政策也成为了其俄乌政策之外最令人争议不断的“政治遗产”。

在回忆录中,默克尔详细回顾了这一决策背后的考量,她解释到,虽然这一政策将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社会资源的紧张和民众的不安,然而,她相信,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德国有责任在面对人道主义危机时提供帮助。如果德国这一欧盟的领头羊都拒绝接纳难民,那么整个欧盟的团结将受到冲击。因此,她在书中坚定表示,自己从未后悔这一决定。

这不仅是对难民的帮助,更是对欧洲价值观的捍卫。

选择捍卫人道主义

默克尔也承认,她对难民的开放政策在德国国内引发了深刻的分歧和不安,甚至对她的领导地位造成了广泛质疑。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移民潮,德国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社会融合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

但她相信,德国社会具备足够的韧性来应对这些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默克尔看到了许多德国公民自发帮助难民的感人场景,这让她对德国社会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骄傲。

总体而言,难民危机是默克尔总理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次考验,她没有选择政治上更为安全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她认为正确的道路,坚持捍卫人道主义和欧洲的价值观。在书中,她分享了如何应对外界的批评和政治压力,这些内容让读者看到了她在面临巨大挑战时的勇气。

此外,默克尔还在回忆录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德国在欧盟体系中的地位。

从亲身经历出发,回顾了德国如何在她任期内逐渐成为欧洲的核心力量。自2005年担任总理以来,默克尔历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以及英国脱欧危机。在此过程中,默克尔明确表示自己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她相信欧盟的团结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

坚持财政纪律

在金融危机中她积极推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强调需要采取一致的财政刺激措施来恢复经济,并呼吁对银行系统进行改革,在监管和风险控制上建立更统一的标准。

在应对欧债危机时,默克尔采取了“严格但必要”的救助政策,要求受援国家实施结构性改革以减少财政赤字,引发了一些成员国的反感。

然而,默克尔坚信这种财政纪律对于维持欧元区的稳定至关重要,而欧元是欧盟的立身之本。

对于英国脱欧,默克尔则表达了相当的遗憾。在谈判中,她强调欧盟必须团结一致,不能给予英国比成员国更有利的条件,以防止其他国家效仿,确保欧盟在这次事件中展现出坚定共同立场,以保护欧盟的核心利益。

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默克尔对欧盟的认知。

在她看来,欧盟必须齐心协力,以多边主义为基础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和规则的政治联盟,这些价值观使欧洲能够在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保持稳定和影响力。

欧洲需独立国际关系

在国际关系问题上,欧洲需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立的作用。

面对美中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欧洲不应仅仅简单地选边站队,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事务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立场和长远策略。这种对于全球化的看法充满了理性与审慎,既深刻认识到其带来的广泛经济机会,也关注到其可能导致的深层次社会撕裂问题。

默克尔也回忆了与其他世界领导人的互动,其中不乏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合作。

她指出,尽管欧盟内部存在矛盾,但她坚信团结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唯一途径。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合作是维系欧洲稳定与发展的基础,而她本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始终致力于加强德国在欧盟内的桥梁作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