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隐藏的歧视/廖珮雯

笔者有机会向一班学院学生放映一部本地电影《Gaduh》,内容述说一群国中生在校园的种族歧视。

电影述说校内的华族学生和马来族学生平常势同水火,经常在校内打架闹事,校方为了解决校园暴力,于是邀请一名艺术行动者前来组成戏剧社,规定这群闹事学生一定要参与,并呈献一场表演给教育局总监、媒体和全校师生观看。



这两群不同种族的学生在戏剧社的相处过程中,渐渐了解原先对他族的歧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建构,进而产生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例如马来学生的父亲在家中讲电话,希望对方能给他一些工程做,并强调如果马来人不帮马来人,国家所有的资源都会被华人抢去。

此外,在华族学生的家中,父亲训诫孩子放学后要帮忙家里卖油条,强调不要以为他们是马来人,什么都是免费的,政府都会把免费的给马来人,华人要努力才能获得一切。当中也有华人学生提到,马来人懒惰愚蠢,成绩不好却可以上大学;马来学生则认为华人都是骗子,吃猪肉身体很臭等,道尽各族之间的不信任和刻板印象。

在了解中和解

电影结局以大团圆结束,各族学生在互相了解中和解。片中刻意安排一名女学生,作为控诉整体社会和教育制度的角色,代表女性主义观点,当社会以男性权力为重,女性权益是被边缘化和忽视的。该名女学生控诉教育制度僵化,有关权力单位只要求学生听取师长的训诫,却不允许发问;只要求乖巧听话,服从权威,却不聆听学生的心声,带出整体制度的霸权和暴力。

观影后,笔者有机会和与会者一同讨论,于是挑了几位混血儿来谈谈他们在学校的经历。



一位是华印混血儿,因为父亲是华人,母亲是印度人,他自小在华小接受教育,说得一口流利英语;在华人子弟的学校上课,他因为肤色关系而经常被欺负,或被人以有色眼光看待;从小他就知道他与众不同,却不明白原因。曾经有一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他的爸爸是华人,会娶印度人为妻?他不知如何回答,只能说因为他们相爱了。不过,他对于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十分想不通。

还有一次,老师对全班说,他的肤色是和铅笔芯一样黑;一次更过分,一个同学不知为何生气他,说他一半这个一半那个,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这曾经让他很难过。

另一位皮肤黝黑的印度女生,因为长得高头大马,经常被误认为是男生,而且因为长得特别黑,从小同学都远离她;她说别人常戏称她是黑人牙膏。

另一位华巫混血儿身材高大,就读华小时从小没有人要和她做朋友,让她一度怀疑自己,也疑惑为什么自己交不到朋友;后来过了两年,她开始接受自己在别人眼中是特别的,也渐渐接受了自己。她说,她最不喜欢别人问她是什么混什么的。

隐形暴力

他们都是小时候原本不觉得怎样,进入小学,与别人接触后,才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察觉自己是很特别的存在,一开始没有朋友,后来渐渐习惯也融入;同时,家庭背景的原因,使他们都以英语会话,收看英语儿童节目,在华小也无法和同学拥有共同话题和兴趣。

只是,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被告知,有些人是不同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主流人群用有色眼光看待特别的人,进而出现刻板印象?

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因为各族共同生活,出现混血儿很正常,但为何在多元社会下,会对混血儿存有隐藏性的歧视?如果说,三大种族相互歧视的社会冲突,在我国社会较明显,而对混血族裔的歧视,因人数稀少而成了一种隐藏的歧视,可说是对少数族裔的隐形暴力。

反应

 

北马

98%获聘·薪资逾3千 技职应成学生首选

(双溪大年1日讯)98%结业学员顺利找到工作,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应成为学生的首选深造。

吉州区域发展局(KEDA)总经理依斯玛苏海米指出,结业学员不仅顺利找到工作,平均薪资也不少过3000令吉。

他今日中午在PARK AVENUE酒店出席吉州工业技术及管理中心(KISMEC)的结业典礼时,如是指出。

他说,政府尤其由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所领导的乡村及区域发展部,非常关注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的出路。

与50私企合作

他说,乡村及区域发展部在2023年拨给KEDA共60万令吉,并通过KISMEC栽培郊外学生,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获选的57名学生都来自B40群体,也都顺利结业,一些已出来工作,一些继续深造。”

他说,这KISMEC与50家私人企业有合作,因此学员也会被录用。

“57人中,30人修读电机工业、19人修读工业,以及其余的8人修读汽车工业;我们今年也获得53万2970令吉,并提供9项课程,包括农业无人机操作课程、太阳能课程,以及摩哆科技课程等。”

吉州工业技术与管理中心执行董事尤斯里指出,该中心已成立32年,主要提供技术与管理课程,对一半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中三学业后,到这里修读技职课程,以掌握一技之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