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四无量心 离苦得乐

法耀法师月前来马主持《四无量心》高级佛学班,与学员分享“四无量心”的修学方法。〈登彼岸〉借此因缘因缘走访法耀法师,畅谈“四无量心”的内容与特质,以及他个人的学佛心路历程。

法耀法师是依南传佛教传承出家,不过他先与北传佛教传结下因缘。来自东马的他在山打根某汉传寺庙学佛,常参与课诵。“后来庙里来了一位斯里兰卡的僧人,他在庙住了一个月,并主办了一个‘八关斋戒’,内容与汉传不太一样,当中的禅修环节吸引了我!”



过后,法师开始学习禅修。因缘具足下,1987年,21岁的他选择在斯里兰卡剃度出家。

法耀法师的“成长背景”其实挺复杂——台湾出生,儿堤时回到沙巴,中学毕业后选择出家。后在斯里兰卡住了近10年,为学法文也曾长时间住在法国。然后到台湾佛学院教书两年,再去英国读博士7年。目前法师长期住在美国教导禅修。

法法平等 导向究竟

法耀法师本身的学佛路程经历了北传南传两种传承,于是请问法师如何看待不同传承或不同法门的差异。

“不同传承与法门之间有差异是很正常的,它们都有其历史的渊源,我们要懂得分开文化与教理的关系。教理上有北传、南传、藏传的差别,义理上或有些差异,但核心法义是相同的。另佛教随不同时空传入不同的区域,中国、西藏或南传国家,肯定也会有文化上的差异!”



法耀法师强调大家应该站在佛法的共同基础上(如八正道、四圣谛、四无量心等)来讨论,哪就可避免很多无谓的冲突与争议。

根器不同需求不一

“众生根器不一样,每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因缘也不一样,我们要学习尊重他人的想法与其修学的法门!”

“某些法师会强调其所教导的法门特别于殊胜,有其时空因缘,或要鼓励其弟子或信众有信心或更专注修学。法法平等,最后,每个法门都导向究竟!”

四种属性    各别对治

法耀法师这回来马主要带领“四无量心”的修学,因此特向法师讨教“四无量心”的要决与修学方法。

“‘四无量心’其实是禅修的一种,禅修不只侷限于静坐,其重点是安心,安稳身心,去调整散乱的心。因此,禅修是一种心的训练!”

“四无量心”为慈、悲、喜、舍。哪在修学上是否要依一定的次序来修学?

法耀法师表示不一定,各为互补,由于修学方法,慈与悲比较容易掌握,一般先修学慈与悲。他补充“四无量心”是4种不一样的属性,属于针对与对治的法门。

“修‘慈’主要是去掉不满或不高兴的情绪;‘悲’则是建立对别人的悲悯,属于一种善能梁的舒张与扩展,可去除嗔恨或想伤害别人的想法;‘喜’则是随喜,人家高兴我也替别人开心,这可去掉妒忌的心态;最后‘舍’则是从因缘法来看,一切东西各有其因缘,不会想去掌握或掌控,这可让自己的心绪如如不动。”

生动描述四无量心

法耀法师很活泼与生动描述四无量心的4种特质。他认为当中修“舍”最困难,因众生一般会容易执著,即使是善法也会执著。

然后,法耀法师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来形容“四无量心”,非常具体与容易明白。

“‘慈’如父母希望孩子健康长大;‘悲’则是努力照顾孩子长大;喜则是目睹孩子茁壮长大,心会感觉欣喜,最后的‘舍’则是明白孩子长大后会拥有自身的世界与天空,不会介入去控制,放手,但保持那份关心!”

西方学禅 态度正面

法耀法师长期在美国居住与教导禅修,特询问西方人学禅修的目的,以及现代西方心理治疗领域为何会对禅修越来越重视?

“医学证明禅修的确对情绪有很好的对治技巧,不同的精神问题需不同的禅修技巧,所以佛被称为‘大医王’,佛可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医生,因他很了解众生的情绪问题。”

教导病人正念技巧

法耀法师表示目前西方心理医疗都有引用禅修的方法来处理病人。“有些心理医生会教导病人一些简单的正念技巧,以使病人的情绪较容易平稳,因为一旦病人情绪不好或混乱,医生就很难处理病人的内心问题。”

他个人在美国教导禅修,有些学生也面对情绪的问题,一般经过禅修会有所改善。他表示目前虽无数字根据来证明禅修对精神治疗的功效,但很多实际例子证明有效。

“一般上,西方人对禅修具正面的态度,他们相信禅修能平衡心理的压力,反在东方,信众对禅修会有恐惧的压力,认为会‘走火入魔’,对禅修没有正确的理解。”他表示东方信众对禅修的观念需要调整。

“其实东方人很多也面对心理问题,但因为面子与压抑,不去求医,因此我们会错觉西方人很多心理问题,只是他们比较愿意面对。”

西方人学佛很实际

法耀法师表示西方人学佛很实际,不会太过在意文化与传承,会比较注重与契入佛法的原义。

“美国人一般上接触佛教,多是以禅修入门,他们对禅修产生兴趣是觉得禅修能满足与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与问题,能落实在生活的层面。”

反应

 

登彼岸

以爱熄恨

图/文:明吉法师

世间有一句话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认为在受到侮辱而没有能力报复之下,可以忍辱直到自己可以复仇的因缘成熟。然而,在佛陀的眼里,遭遇仇恨,再报之于仇恨,只会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其实,恨并不能止息恨,唯有爱才能熄灭恨。

仇恨是因为嗔恚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伤害别人者可能是因为利益、嫉妒等原因,而做出的不智的行为。其实,在嗔恚时乱发脾气,往往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人害己行为,即伤害自己的健康,又和人结下仇恨,实在是双输的事情。

佛教徒不是被虐狂,并不是麻木不仁,他们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敌意及做出的不好行为,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对方的贪嗔痴而引起的行动,所以,在应对这种局面的时候,他们是以智慧及慈悲去应对。

正如我们面对一个因贪婪失去理智的狂人,并不是与他互相伤害,而是理智地应对他,怜悯他的愚痴,拓展自己的慈悲心。因此,君子应以爱来消弭仇恨,放下十年报仇未晚的仇恨心,这样的行为即宽恕别人,也放过自己,才可算是真正的君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