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开发想象力
引导胜于指导

每个孩子都有想象力,重点是有否被成人破坏或限制。

虽说,4岁至9岁是想象力的黄金期,各种开发想象力的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为最佳,但叶健一却提出了一个现实观点,一旦孩子上到小学,想象力就会被种种因素破坏或限制,这是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既然无可避免,还有什么好说的?至少,你可以尽量延缓想象力被破坏和受限制的逼近。方法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从小自由发挥;问题是,父母、学校或生活环境允许吗?



艺术是开发想象力的金钥匙,相信现今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纷纷把孩子送到绘画班、舞蹈班、音乐班等学才艺。

每个才艺班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孩子还不会作选择,当然得由父母做主;然而,父母的期许往往会因非主流的教学方式而产生质疑,少一份理解,就可能导致想象力多一些破坏。

就像叶健一与丈夫林明健经营的叶健一画室(Jane Yap Atelier),没有指导,只有引导。技巧不是他们最看重的,顺着孩子的程度才最重要,这种方式究竟有多少父母能够理解?

叶健一:教学最简单的方式是把同一个模套在所有学生身上,最困难的是针对不同程度和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

不限制孩子想象力

每个孩子都有想象力,重点是有否被成人破坏或限制。叶健一的教学方式是尽量不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有一份坚持。



“同岁数孩子的程度都未必相同,更何况是不同岁数的孩子?如果采用强迫性的指导方式,等同于设一个框架把孩子困在里头,这不是剥削了孩子的想象力吗?

“引导的意义在于,先让孩子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再由老师进行引导增添作品的丰富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由发挥是一件难事,要是上课的题目设为自由题,他们会紧张起来,毫无头绪,因为他们上了小学后的想象力就被破坏了。”

她指出,孩子大概会在9、10岁开始追求技巧,到时才给予指导也不迟。要知道,年幼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技巧,当他们从老师的画中明白运用技巧比自己尝试画的还要美时,他们会放弃自己尝试,想象力就会提早被破坏了。

引导家长比孩子难

“我会用口述的方式,像讲故事一样,我用说的,他们用画的,随他们自己想象和发挥。我始终觉得,看图说故事会在某程度上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叶健一坦言,其实,引导孩子不难,引导家长才难。

一般家长会认为,自己付钱给孩子上课,老师应该要提供实际指导,才能知道孩子学到什么;而叶健一抱持的想法是先不要破坏孩子的想法,从迎合的方式做起。可是,这种方式的效果慢,有些家长开始不明白,既然孩子的画看不出差别,为什么还要上绘画班?

“迎合是需要时间的,因为老师和孩子必须互相理解。老师不是魔术师,短短几个月就能把孩子变成家长期待看到的模样。其实,绘画不应该是按着家长的期待进行,而是以孩子的程度和进展出发。”

透过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可以自由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要孩子画出所想的

“绘画不是1+1=2,它有很多无法想象的可能性。即便是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孩子也能画出不同的可能性。绘画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能说画得像与不像,至于好或不好则很难定夺。孩子学绘画不是要画得像,而是要让他画出心里所想的东西。”

看不出差别,时间不够是原因之一。家长的期待通常会加上时效——最好3个月内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大作!她只说了一句:“这是很难做到的。”

孩子每星期上课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慢慢培养。若要在短时间内看到成绩,这不仅对老师的期望过高,对孩子也很不公平。

“几个月能做得了什么?如果我拍心口保证几个月后孩子一定可以学会,我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想象力,那是我最不愿意做的。美术、美学、生活是一体的,常做、常接触才会进步得快。”

另外,绘画比赛是学校经常举办的活动之一,有些家长会要求绘画老师出手帮忙让孩子赢得比赛,这也是她不喜欢做的事。

“比赛好比一场考试,目的是验证参赛者的实力,只要全力以赴就好。如果找绘画老师帮忙提前准备参考图,某程度上与作弊没区别。我的帮忙充其量是让孩子把心中的草图画出来,从中提出一些意见引导他们如何加强,其余就靠他们的临场表现。”

老师和孩子必须互相理解。

 

理解儿童美术真正涵义

初来报道的学生,老师必须先认识他们,观察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度,从每堂课中慢慢捉摸不同孩子的个性。了解一个孩子的个性,是产生理解的开始。

从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画,也许形式、构图、构思都是错的,但他们必须理解的是画作背后的意义。她强调,当孩子让家长看画作时,不应该只是看,应该要聆听,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观看,只是你个人的观点审察,聆听才能够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所以说,绘画的过程比成果来得重要。要看成果的话,我可以拟出一套方程式,让每个孩子都画得有模有样也不是问题;只不过,这种做法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绘画根本没有任何方程式。”

对儿童美术而言,美的定义是什么?当孩子的画作被家长拿来作比较时,家长赞说其他孩子的画比较好看,颜色彩得较漂亮,这就是美吗?她说,任何孩子在适当的指导下也能达到那种美的要求,但会失去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家长口中说的美应该要是出自于孩子内心的画作,而非表面的绘画技巧。

林明健与叶健一夫妇共同经营叶健一画室,希望让更多家长了解儿童美术的真正涵义。

理解绘画过程最重要

一旦理解之心打开,家长便能够明白儿童美术的涵义。她再提出一个男女大不同的绘画现象。大部分小男孩的画作都是进行式的,比如恐龙喷火、超人发出攻击等的动作图,没有固定形式,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最后可能整幅画是没有内容的。

“反观小女孩的目标比较明确,她们喜欢画得精致、漂亮、整齐,内容一目了然。当家长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因为看不懂而困惑,反而能理解绘画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叶健一教绘画超过20年,所接触的家长多不胜数,她发现东方家长有一个通病,即明知道孩子的绘画能力很强,不但不辅助,反而要他们搁置,勤补其他较弱的科目,毕竟绘画对未来并不重要。

“应该调转不是吗?如果一味打算挽救弱处,却忽略了强项,那是本末倒置。我认为,孩子的强项应该加以培养和辅助,其他弱处只要及格就好。”

她有一个很简单的理想,就是希望让更多家长明白儿童美术的真正涵义。“我很怕把艺术商业化,所以一直尽量让艺术保持最原始的形态,可是涉及收费就是一种商业形式,任何艺术只要标了一个价,它就是一个商品,而我能做的只有让每个孩子来到这里可以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坚持一对一教学

林明健表示,一堂课的学生人数大约有二十多位,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孩子一起上课,这令很多家长质疑教学素质。

“虽然是大班制教学,但我们坚持一对一教学,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老师,大约8位,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个别的引导。我们不强行把同一套教学方式套在所有学生身上,只要他们能舒服地适应整个学习环境,自然能敞开心怀画画。”

绘画是孩子常用的一种语言,透过图画可以向成人传达不同的讯息。他不否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图画确实可以审察其内心世界,可是必须搞清楚自己的身分,绘画老师没有必要做心理分析,毕竟他们不是心理医生。

“我认为没必要把心理元素强加进绘画中。如果我们已经清楚知道一个普通孩子根本没有黑暗心理或人格分裂,有必要从他们的画作里找出是否藏有心理问题吗?这对孩子非常不公平,而且很容易误导家长。

叶健一从不提倡指导,引导才能为孩子保留想象力。

举办服装秀让孩子绘图

“假如某天孩子被父母责骂而不高兴,当下心情不好就在画纸上乱涂鸦,难道凭那张图就可以断定这个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吗?家长若想知道孩子是否面对心理问题,应该找的是心理医生,而不是绘画老师。”

画室营业约8年以来,他们每年都会在国内外举办儿童画展。从2008年迄今,除了马来西亚以外,也曾经在日本、中国昆明、峇厘岛及台湾举办儿童画展。今年,他们将会与服装公司合作举办一场服装秀,让孩子在布料上做绘图设计。

报道·游燕燕 摄影·许鸣祥

反应

 

商余

求知能力/健杰

【用画写诗】文|图:健杰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关于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54 年的一幅抽象画作《黄与蓝》,拍出了接近1亿9000多万令吉的事情。

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一个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拍卖的价格和资本炒作的话题,许多和作品背景无关的文字,比如“这样简单的画我也可以画”、“不过两块颜色”、甚至是、逃税、洗黑钱、某国国旗等深感不屑的文字都出现了。

虽然大家对作品质疑,认为是商业和政治炒作,但有趣的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艺术家本人或与作品背景有关的谈论。

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群体里不乏一些在文化及艺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他们也参与其中,普罗大众就会更加认定这类艺术,只是被有心者炒作起来的课题而已了。

探索源头追根究底

因为普遍的教育缺乏这一块,难免大家会觉得品味艺术是些“高大上”的事情,也让艺术作品的鉴赏常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我觉得,不懂不是问题,关键在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懂的事情,我们会去探索源头追根究底?还是随着风向信口开河,人云亦云?

曾经向一位资深艺术家请教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准备好来个烧脑的听教,以为他会说一些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的哲学理论,结果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懂。”

他这一句回应让我思考良久。的确,当代艺术所牵涉的领域是很广大很复杂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都很大,很多概念都超越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即使领域中人也未必了解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不懂的可以不必装懂,但也不急着去否定,认为只是资本家的炒作。觉得无聊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看过就算;觉得有趣的,可以去了解,去学习。

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很多已经超越了平面艺术和视界艺术的范围,这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析已经不是从画作或眼睛所看就能看懂艺术家的动机。

与其胡乱猜测或随着大众的风向人云亦云,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阅读艺术史,了解艺术家生平,他一生的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创作概念,受何人何者何事影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要因为不懂而认为是对象有问题,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求知和学习了,艺术鉴赏如此,人生处事亦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