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空档年/黄英豪博士

在大学每年都要为10名左右即将毕业的MBA学生做督导,辅导他们攥写毕业论文。每每最为头痛是在选题目的时候,我一向主张“知难行易,无往不利”,所以我会劝告他们从“安全区”着手。“安全区”就是从自个儿的行业或兴趣切入,再广读现有文献,寻找“研究缺口”加以完善发挥。结果很多同学都采取保守姿态,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理论,可也从容的循规蹈矩完成学业。

这一学期,来了位比较喜欢挑战的女生,她问我说“Sir,我可以做Gap Year《空档年》的研究工作吗?”。我眼前一亮,当然可以!我问她为什么会对《空档年》这个冷门的题目产生兴趣?她说目前我国企业招聘出现瓶颈,毕业生又好高骛远不肯屈就于比较低收入的行业,两头不到岸,在这里是不是《空档年》可以缓冲一下。



头脑清晰,可造之才。

何谓《空档年》?

顾名思义,吊儿郎当一整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又有一年?非也!此概念始于英国,1967年投石问路,初试莺啼保送3名在籍大学生远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当义工。回国报告,受益匪浅,从此打开《空档年》之康庄大道。截至目前为止不少欧美国家效仿以不同的方式操作《空档年》,比如说比利时把《空档年》扩展到工作岗位,每人一生中都有一次的机会离开工作岗位(而在回来的时候还能保留职位)一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澳洲和纽西兰的文化背景鼓励年轻人出国旅游,开拓视野,而且政府希望通过此举能够让年轻人从国外取经回来回馈国家。



但也不是每一国家都适合搞《空档年》的,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目前为止日本的社会还是非常关注毕业生招聘和业务匹配的问题。所以还没毕业,很多企业已经迫不及待的深入校园寻找精英,而且更是当下把职务都分配好了。所以不要说是《空档年》,就连喘个气的空隙也没有,一毕业就上班去了。

更有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我们邻国新加坡,因为国防保安的政策,男丁都要当兵(有些连女生也要被征召入伍),虽然不叫《空档年》却也异曲同工。因为在军营学的是全新的知识,而一大班知识青年不同时涌往职场对失业率管控也有所帮助。

所以《空档年》概念一开始的原意是好的,是让人们更有时间和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激发一个人的创意和想象力。

《空档年》也是近年在美国开始兴起,而在丹麦他们却是开倒车,不鼓励大学生“溜达”一年甚至出资诱导学生放弃《空档年》。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现在开始起步,未迟。

我国可行否?

当然可行,而且百利而无一弊。只是世俗的眼光和传统的思想,非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读好书,找份好工作,立业成家”,以此循序,越快越好。我个人的想法是,这个世界已经是转得太快了,“瞬间满足”的心态已经无可逆转。

知名激励领导作家赛门·西奈克对年轻人的心态归纳以下因素:1)缺乏耐心,2)父母的教养,3)新科技的冲击以及 4)工作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很喜欢做“自己钟意的事情的”吗?那《空档年》可以让他们尽情的发挥,甚至发泄,只是很多时候他们是急了一点。

去年政府公布数据,释出9506个空缺,却迎来138万5000份申请,人浮于事,满目疮痍,故大学毕业生开UBER,卖Nasi Lemak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了。而且背后的艰辛,有苦自己知,工作找不到,PTPTN还欠一屁股债,人生还没开步走就负债,奈何!

换一个角度,这些失业人群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怀才不遇,还没碰上那伯乐。目前我国政府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重新装备,以能待机,准备再出发。是不是可以把那“再培训”安插在4年的课程里面,也就是搞个《空档年》,让同学出来社会浸泡一年,甚至到国外充充电?

第一这可以缓冲失业率,第二当这些学生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备有一年实战经验了,对厂家企业来说应该很受欢迎吧!

第三,目前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已经日益增加,马来西亚因为多元种族的关系,从小到大我们不知不觉的被熏陶,以宽阔的胸怀来接受异族的风俗习惯,以《空档年》打先锋,让知青们随着企业家的步伐走向世界各地,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本来每次碰面,我只给学生半个小时到一个钟头讨论论文事宜,可是这题目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一石可击多鸟,在学术界堪称少见。

最后我问这位同学,那你的论文重点是什么,她说是要探讨如何吸引年轻人向往《空档年》,我说好的开始!

(作者为英迪学院院士,MBA客卿讲师)

反应

 

言论

《长安十二时辰》与市场行销/黄英豪博士

时代的步伐迫使执教鞭的老师们不得不与时俱进,与学生们最佳的沟通方式已不是如何用考试成绩来“要挟”他们,而是要怎样潜移默化的让书本上的知识和课纲融入他们生活。

最近,一部讲述唐朝“反恐”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中,班上同学议论戏中情节非常投入。好奇心驱使下,我也开始追看,不料发现该剧的制作如此认真,单单场景布置和巨额投资(号称600万人民币)真是给人们感觉好像回到唐朝盛世。



刚好这个星期班上讲到市场营销课题,正好我国政坛也处于“扑朔迷离”阶段,全国第14届大选过去14个月了,不管是支持现任政府还是反对党,都各有怨言,而且整个政治气氛倒有点让人窒息的感觉,轻松一下未尝不是好事。

我实验性的引述剧中高潮迭起的故事把学生们带入状态,再深入浅出对照营销战略,效果超出预期。

此部戏剧按照同名小说如法炮制,忠于原著更是灵活的利用历史背景加上符合现代人追捧的情节,6月27日上映以来全球铁粉无数。

旧故事 新节奏 现代化



虽然故事是发生在一千年多前的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 –756),但作者马伯庸坦诚灵感来自将近20年前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剧《24小时》。他揣摩该部连续剧横扫欧美,甚至全球让人废寝忘食的连夜追看,原因无他,关键在节奏和速度。

还记得《24小时》首播是2001年11月,那个时候社交媒体如面簿、推特、微信都还没面世。马伯庸分析,当年美国福克斯电台御用电视剧编剧苏瑙(Joel Surnow)与库柯仁(Robert Cochran)构想此剧的节奏,是运用已经盛行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机功能。

他们俩合作多年,曾经祭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剧,当年推出《24小时》因为新鲜感和紧迫感,无论在哪一个角落,主角都能与反恐总部联系找到敌人位置,让广大观众趋之若鹜的追看。

马伯庸绞尽脑汁翻查典籍,长安天宝年间何来如此便利又迅速的联系沟通方式,如果要制造气氛一气呵成,在这一节骨眼上绝对不能马虎。

长安城占地87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槟岛那么大),划分成108坊,他就借用古时候的“旗亭”,《初学记》卷二四:“市楼谓之旗亭,旗亭高大,可以起到瞭望作用”,灵活应用把它演变为“望楼”。

他把“望楼”设计成用来传递信息的一楼台,而且每个坊里都设有四五个,然后要媲美今日的信息传递速度,在楼上4个方向摆设一排上下各有6个透光窗口,这12个窗口的开关和透过的光线颜色就是情报。

用这个方法,马伯庸解决了“速度”和“反应”问题,当然剧中也有故弄玄虚的说敌方已破解密码,故不能再用“望楼”传达讯息,结果就打鸣擂鼓,发放一次性的重要情报。

旧瓶子 新桥段 现代版

在市场行销课程里有一节是讲到如何举一反三,借用已有的策略,甚至已被封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市场行销顶尖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迈尔斯(Raymond Miles)断言,市场行销策略分4大类:开拓者(Prospectors)、分析者(Analyzers)、捍卫者(Defenders)和反应者(Reactors)。

这个时候,我班同学已忘记自己是在课室里,脑里还在回味着《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我说,有没有发现其实市场上类似的“反恐”悬案戏剧到处都是,为什么影迷偏偏对《长》片如此疯狂。

我说,不知不觉中,马伯庸把迈尔斯的4大类市场行销策略一脉打通,好故事不怕重复讲,警察抓贼,邪不胜正的典故百听不厌。这应验了以“分析者”为出发点的姿态,这就是上面说到马伯庸如何深思把“望楼”给挖掘出来,呈现在世人眼前,让整个故事“动”起来。

据报道,所有服饰、道具、装璜摆设,都是经过一年的细心研究,考察历史,重新定做的,一丝不苟,严谨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在行业里颇有“开拓者”气魄。回头看看其他古装剧,在这方面有时也太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现在的观众品味已大大提升。

最后说到剧中人物,除了一两个用回原名,其他一律稍微作调整,比如戏中主轴人物靖安司司丞李必(相当于今日的CID总部局长)。李泌,确有其人,但非李必,是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李泌生于公元722年,卒于789年,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

翻查史书却未见其与靖安司有关系,更甭说当上司丞。在这里,马伯庸同时顶上了迈尔斯的“捍卫者”和“反应者”两顶帽子。名字稍作调整才不会引来历史学家的批评和挑剔。

开播迄今不到一个月,好评如潮,这个时候往牛角尖钻的和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开始出现了,马兄不慌不忙,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部《走近科学》栏目担任主持人张腾岳开播《这就是长安》节目先人一步,即“捍卫”又“反应”。

讲完刚下课,同学们都很有心得,对行销更能举一反三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