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两会代表谈“新四大发明”
核心技术支撑中国创造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脚车、网购,被称作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脚车、网购,被称作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背后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们就科技创新、中国创造等话题展开热议。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易建强认为,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重塑中国形象、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的最新产物,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造升级的成果,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实实在在便利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满足了市场需求。



58集团总执行长姚劲波说:“以人工智能、新零售等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加速将人们梦想中的智能生活变为现实。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悄然结合,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此背景下,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结合,更充分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大幅提升效率,形成数字经济下的新型服务业态——‘互联网+服务’。”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执行长马化腾说:“当前‘互联网+’正进入新阶段,要求与传统行业、公共领域在知识上、业务上、应用上更深度融合。”他建议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保持,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保证。在继续完善发展壮大中国制造的同时,要以创新引领驱动中国创造,通过高铁、移动支付等高水平业态,能够看到,中国创造的基因、机制和动力正在形成,这是我们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希望和根本。”

中国第十三届人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右起为人大代表马化腾、王亚平、徐立毅接受采访。(新华社)

马化腾:微信全球用户破10亿

中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5日在北京说,今年春节期间,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0亿大关。



马化腾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成就,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期,能在短短40年时间里,实现超过7亿人口的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尤其他所处的互联网和科技领域,发展更加迅猛。

他举例说,全球10大互联网企业,中国占其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一个新名词,叫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脚车。刚刚过去的春节,微信在全球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0亿大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马化腾从1984年开始,在深圳学习工作生活30多年,他自称“是深圳特区发展的一个见证者、亲历者,也是受益者”。

据介绍,腾讯从20年前的五人小企业发展到现在的4万多员工、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深圳从改革开放前的小渔村,成长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2017年GDP突破2.2兆元人民币,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功。

马化腾说:“未来,我想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同时,他也希望其处在的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在“一带一路”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沈阳新松智能园研制的舞台移动机器人,最近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表演,惊艳世界。

中国生产线令人震撼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蓬勃兴起。2017年,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突破12万台,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接近600家,跃升世界第二。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销量连年刷新世界纪录,但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仍然相对较低。中国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沈阳新松智能园,近来正开足马力,让机器人生产另一批机器人。

在中国第一条实现机器人自我生产的数字化生产线上,根据工程师输入的指令,运送配件、涂胶、安装大臂,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移动机器人,能通过定位导航实现路径规划并规避障碍;搬运机器人,能叉起3.5吨的货物;自动力机器人,靠搜集与地面摩擦的静电运转,不再需要充电。

据报道,预测未来5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将增长3倍;到2020年,中国将打造5个以上的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反应

 

国际财经

经济转型荆棘丛生 对中国两会五点观察

彭博专栏

从刚刚结束的两会中,可以看出在习近平收紧权力的同时,中国希望避免经济增长放缓,实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转型。以下是对两会期间确立中国未来一年经济和政治方向的梳理。

1. 经济下行有底线

中国总理李强宣布,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和去年水平一致,鉴于这是过去十年里当局第二次没有调降经济目标,可能说明北京希望看到经济稳定。

对于许多经济学家而言,今年的官方GDP目标在他们预期区间的顶部,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许多逆风,包括楼市长期下滑,消费者和民营企业信心疲软,以及通货紧缩持续。

2. 转型充满风险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公寓楼、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低技术含量制造工厂的推动。但这些投资带来的回报正在下降,美国的制裁限制中国采购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习近平认为国家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模式。他推动投资先进制造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就业,人大会议上多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这个口号。

经济转型或许可能奏效,但在中国放弃对房地产等旧行业的依赖后,新的产业可能还不能马上弥补需求缺口。

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会议间隙对官员们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但是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如何平衡新旧产业缺乏上层的明确指示。

3. 特别债券刺激财政

今年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杠杆是额外政府支出。北京方面宣布今年计划发行规模1兆人民币(约6518万令吉)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这是26年来当局第四次发行此类国债。

中国还计划连续几年发行类似债券,但李强的报告中没有提到2024年之后的目标。瑞银集团称,这是中国自2020年以来最大的财政刺激计划。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将主要确保银行有充足流动性来购买这些债券,为额外的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政策制定者还希望确保银行放贷给政府青睐的行业,例如制造业和绿色能源。

4. 靠供给侧拉动的效果令市场失望

虽然债券发行规模可能相当大,但中国政府计划中的刺激措施并没有达到许多华尔街经济学家的期望。他们认为持续的通缩压力需要政府直接向家庭派发资金或增加公共福利支出。这些举措将加速零售销售,并推动物价再次上涨,或许能起到提振市场的作用。

但北京方面没有宣布任何此类计划,而且只准备小幅增加福利支出。大部分新增资金可能会用于投资工业园区和高铁等项目。

5. 习近平进一步巩固权力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最大的意外可能是取消了闭幕后总理李强的记者会,总理记者会是中国几十年来的惯例,每年人大会议闭幕总理都会直接接受中外媒体的提问,外界可以从中窥见这个中国二把手的个人风格。

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本届人大任期内剩余年份都不会举行总理记者会,这个决定说明习近平正在限制其他官员在媒体中树立形象的能力,也凸显出总理职能的弱化。曾几何时,总理是可以制定关键经济决策的,但现在却只能执行由习近平领导的政治局常委所制定的决策。

权力集中化固然能够加速决策过程,但也会导致施政方针上的“一刀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结构多元化的国家可能并非好事。而且难以纠错或政策可能发生急转向,这些都会损害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