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赶紧把门关上

上个周末傍晚,我外出回家。看见邻居的大门敞开,厅里已空无一物。这里原来住了两位英国女教师,南茜和珍妮。她们受聘来港教英文,签约两年。我上个星期替她们修理铁闸的时候,南茜已通知我,说约满后她们会到日本教书。我不以为意,以为她们还会住上一段时间。没想到她们这么快就离开。我和她们没有深交,但碰面的时候还是会寒暄几句的。

我下意识地在门外叫唤南茜,我希望她还在房子里收拾。一个本地中年人走出来,我猜应该是业主,他没有出声。我问道:“她们搬走了吗?”他木然地回答:“走了。”我还想多问两句,但他已迅速地把门关上。我自讨没趣,只好怏怏地回家。



我居住的大厦每层有4个单位。我在这里已经住了20年,所以我认识其他单位的邻居。对于邻居搬入搬出,我已习以为常。隔壁的单位已转手几次,现在的业主没住在这里,只把单位出租。我遇见邻居时,都会主动打招呼,有时还会聊几句。碰上这样冷漠的业主,在这里还是第一次。但我并不觉得诧异,因为好多城市人都是“电视机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没有安全感

香港是个大城市,地少人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急促。长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大家都缺乏安全感。没有了安全感,下意识里就会时常担心被别人暗算,自我保护的意识当然增强。所以把门关上只是保护自己的方式,这是环境造成的后果。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是这样,香港也不例外。

在城市里,串门是不可能的事。以前有一次我路过朋友的家,一时大意没打电话就冲上楼去按铃。我听见房子里有人声,但没人应门。于是我在门口留下水果便离开。后来与朋友谈及此事,朋友说小女儿在家,但他曾经交待,大人不在家时,谁来都不要开门。我明白这种情况,没有责怪朋友。

邻里之间人情淡漠,自然不会有守望相助的观念。所以独居邻人死后身体发臭才被人发现的情况,已不是什么大新闻。



假如邻家有突发事情,例如有人受伤,除非影响自己,不然大家都会把门关上,眼不见为妙。好心的会通知管理处,让他们处理。古代“自扫门前雪”的格言,至今依旧被广泛采用。不过,“远亲不如近邻”的训示,已经早被遗忘。

反应

 

副刊

危城掠影

今天早上,我路过一家商场,看见一家药房的门前,排着一条长长的人龙。我问在那里维持秩序的管理员,这些人究竟为了什么排队?管理员说他不知道,他还说在药房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在那里排队。

我心里明白,这些人一定是从网上获得消息,以为这里有口罩出售,所以过来排队,希望能够买到一些口罩,以保护自己和家人。有这种想法的人,无可厚非。只是网上的传闻,多不可靠,但现在新冠肺炎来袭,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以免错失买到口罩的机会。



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机会。现在口罩的供应远远低于需求,形成抢购,这是经济原理。但是一些供应充沛的生活必需品,例如大米、罐头、厕纸、纸巾等也被疯抢,导致超市的货架空无一物。起因是网上传说某工厂将停产。这说明盲目轻信令人丧失理智。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见证了人性的自私。中国政府为了隔离怀疑带菌者,征用了几栋建筑物作为隔离营和检疫中心。但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没有人反对隔离怀疑带菌者,但不是在我这区隔离。其实中国政府在选择地点时,已经做了风险估计,只是专家意见不敌人性的自私。

大难来时各自飞

如果大家不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事实,请看这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太太患病从中国回来,丈夫在家但拒绝开门,因为担心太太会传染家人。太太大吵大闹,惊动警察。结果太太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在这种情况之下,谁对谁错,谁能判断?

还有一些商店,从外地入口消毒洗手液和口罩等,居然大发災难财。例如一瓶洗手液,原价二十多元,竟把售价提高至七八十元。百多块钱的口罩,也要买五六百元。问问这些商人,良心值多少钱?



不过也有不少人,团体和商店免费派发口罩。数量虽然不多,但至少还是一股暖流。我在路上也收过陌生人送的口罩。那个好心的年轻人看见我戴的口罩残破,自动送上两个口罩。

物轻情意重,这个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爱心的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