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佛学学佛相互成就
——访佛学老师陈金辉

“佛学”与“学佛”两者有何差别?“学佛”是否意味着正在修学佛法,而“佛学”只是经教理论,对修行没有益处?

将一生花在研读佛教义理的佛学老师陈金辉,对于以上的问题,提出精辟见解。他目前在八打灵善导精舍推动系列化的佛学课程,以让学生建立对佛法的正确知见。



佛学老师陈金辉

佛教讲宿世因缘,这句话可印证在陈金辉老师的身上。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去寺庙,1981年才读5年级的他,就对佛学产生兴趣,上佛学班、皈依并受八关斋戒。中学时期,他开始在槟城不同的道场亲近不同的善知识。1985年参加短期出家,并阅读一些佛教的重要著作,如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及太虚大师的传记,这都深刻影响了他日后想在佛法义理探讨的因缘。

当时他也积极参与马佛青主办的研讨会,因此听闻了不少台湾法师的讲座与义理分享,更引发起他欲更深入探讨佛教义理的动力。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台湾圆光佛学院高级佛学班就读,当中因签证居留问题而转去香港能仁学院研读哲学。1992年才返回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读哲学系。

“中国文化大学与佛教的渊源深厚,印顺导师曾在此当哲学系教授!”读哲学硕士班时,他以“中论无我”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后在法光文化研究所修读佛学与梵文。

1997年因经费不足放弃就读,回马后在韩江学院中文系当讲师,也曾在槟城香山寺与三慧讲堂开佛学课程,目的在推扩佛陀教育。



推动佛法教育

2012年,陈金辉在槟城开设槟城人文书院,开始了一系列的佛学课程。人文书院结束后,他在南方学院服务,因此因缘在新山遇见了八打灵善导精舍主持开善法师,两人谈起如何推动佛法教育,结果就选择在善导精舍办佛学课程,希望能慢慢将佛法教育的理念推扩至佛教的道场与教育机构。

“目前是用面授的方式,未来或会采取网络教学,已于去年开课,星期一至星期六每晚都会教授不同的佛学课程,三年制的课程。”

哲学佛学相辅相成

陈金辉深感他与佛法的因缘很深。

“小时候我是上教堂的,但《圣经》故事吸引不到我,反倒是佛学启蒙班里,星云大师的著作《佛陀》以及《十大弟子传》就深深吸引了我。佛教慈悲的精神与我很相应。”

他表示台湾是他汲取佛学养分的重镇。“台湾的佛学院可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另一种则为现代化的,现代化佛学院的学术研究风气很织盛,有很好的师资,提供学生很好的因缘去深入义理与了解法义。”他表示台湾佛教或受日本佛教的影响,很注重现代与多元化。

研读哲学,对修学佛法有何裨益,两者或有冲突?

“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哲学注重探讨真善美,对于真理与世界的观点有各种的论说,佛教不同,它不是一元论、二元论、唯心或唯识,其特点是缘起论!”他认为哲学有其思维的模式,有一定的出形式,而佛教则超越形式框架,鼓励独立思考。

应以德行来衡量

曾出家的陈金辉师,对于出家与在家的角色与互动有一套的看法。

“出家是全心投入宗教的生命,在日常生活实践,这是其优点,在家有俗事牵绊,无法全身投入,有社会的责任,实践上或许不足够,但却有体验社会的优点。佛教讲众生平等,两者应无尊卑之差,应超越形象,应以德行来衡量,四众弟子应培养德行,这远比外相重要!”

不过回到在世俗层面,他认为对僧宝保持一定的尊重有其重要性,良性的僧俗互动将能推动佛教的良性发展。

佛学可帮助修行

“佛学”与“学佛”两者有何差别?

“其实‘佛学’与‘学佛’是同一回事,实验生命的过程是学佛,了解佛陀的教法是佛学。”

陈金辉表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同的时空因缘自然会产生各种的思想与学说,并且不同的根器也会有理解上的不同,因此“佛学”在这里扮演了理解的重要角色。

“佛教强调闻思修,佛陀当年也曾弘法49年,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进行对话,因此佛学或学习佛陀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

他提问若少了佛学基础,学佛要学的是什么?这或是个问题。

“无经论基础,缺乏正见,行动会有缺陷,但若只注重义理,不去实践,也不会受用。”陈金辉表示现一些佛教学者只是以兴趣来研究佛法,无实际体验,无法运用在生活层面,这不圆满。

学佛要知行合一

“学佛要知行合一,因此佛学与学佛同样重要!其实佛学也可帮助修行!”

哪学佛与佛学两者之间该如何衔接!

陈金辉老师建议应先扩大对义理的了解,先掌握一切法的基础,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承与法门,这为“择法”。“去了解不适合自己的法门,可使我们接近与度化不同根器众生的需求,此乃自觉觉他。”

敬仰印顺与太虚

陈金辉表示,学佛路上,重要的启蒙与敬仰的老师是印顺导师与太虚大师。

“印顺导师能将数千年的佛教义理,整理成契理又契机的人间佛教委实不易,契理与契机是当前佛教所面对的问题,一些佛教道扬不是偏重契理就是过于契机,两者应平衡。契机能适应不同根器众生所需,契理则依据正见,慈悲入世。”

另一位他所敬仰的老师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对民国腐败的佛教体制制度,重新整顿作出很大的贡献,他提出人生佛教,虽然目标没完成,但对汉传佛教现代化起了改革之作用。我办佛学教育与推动佛学课程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

理解能导致正行

佛教讲因缘,陈金辉老师遇上开善法师,结果造就了当前八打灵善导精舍举办系列佛学课程的因缘。

“佛教教育工作不能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我们的推动希望是个起点,鼓励更多道场办有系统的佛学课程!”一般上有系统的佛学课程只有在佛学院才有机会上课,现让无缘到佛学院上课的信众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佛法的义理。

“课程中的印度佛教史很重要,当我们具备了佛教的历史观后,对佛教每一个时期发展都有所掌握,这对学佛很有裨益。另正确的了解义理,也能培养独立思考,对附佛外道就很易办识。”通过有系统的佛学课程,从经论中培养知见正见,一些似是而非的学说就无法干扰我们。

修持要有经论依据

对于有些人为义理对修行无用,陈金辉认为修持要有依据,这都离不开经论。“有理解不一定导致正行,但没有正确的理解,肯定不会有正行!”

目前的佛学课程是星期一至星期六晚上上课,是基础班,为期3年。由于学生的基础参杂不齐,他放慢上课的速度,希望学生先打好基础,另他很感动一些学生能每天风雨不改来上课。“虽然佛学课程已开课一段时间,对于有兴趣来上课的大众,欢迎来上课,可以旁听生身分出席。”

多年来推动佛学课程,当中必遇到挫折,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

陈金辉笑言:“学习抱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态度,不论成败,过程才重要,不问收获,只努力耕耘!”

他表示每当修学佛法遇上低潮时,就会想起祖师大德的承担与付出,进而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善导佛教研修学院佛学课程●课程特色重视“以解导行,以行证解”、“解行并重”之教育理念,所开设之课程可分为“解门”与“行门”两大类别。

●课程学制

本院全部课程以3年完成。每学年2学期,共6个学期。

●课程内容

周一:印度佛教史(上)

周二:中国佛教史(上)

周三:成佛之道(上)

周四:佛法概论(上)

周五:大智度论选读(上)

周六:法华经思想

时间:7:30pm至9:30pm

上课地点:

八打灵善导精舍大讲堂

No. 1, Jalan 1/15 (Old Town),46000 Petaling Jaya.

询问电话:03-7783 9536

电邮:Email: [email protected]

网页:www.suntau.org.my

反应

 

登彼岸

大觉华寺12月22日举行水陆大法会

吉隆坡蕉赖第一花园大觉华寺将于12月22日至29日启建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胜会并于当天隆重举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开光典礼,由来自加拿大願炯长老和雪州佛教分会的主席明吉长老主持开光仪式,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逾百年的道场大觉华寺,藏有佛门的三宝。今年介于水陆法会的殊胜因缘,当天亦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开光典礼及曹洞宗传法大典故,该寺将展示镇山之宝“法宝“以供各界人士参拜。展示时间为12月22日(星期日)早上8时至下午5时。“法宝”乃大觉华寺开山祖师上会下因老和尚在闭关20年期间,当中3年不吃盐,以便能用本身清晰的血液来抄写《妙法莲华经》,此血抄至今已流传百年。欢迎十方人士,瞻仰礼拜。

整片地供养

大觉华寺是一座创建于1900年的古老大乘中国寺院。大觉华寺的上会下因老和尚在100多年前,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大觉华寺现址,当时这片土地被称为“五甲园”(意即5英亩的土地),方圆一片橡胶园,而会因老和尚在征得地主同意之下,在约1890年建起一间小房子来闭关修行,后得地主发心把整片地供养出来建立本寺。

在会因老和尚圆寂后的日战时期,寺庙被破坏得仅剩四大金刚像;大约在60年前,幸得时任住持妙德法师进行重建。后来在2000年,由现任住持文智法师发起重建计划,最终寺庙在海内外信众之大力支持下再次重建今日之宏伟建筑。本寺为修行道场,每年为信众祈福消灾,所主办活动都以对治大众之心灵作指导依归。

欲知详情,可咨询:03-9285 8105、011-5970 5330 ,或浏览脸书专页:大觉华寺Tai Kuk Wah Si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