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以客为尊 有错则改
商家接受批评和气生财

农历新年期间到处人多车多,旺气十足,商家与消费人若面对任何不愉快事件,皆宜心平气和处理,和气生财。(档案照)

(怡保 12日讯)商家开门做生意,面对顾客投诉最好的应对方法绝对不是开骂,而是先接受批评及道歉,再设法解释!

处在资讯爆炸时代,任何行业都很容易暴露在纠纷之中,顾客消费后稍微感到不满意,自然而然会找地方发泄,目前网络科技发达,“丑事”可在一瞬间疯传,成为众人皆知的茶余饭后话题。



到底商家面对顾客的投诉时,是否应该坚持立场,或低头道歉?

仅一人认为应开骂

《南洋商报》针对“商家应该如何面对顾客的投诉”课题,通过面子书及手机聊天程序展开民调,共有60名不同年龄层的民众作出回应,结果大部分人认为商家应当勇于“接受批评及道歉”,其中男性和女性看法大致一样,各占87%及90%。

只有一人认为应以“反驳开骂”来对应,选择者是男性。

另外,各有3%及7%男女认为商家应“作出赔偿”,3%选择“其他”,没有人认为“不理会”是好的做法。



调查显示,在17名自雇人士当中,有15人或88%选择“接受批评及道歉”,显示站在商家的立场,多数是愿意接受意见,也不会吝于道歉,当中也有2人选择“赔偿”给顾客。

打工一族当中,也超过86%希望商家面对顾客批评时能够接受及道歉,1人希望能有所赔偿,也有2人表示,有些商家愿意接受批评,不过会选择澄清而不道歉,因为有些顾客是无理取闹,也有人认为,有些商家如今会与顾客开骂,已很少有像以往般,耐心地向顾客解释。

其中一名女受访者说,没有所谓对错的答案,商家在面对投诉时必须有耐心及冷静面对,保持原有的宗旨。

彻查来龙去脉

适时保护自己

现今社会,大多商家抱持“以客为尊”的宗旨来经营生意,不过,虽说消费者有本身的权益,但商家也需适时保护自己,避免声誉被蓄意抹黑。

有受访者认为,受到顾客的投诉时,应该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与真相,若是顾客的错,例如有些东西是顾客本身造成损坏,就应用婉转及温和的语气来告诉对方。

绝对不跟顾客吵

“不过,不排除有些顾客仍会觉得商家是在推卸责任,所以只能尽量去解释,不过前提是绝对不要与顾客争吵。”

受访者说,打开门做生意,当然希望顾客会回头,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若是双方撕破脸皮,歪想顾客会再来光顾,甚至还会去影响周围的人不来光顾。

但是,若是查明真相后发现是商家的错,商家除了接受批评之余,也应该道歉;反之,若顾客只是企图找好处,那商家倒可未必道歉。

有商家说,如果顾客在自己面前说一套,在网上又说另一套,若是会破坏公司形象,将试图联络对方,了解情况及要求对方将贴文撤下。

有商家认为,新年期间,人手不足,商家忙得团团转,相比坐得舒舒服服的消费者,商家其实也需要平衡员工的感受及心情,避免怨气四起,也期望消费者能体谅。

做生意难免得面对顾客投诉,危机处理这一环节要做得好,用对方法才可帮公司加分。(网络载图)

投诉者若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满要向外宣泄,应当注意:

1. 勿指名道姓

2. 勿夸大其词

3. 客观看待

4. 勿引发暴力冲突

5. 勿“出口成脏”

电脑商人郑达源:用对方法为公司加分

做生意面对顾客投诉无可避免,只要危机处理得好,很多时候我们可把顾客投诉对公司所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用对了方法反而可帮公司加分,但那确实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很多人忽略了危机处理的重要性,但我却认为每家公司都应该要有专属的人员去处理和面对随时会出现投诉和各种问题,而不是由员工站出来和顾客对骂,最后输了顾客也把公司的形象毁于一旦。

放下身段比强硬态度理智

个人认为面对顾客的投诉,除非是故意抹黑或是完全出自恶意的批评,否则被投诉者都应该先放下身段,虚心去接受顾客的批评及承诺会改进,类似的处理态度永远比用强硬态度回应顾客投诉,来得理智和有效。

新杨威烧烤有限公司东主丘兼才:尽量改善满足顾客

经营餐饮业经常会遇到食客的投诉,有些是无理取闹,一些则是事出有因,商家都必须懂得理性判断。

在处理过程中,其实商家也会有所学习,以顾客的观点来出发,尽量改善自己的不足,否则若与对方对抗,把事情闹大,辛苦建立的品牌及形象就被破坏了。

有些人还会选择将投诉放上网,引来众人讨伐,无形中也给商家带来压力,需谨慎处理。

偶尔有顾客稍微挑剔,我们会尽量满足对方,例如能换则换,或加多一些分量。

工程师 黄强进: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我曾担任酒店经理,知道有时顾客的投诉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因此我认为商家必须去查清楚,如果错在商家,肯定需要接受批评及道歉。

如果错的是在顾客,例如是使用方式错误而导致出现问题,那就要勇于告诉对方,若解释后对方也不愿承认,我不会与对方争吵,但也不会道歉或赔偿。

投诉者若事后仍有后续行动,那也控制不了,只希望对方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反应

 

名家专栏

先富起来不拉一把/胡逸山博士

自冠病疫情前几年逐渐缓和下来(虽然最近好像又有复发迹象,起码就听闻有好些再度染疾的例子)起,东南亚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世界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而东南亚各国政府也纷纷高唱处理经济复苏的凯歌。

但游走东南亚各地,却又看到听到尤其是中小企业业者们虽然不至如疫情期间的哀鸿遍地,但至少也还是唉声叹气,谓生意难做。而一众打工仔们,虽然也不至如疫情期间的朝不保夕,但也还是唱起生活难过的悲歌。

如此的宏观经济被推为一片大好,但微观经济,或谓社会经济,看来却是差强人意的强烈对比,又得从何说起,又如何是好呢?

从何说起其实不难,主要就是在本区域绝大多数国度里,社会上各阶级之间的财富鸿沟(技术一点来说是基尼指数)还是颇为庞大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上,有所谓的滴漏式经济学,其中最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所推崇。

这滴漏式经济运作模式就是当政府者得要亲商,譬如减免商业税、减免环保监管、减免劳工权益保障等,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商家们借钱容易)等,让大小商家们得以大展宏图,生意越做越大越好。

如此一来,大小商家们就得以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打工仔们手上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收入来消费,那就更为带动了市场的活力,整体的社会经济也就兴旺了起来。这形象化点来说就如同在装满大小碎石的过滤器的顶端注水,最终会细水长流到低端的出水口般。

在里根的英明领导下,美国在之前七十年代因为中东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也被扭转为经济一片大好、人人发财的“冲冲八十年代”。

东南亚采滴漏经济学

东南亚的大多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也采用了这套滴漏型经济模式,但就微妙地为其注入了可为师东南亚特色吧,或谓大多发展中国家特色。

众所周知,在大多此类发展中国度(东南亚也不例外),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并吞国有资产、巧取豪夺等层出不穷。在东南亚来说,这套经济模式就演变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理论上这也未尝不可,人家美国不也是如此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吗?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政府的商业监管也好,民间商业运作也好,虽然不能说是已然完善(如自八十年代起也爆发了几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都得以迅速改善、复苏),也还是有底线的。起码的道德准绳也还是有的,如不允许行业的垄断等。

但在本区域,如此的底线却也颇具弹性,甚至会与美国的做法反其道而行。如一部分与官方关系密切的商家会被赋予某种商业的长期垄断权,来让其“先富起来”,但其他竞争者就只好眼巴巴地望梅止渴。

金融业者也会被训令为这些官商勾结者的借贷大放绿灯,有借没还也拿他们没办法。但中小企业与打工仔们要借点钱来周转则困难重重,要抵押这个那个,动不动就要拉车拉屋,问你怕未?

其他人自求多福

这种“一部分人先发得不清不楚,其他人自求多福”的情况即便在上世纪末引发了几乎亡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至今也还是东南亚大多数国度的主流经济运作模式。而当下的东南亚看似经济再度起飞,饮头啖汤的赫然也还是这些既得利益者,而且喝完了连汤碗也拿走,不让下边有人来抢喝,试问你我又几时会轮到有口粥水喝呢?

至于如何是好,坦白说这种运作模式在本区域已然入骨入髓,大家也就只好继续挣扎求存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