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萨迦法王
慈悲心是佛法根本

萨迦法王是藏传佛教重要的修行者,他与本地信众很有缘,也常来我国弘法。思想开放的萨迦法王对于信徒所提及的问题皆会认真回应,其诚恳的态度令人敬佩。



首先向萨迦法王提问有关天灾(如尼泊尔大地震),是否是一种共业的展现? 

萨迦法王表示佛教所言的共业其实很复杂,不可思议,里内牵涉了很多细微的东西。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一般凡夫很难完全能去理解,唯有大智慧如佛陀,才能明白所有共业的因缘与细节。

一般上,从佛教角度来看,个人的恶业善业皆有其因缘果报,但因天灾所涉及共业过于复杂,不能轻率下结论。但萨迦法王补充,其实我们可在灾难中学习到东西,世上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不稳定与变化,这符合佛教讲的“诸法无常”,不是你有权力财力就能掌握一切,因一切无常变幻,国土危脆,人命在旦夕间,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要把握当下。 

至于有人认为佛教团体常在灾难后办祈愿消灾法会,但灾难仍旧频频发生,是否意味着祈愿消灾法会效果无效?或会质疑回向的力量与功德。

发大菩提心去除恶业



萨迦法王对此心态提出看法。他说:“身为佛教徒应明白有些恶业一旦因缘成熟,是无法避免的。过于依赖祈愿不太健康,但是祈愿是有一定的意义。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发大菩提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是去除恶业最好的方法。”

他也强调另一方法是,要有空性的智慧,观一切诸法为空性的大智慧,才能够破除恶果,并且把恶业淨化掉。 

活佛篇弘法技巧随时代改变

萨迦法王很开放,提出什么问题他都可回应,因此询及有关“活佛转世”应如何辨认?

萨迦法王表示,其实“灵童认证”在藏传佛教有很多种方法。当然有些拥有崇高证量的大修行者,可凭神通力来认证,他们有足够的智慧来辨认。但一般的认证可通过占卦、降神或梦中的各种征兆来处理,这当中涉及很多复杂的过程,不过一般上“灵童认证”的程序都会很谨慎。 

至于有些仁波切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他们的外相或不依据传统的形象,思想与言论比较出位与前卫,有何看法? 

思想性格开放的法王笑言:“时代改变,弘法技巧若符合需要可改变。菩萨度众会以众生所需要的形象而显现,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得度,要懂得运用善巧方便。”因此他认为不需要过于执著“外相”,而要注意其所说之法是否符合佛法,因不同国家的文化,自有其适应上的需求。

修行篇修行成就看个人精进

一般人对于仁波切可不可以结婚,存有一定的疑惑,萨迦法王也为此解说。他首先说明自己的身分并非转世传承,而是根据血脉传承,因此,法王本身是属于在家修行者,且有家室。

“有些人会出家,就是出家众,所以,萨迦派有在家众和出家众两种修行制度。藏传佛教的喇嘛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家,另一种是在家;‘出家喇嘛’不能结婚,并且需依据出家人的戒律,而‘在家喇嘛’则可以成家立室。”

至于有人认为“出家”比“在家”在修行上比较占优,萨迦法王有何看法?

外相无法衡量修行 

萨迦法王表示,我们应视本身条件来看适合“出家”或“在家”,他个人认为出家或在家不一定是衡量修行的标准。“外相其实不重要,最主要是内心有否有在真正的修行。内心若时刻都保持清明,那么出家或在家都不那么重要!在家证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当然一般而言,出家的修行条件会比较好,因无家室挂累,但这一切还是要看本身,因人而异。”

萨迦法王笑言,这尤如如何拥有物质而不执著是看个人而定的,有些人很有钱但却不执著,有些人即使一贫如洗,对物质还是很执著。 “身为在家修行者,需将行菩萨道需具备的三个要素: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知见结合与整合起来。”

萨迦法王继分享其寺庙的作息时间——早上四、五点起床、做运动与散步、吃早餐后,开始进行早课的修持。然后,接见一些信众。过后用午餐与做午课、休息。若出外或出国弘法,时间则会自行调整。 

生活篇传承法门皆是对治法

佛教宗派发展至今诞生出不同的佛教宗派或派别。对于利美运动(藏语;Rime,又被称为“不分教派运动”),萨迦法王表达了支持,并认同不分宗派精神的重要性。

“佛教徒应建立这样的想法:佛教只有一种教法——即为佛陀的教法,其他的传承与不同的派别或法门,只是像不同的病需要用不同的药来医治而已。佛陀的教法是不分宗派的,而所有佛教徒都是在跟随同一个佛陀。

有些人适合南传、北传、藏传的修法,又或者有些人适合萨迦派、噶举派或是宁玛派的修法,众生很多元,他们的根器都不一样。”他强调佛教讲平等,外相不同,不要分高低,一切都是对治法,视对象而定。

容忍与耐心很重要

关于现代人面对关系疏离,包括婚姻不稳定。萨迦法王表示婚姻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容忍”与“耐心”很重要。“学习容忍对方的缺点,与任何人交往都看别人的长处,不要自私,要学习与别人合作,和谐相处,要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为对方着想,如此关系就会改善。”

萨迦法王强调,慈悲心是佛法根本。“除了忍辱还要加上慈悲心,当别人受苦时,我们要为别人拔除他的痛苦。”一般人的慈悲心是有限的,只会因对方是亲朋戚友,才会起慈悲心,但对陌生人却缺少了一份慈悲心。但佛教教法认为,大悲心应是无条件与不偏颇的,是普遍和宇宙性的。

生命最感动时刻

萨迦法王回忆,在60年代,有一次他去去印度与尼泊尔朝圣,感触特深。尤其在尼泊尔,当他到达当年佛陀舍身喂虎的地方,感受更强烈与感动,他深刻体会到佛陀的慈悲伟大。那种强烈被触动的氛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用笔道出真相

由于萨迦法王常到世界各地弘法,接受不同媒体群的访问,他认为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些贪污与对国家不利的事件,能借媒体曝光后,以致贪污事件也减少了。

所以,他勉励媒体工作者擅用手上的笔,报道利益大众的事,对不公正不义的事要呈现真相与不偏颇,绝不能有私心。 

反应

 

登彼岸

以爱熄恨

图/文:明吉法师

世间有一句话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认为在受到侮辱而没有能力报复之下,可以忍辱直到自己可以复仇的因缘成熟。然而,在佛陀的眼里,遭遇仇恨,再报之于仇恨,只会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其实,恨并不能止息恨,唯有爱才能熄灭恨。

仇恨是因为嗔恚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伤害别人者可能是因为利益、嫉妒等原因,而做出的不智的行为。其实,在嗔恚时乱发脾气,往往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人害己行为,即伤害自己的健康,又和人结下仇恨,实在是双输的事情。

佛教徒不是被虐狂,并不是麻木不仁,他们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敌意及做出的不好行为,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对方的贪嗔痴而引起的行动,所以,在应对这种局面的时候,他们是以智慧及慈悲去应对。

正如我们面对一个因贪婪失去理智的狂人,并不是与他互相伤害,而是理智地应对他,怜悯他的愚痴,拓展自己的慈悲心。因此,君子应以爱来消弭仇恨,放下十年报仇未晚的仇恨心,这样的行为即宽恕别人,也放过自己,才可算是真正的君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