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当代水墨 宏观格局

新加坡国宝艺术家陈瑞献的惊世杰作枯笔人物《八大山人》在2013年的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2070万人民币(约1241万令吉)的高价被收藏,成为当时全球最高价的当代水墨画家作品。

过去20年来,当代华人艺术在国际艺坛上创出的格局以及拍卖天价,令鼓噪和散播泡沫论的杞人,膛目结舌;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的大气层,这两年的艺术品收藏进入调整期,对于永续发展而言,当属健康而乐观的现象。

“当代水墨”借助当代艺术与油画的发展经验而被提出,成为眼前最受艺术家、艺评家、策展人、收藏家、艺术媒体、画廊以及拍卖行期待的焦点,这应当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



尽管一些观察家认为,当代水墨太喧嚣、良莠不齐,亦如中国的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认为:当代水墨“没办法”、缺乏“方法论”;然而正因为如此,当代水墨才更具足发展的空间,也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时间去梳理和耕耘。

由于需要付出得更多,才能成全当代水墨的健康成长,因此纯粹的投机者,应该不会对当代水墨像当代油画一样的狂热催化;再者,当代水墨的传承源于悠久的东方绘画与书法传统精神,自有本身的内敛与谦冲,这无形中在去芜存菁后,当代水墨将会迎来一个属于东方、却走向世界的未来面孔。

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家得主、法籍华裔画家高行健的水墨画极富禅意与“冷的美学”,具有超越时空的高度;此为代表作《灵山》。

突破传统思维

当代水墨,不应该只是指“中国的当代水墨”,而是无疆域之别,无肤色国籍之分的“大格局水墨观”;换言之,当代水墨,不只是属于发源地的,而是世界的,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这就像一带一路的所经之处、就像西方油画在全球的覆盖面、就像东方陶瓷工艺最终成为世界各角落家家户户人人餐桌上的餐皿餐具一样受惠于人——这才是宏观的当代水墨格局。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一群在世界一端的水墨先驱,以各自的表述方式,为突破传统水墨的思维,带来新的气象,如法国的赵无极、朱德群以及后来的高行健、杨诘苍,中国的吴冠中以及后来的徐累、朱伟、台湾的刘国松、香港的吕寿琨、王无邪、旅美的赵春翔、王己千以及后来的李华弌、刘丹,荷兰的丁雄泉,意大利的萧勤、新加坡的陈文希、锺四滨、陈瑞献、马来西亚的黄尧晚期创出的水墨文字画等等,都是水墨走向当代世界观的有机创作与创见。



当代水墨将是目前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一大文化课题,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目前没有任何一位权威能诠释“当代水墨”或下一个绝对的定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当代水墨的宗师,因为摒除门户流派之囿,因此走得更远、更广。

当代水墨画家

(碍于篇幅)以下列举4位当前在国际艺坛上较活跃的当代水墨画家:

【刘国松】

刘国松被誉为“当代水墨之父”,早在1960年代即创立“五月画会”,提倡西为中用;后来发觉“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模仿中国的”,换句话说,举凡模仿就是抄袭,与创作背道而驰;最终提出“革中锋的命”,并得到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吴冠中大力支持。刘国松于80年代到北京进行公开演讲时,水墨巨匠李可染因为健康缘故未能亲自出席,还特别让儿子带著录音机前往现场录音。

刘国松提出的“革中锋的命”,不应该被狭隘的理解为对传统的挑衅。笔者于2014年曾受邀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的《笔墨的革命——国际水墨论坛》上发表题为《蓄素守中,返本还源》的长篇论文,并与来自大英博物馆和故宫的学者以及刘国松教授本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中锋的定义不应该局限在手中毛笔的中锋,中锋的解读应该更广义,只有跳出思维的模式,水墨的局面才更广大。刘国松因此也特别强调,皴法不过是水墨的“其中”一种技法,不是“唯一”一种技法,然而被广泛的错误解读,造成水墨固步自封的僵局。

去年12月,香港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球第一届的“水墨艺博会”,刘国松的新作《落雪群山图》钜构,以1000万港元(约502万令吉)被收藏,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水墨之父。

当代水墨之父刘国松的新作气势磅礴,在去年底于香港举行的首届水墨艺博会上,以1000万港元(约502万令吉)被收藏,轰动全场。
刘国松自诩为“一个东西南北人”,其当代水墨具有国际视野的眼光;此为其代表作《一个东西南北人》。

【李华弌】

80年代初旅美的李华弌,是北宋绘画的崇尚者,笔下岚气氤氲的层山叠峦瞬间引人深思遐想,仿佛进入深山隐士的隔世淨土,他因此被西方称为“高古水墨画之父”。

李华弌的水墨,局部细看是北宋的气韵,然而整体远观却又是现代感的“宽荧幕”,让人有一种走入千年交替的时光之间,既传统又当代,仿佛是似曾相识的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堪称新古典水墨的代表。

80年代初移居美国的李华弌,赋予了当代山水画恢宏的大格局,从微观的高古到宏观的宽屏效果,充满视觉上的冲击力,被誉为“当代高古水墨之父”。

【刘丹】

刘丹出身书香世家,经过10年的下放农耕后,80年代初移居美国。刘丹笔下的太湖石、罂粟花具有深厚的西方文艺复兴素描功夫,又富含宋代的绘画精神,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成为独树一帜的画风。

他的作品与李华弌的绘画同样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赛科勒美术馆典藏,大英博物馆的策展人甚至有意将其作品与馆藏的顾恺之画作展示在一起,“因为他作品中庞大的时空性,已让人不去在意这人是否处在当今或是远古。”

张彦的《唐五代画论》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刘丹认为后两句是艺术家的命,也可说是业,幽微是可能存在的,需要人去印证它。

刘丹是金陵画派亚明的门人,具有坚实的东方临摹与西方素描工夫,却能够师古不泥,融贯中西,青出于蓝,创出新文人画的风格,而成大家。

【徐累】

去年刚在贝聿铭精心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举行盛大个展的新工笔画家徐累,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当代水墨领军人物。

徐累以个人敏锐的触觉,巧妙的汲取西方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精神,并以坚实的传统工笔画功展现出新颖的构图和思维,采用倒敘、插敘、甚至隐喻的手法,将毫无关联的事物景观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副“合理而不矛盾”的戏剧性画面,充分演绎出具有哲学高度的故事性绘画。

徐累的作品打开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局面,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以及绘画语言,让观众深切的体会到当代与传统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徐累以极创意的东方传统工笔手法,结合西方超现实主义精神,演绎出属于当代水墨独有的崭新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是中国当代水墨的领军人物代表之一。

结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源于古老的中国而蓄势待发、走向世界的“当代水墨”,将在全球文化思想激荡的思辨中,呼之欲出;这将是艺坛乐见其成的美事。

延伸阅读

本报特约、当代艺术家刘庆伦荣获2016年“第一届全球杰出青年领袖大奖”。他也是此次获奖的唯一一位来自艺文界的工作者。其他得奖人包括美国风湿病专家周振华博士、香港IT界力钜集团总裁李松德、香港泉昌企业第四代负责人黄楚恒、北海威利控股集团创办人丹斯里黄荣盛博士、新加坡化工界亚洲聚氨酯制造业总裁陈勇铭等。

刘庆伦出生于吉隆坡,是当代艺术家、书法家以及写作人。他的作品屡获国际殊荣,而法兰西研究院史上第一位华裔艺术院士朱德群教授曾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赞誉他,中国百年第一社西泠印社社长、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也嘉许他以“翰墨养情性”,而大马华教元老拿督沈慕羽局绅更曾亲题“艺坛奇杰”予刘庆伦。

刘庆伦获奖后的第一件任务是与“大马爱滋病基金会”以及“Malaysia AIDS Foundation Marathon Des Sables 2016 Challenge”跨界合作,并将着手进行一幅以撒哈拉沙漠的马拉松极限挑战为创作灵感而耗时一个月完成的绘画作品,以通过拍卖方式所得全数捐助,为1000位受病毒感染的妇女与儿童筹募医药费。

 

ADVERTISEMENT

 
 

 

反应

 

副刊

天地无垠无涯
陈瑞献的静观诗学

龙安寺石庭

1979年5月释昙昕法师与6位弟子,带了6颗佛舍利子赴日;其中一位弟子即陈瑞献。

1980年5月,陈瑞献撰〈华严觉受:晚春旅日记〉一文,记1979年5月释昙昕法师与6位弟子,带了6颗佛舍利子赴日;其中一位弟子即陈瑞献。



昙昕法师一行访日的目的地是京都妙心寺丛,他在欢迎茶会致辞中说:“寺本境内的一檐一树一石,均与时俱老,且都涂上历史的芬芳”。昙昕法师所说的,乃观者对(观)物与时间性的体会。妙心寺丛有以石庭闻名于世的古寺(建于1450年)龙安寺。

石庭之岩石的配置与结构独特:5×1、3×2、2×2,共15块石,合为5群石组,散置于一大片白砂地上。陈瑞献观龙安寺石庭,用的是“缩心成一点再放大至空蒙的观法”,他写道:

人真是不大不小,天地有界线又无边,毫不含糊的跟着幼砂的波纹游入内,从推拥着石堆的苔绿植物的浪花冒出头,复化为石,最后才由这些春润夏旺秋瘦冬白头、但永愿一动也不动的死硬结体袅袅散入空中,我们把心思拣回来的那一刹那,这个石庭又已经历了一场物来则现物去则灭的经验。

在完美中有缺陷

故在陈瑞献的观想中,石乃久坐之人,游入幼砂纹道入走迷宫,天地悠悠,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复化为石”,刹那即永恒。但白砂尤似白茫茫大海,钜石如岛屿,海面寂静,有风初起,故波纹兴。



陈瑞献后来作纸刻《造庭》, 以“暗夜的艺术”化白茫海面为夜境,波纹流转,观者午夜弋航,静静航过诸岛,但见海上生明月(“月光刚推向全圆的那一刹那”,陈瑞献写道)。

陈瑞献纸刻《造庭》

《造庭 》画面仅现一组及两个半组,那是因为观者的肉眼视野的局限:“不论你选择哪个角度,……都无法把全部十五块石尽收眼底。每个角度都是一个死角。

在完美中有缺陷”,当年龙安寺的主持木下玄隆禅师说。对陈瑞献而言,解决这个空间的“完美中有缺陷”的方法是时间。纸刻《造庭》钩描出无数水平线般的横向线纹,形成了视觉的流动,而流动的视野不会停驻在画面这一组及两个半组的石群;内空静观无垠无涯,没有死角。

另一方面,明月的运动到了“圆月上寒山”的高度,天地尽收“眼”底,值此,天地人已合而为一。

陈瑞献印《鸟鸣串珠》

静观诗学观想冥思

陈瑞献的静观诗学以观想冥思,既观物又内观,故观物内观皆内空之旅,跨油画、胶彩、水墨、纸刻、金石、小说、诗、散文等多元媒体。他的静观之道有二“原型”:一为“鸟声婉啭”,一为“圆月上寒山”。

借此二静观方法,陈瑞献穷究内空,超越外物的表象,在诗境与艺境呈现他的内空心象,例如“鸟声婉啭”,化为内心刻石,即成“鸟鸣串珠”,观者经由此径进入诗境,“煤匠”亦縁此道创作鸟章。

张锦忠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