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美角力移向国际法庭/谢诗坚

中美角力的“战场”已移向南中国海,而且形势越行微秒。虽然不至于挑起世界大战或区域战争,但这场斗争已成为法律的争议。海牙国际法院的仲裁,其结果是否具有法律效用,我们暂且搁置一旁,但肯定的是将对世界格局变动有所影响。

就地理位置而言,南中国海就在中国的南边,它分成四大群岛,分别是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菲律宾将之称为西菲律宾海)。



根据1947年的中国地图显示对南中国海的岛礁规划范围是以“九条线”来区别的,原本共有“十一条线”,后来新中国缩成九条线,也就与印尼没有“领土”的争议了。

换句话说,中国接受纳士纳岛及其领海归印尼;而印尼也没有挑战南沙群岛的领土,中国一向主张领土纷争应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但印尼总统佐科威形容九条线在国际法中缺乏法律基础)。

虽然如此,在60年代以降,南中国海周边的国家也觊觎南海岛礁,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声称对东沙群岛的钓鱼岛拥有主权),菲律宾占有了9个岛礁,包括具有战略地位的中业岛;更将大部分南沙群岛的“领土”划入菲律宾领土中而发展成为军事基地。

大马控制10个岛礁

此外,菲律宾也宣称它拥有“黄岩岛”(中沙群岛)的主权,也将此事告上联合国(中国在2012年夺回了黄岩岛,但争议持续)。



越南与中国的冲突不亚于菲律宾。在1975年北越及解放阵线军打败南越政府军后,也接收南越所管治的南沙岛礁(共6个),后来又扩张占有岛礁至29个;更进一步宣称拥有南沙及西沙群岛的主权。

虽然马来西亚在1977年之后不动声色地取得了南沙群岛的10个岛礁控制权,并进行钻油工程,但因低调行事,也未引致马中的“军事冲突”和“关系交恶”。

至于汶莱也宣称拥有一个岛礁主权(南沙群岛的南通礁)及台湾也占有“太平岛”,但与中国过意不去的是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加上美国参与其中的制造争论与展示威权,也终于把南中国海变成一个国际大课题。

可是根据中国的公布,它至今只驻军7个岛礁,以显示中国虽声称拥有海岛的主权,但也采取容忍的态度让争议淡化,因而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口号和方针,可惜收效不大。

台湾在太平岛驻军

即使形势对中国不利,1973年中国还是参与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讨论,并在1982年被通过,而在1994年落实。这里头的条文有严格规定什么是“岛”、什么是“礁”?

所谓的“岛”是指它与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而且适合人类居住,就可以享有12海里的领海,24海里的毗连区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反之,“礁”是指没有人居住或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只能拥有领海及毗连区不能有专属经济区。

有一个插曲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虽非联合国成员,但它在南沙群岛中占有太平岛(面积0.49平方里)(位于南沙群岛),内有驻军,有机场也有码头。台湾因此也上书国际法庭陈诉它拥有的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及最远可以延伸至350海里。

若得以成立的话,则意味着菲律宾的争议岛礁主权也因太平岛是“岛”,而使到后者的经济海域已触及菲律宾的巴拉望省了。若是这样,菲律宾也就失去争取主权的权利了。

结果在2015年10月29日,海牙国际法院仲裁菲国有权提出诉讼,因为“太平岛”是“礁”不是“岛”,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由于菲律宾“旗开得胜”,使它更具信心能“乘胜追击”。

中国必须外交反击

翌日(10月31日)中国外交部回应说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出的仲裁,对中方没有拘束力(因为仲裁不存在缺席仲裁,必须得双方同意和到场仲裁,否则仲裁不具意义)。

据传媒消息,海牙国际法院将会在今年6月作出“仲裁结论”,虽然不能动摇中国的立场,也不能对中国有约束力,但它的仲裁如果对菲有利,则也说明了西方势力(包括美国、英国及澳洲等)让一个小国“否定”中国的九条线(划定群岛的范围),也进一步可能激发东盟的一些国家在南海更大的对抗,而美国则会坐享渔人之利。

这就是当下中国在国际舆论上所面对的“打压”。毕竟它尚不能同美国拥有“呼风唤雨”和“扭转乾坤”的威权。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日子(尤其是两个月内)必须开展个别的外交反击,以让美国这幕后的黑手走向前台,借此在世界舆论面前将之转化成中美之间的新冷战,与中国“不讲情理和公理”完全无关,恰恰相反,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记“回马枪”,对历史的否定。

这样一来,菲律宾的小阿基诺总统也将尝到自傲自负和趾高气扬也不反映出他的人格之高,反而更进一步暴露他是美国的“政治打手”,不会给菲律宾带来任何的光彩。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