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文革领导小组最后成员
毛泽东文胆戚本禹病逝

本禹星生前一直都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

(上海21日讯)中国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仅存成员戚本禹20日病逝,终年85岁。

香港《星岛》报道,戚今年年初在广东省深圳证实患上晚期胃癌,后来转到上海继续医治,延至20日早晨不治。



祖籍山东省威海的戚在1931年出生,少年时代在上海念书,参加中共领导的学潮。他19岁进京,任职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杂志社《红旗》。

戚在1963年撰文,批判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被俘变节,被毛泽东阅后大加赞赏,批示:“忠王不忠,不足为训。”

在文革爆发时,时年35岁的戚跻身中央文革小组,担任中央办公厅代主任,又撰写《评历史影片清宫秘史》,把矛头直指党内二号人物刘少奇,由此成为毛的麾下文胆。

但戚表现过于激进,结果被毛泽东所抛弃。这颗政治新星迅速殒落,于1968年进入秦城监狱。文革结束后又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监禁18年。

戚在1986年出狱后分配在上海图书馆任职,至1990年代初退休。他晚年仍是“铁杆毛粉”,尊敬他并视其为恩师。



“我怀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理想国的热忱,主动、积极、自觉而且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毛所领导的文革。”

戚还呼吁国家主席习近平,重拾毛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武器”,“把中国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扭转到社会主义道路上”。

反应

 

言论

从毛泽东茶壶看社会矛盾/林恩霆

我国脱离共产主义威胁已有33年,今天的共产主义仅是历史与伤痛的象征,犹如日本侵占带来的记忆。然而,历史是记忆,现实中仍需理性面对,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近期,巴生一家餐馆因使用印有毛泽东肖像的茶壶而掀起争议。一名华裔博主将此拍摄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引发马来社会反共情绪。

毛泽东肖像是否象征共产主义取决于解读:它既可视为历史人物形象,也可被解读为共产主义符号。然而,狭隘的偏见忽略了更广泛的事实:法国、意大利等民主国家至今仍存在共产党,但并未因此引发社会恐慌。

这种情绪背后或许并非单纯的反共,而是混杂了对华人的抵触。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未必清楚不满的具体对象,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情绪。

只是噱头无关政治

事实上,一个茶壶只是噱头,与政治无关。但通过放大这一事件,某些人可能无意间将其推向族群议题。

类似的情绪化行为在我国并不少见。伊斯兰党等宗教领袖常批评女性着装“过于紧身”,甚至有人宣称女性衣着暴露招致性侵是“活该”。

这种论调与将毛泽东肖像等同于传播共产主义如出一辙:都源于个人定力不足与偏见,觉得自己会轻易被一个外来因素所影响。再者,毛泽东肖像真的等同于宣扬共产主义,那是否连印有其头像的人民币也该抵制?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非马来人博主试图在这种反华情绪中借势取流量,自以为仅是反共,却忽视背后可能滋生的种族关系紧张。

好比敦马哈迪挑起中文招牌议题时,其真正目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煽动特定选民情绪,这种手法对社会和谐构成潜在威胁。

当然,中国投资者和商家来马来西亚经商时,必须尊重本地法律与文化,但矫枉过正只会损害马中关系和国家经济利益。

这场争议的核心,不在于一个茶壶,而是社会如何摆脱狭隘思维。对女性衣着的过度批评与对毛泽东肖像的敏感,其实源于同一种心理:对不认同事物的恐惧与抗拒。

当社会还在为这些无谓的议题争论时,真正重要的问题,如族群和谐、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却被忽视。

理性与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摆脱情绪化,才能避免族群关系和国际外交因小事受损。否则的话,这种煽动情绪的行为不仅损害社会和谐,更会掣肘国家的长远利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