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勇于创业的背后/郑喜文

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理依德利斯祖索早前很骄傲的指出,大马高等学府毕业生投身创业行列的比例节节上升,从2011年低于20%,攀升至2015年超过50%!

他认为,相关数据反映国家所拟定的教育政策奏效,而这将协助大马迈向先进国。



呃——在路边卖汉堡也算创业的,对吗?

根据早前数据,我国大学毕业生有逾20%在毕业后失业,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的失业是因为创业去了?

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在成立一年后倒闭的占90%以上——这是否又很“先进”呢?

为何要创业?

有人因为眼前待遇欠佳,想找更好的出路;有的因为“当老板不用受气,凡是都很有弹性”;有的是家境富裕,想满足当老板的瘾头;有的厌倦朝九晚五的工作,想自我突破。



严格来说,以上都不符合“创业”条件,创业应该是“看见了商机”,看见了还不够,你必须“准备充裕”!

有几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弄懂品牌管理、行销手法、市场知识、成本运算、营运模式?你看得见的“商机”,究竟有多扎实可靠?

再来,创业资本从哪里来?宣传及周转资金呢?如果不是注册“私人公司”,分分钟公司弄亏了就搞垮了自己,轻则负债重则破产,开玩笑啊?

向企业家学习

当然,并不是说从事小规模的“生意”就不算“创业”,然而部长不应该对相关数据太过乐观,它可以意味着相关领域在国内市场“求过于供”,在僧多粥少下,年轻人才选择创业——反正现有薪金也非常低,不如赌一把?

如果部长鼓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最终目的是迈向高收入国,这是隔靴搔痒的做法,对症下药的做法应该是提供一个优秀的大环境,让他们在不错的待遇之下,向卓越的企业家学习。

不学,你怎么会?

还是政府期望国人在亲身经历“失败”之后,可以再接再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及魄力,没准10个里面3个破产,3个失败,2个成功,2个则选择自杀死掉了。

 

ADVERTISEMENT

 
 

 

反应

 

在商言商

中国企业和马来清真/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就在中国国庆(10月1日)长假之前,碰巧有好几组中国朋友特意前来办点事情,有的寻找厂房,有的了解开设公司的程序,有的甚至打算办第二家园。

这让身为马来西亚人的我有一种间接被肯定的窃喜,尽管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在美联储降息50基点之后,中国央行紧接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大手笔支持房市股市、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尤其货币宽松政策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远比预期来得大胆。

尽管如此,比起这一系列的操作,这颗定心丸的成效仿佛有点儿朦胧,似有还无,聊胜于无。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老百姓不是没钱(原本就没钱的不说),而是不敢花钱,加上大环境使然,产能普遍过剩,连大品牌的轿车如奔驰宝马都腰斩出货,消费者是这乱世中的宠儿,无论你想到什么产品,手机划一下,可供选择的产品,随便二三十页供你选择。

不是买不起,只是看不上。

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泰国购买公寓的国外买家当中,中国以接近四成的百分比高居榜首,排名第二是缅甸人(8.8%),随后是俄罗斯人(7.8%)、台湾人(4.5%)以及美国人(4%),他们所购买的房子平均面积为450平方呎,均价 57万令吉,即97万人民币左右。

企业容错率低

根据我粗浅的了解,这百来万的资金,中国朋友一般都选择一次性付完,并不会选择跟银行贷款和分期付款。

撇开个人喜好,中国朋友偏向海外生活,不见得是偏向于当地的经济环境,根据泰国《民族报》的统计,泰国过去3年一共有高达60万家的泰国餐厅倒闭,从中可见疫情后遗症的威力:经济放缓,消费降级,同时成本却又不停上涨,毛利空间狭窄,企业的容错率低,随便一个错误的决策,或不够及时的决策,都会让企业有不同的走向。

而中国这庞大的市场,在这内卷的骨节眼上,应该会放眼东南亚市场,而马来西亚的清真标志将会在“中国企业走出海外”这事情上成为意想不到的最重要的其中一块拼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