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李鹏逝世与六四事件/谢诗坚

备受争议的人物李鹏(1928-2019)在7月22日的逝世是“来得不是时候”,因为此时中国正忙于应对美国开展的贸易战,而香港又陷入动乱状态,连带台湾也因总统改选而牵动了两岸关系。

所有的这一切要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说起。这一年再次复出的邓小平基本上已掌控国家的权力。虽然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华国锋在扳倒四人帮上居功厥伟,但因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较后受到批判。邓小平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支持下,否定“两个凡是”,也否定“文化大革命”,更对华国锋采取“降级”的安排。



除了坚持“改革开放”以外,邓小平也在1981年起用胡耀邦取代退居二线的华国锋而成为中共主席;翌年改称为中共总书记。

胡耀邦最大的功劳是在任期内,几乎全面平反被打成右派及文革中的受害者,这包括刘少奇及彭德怀等人。

不过,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方面被指未大力打压,造成自由化的泛滥和西方的文化大举侵入中国的知识阶层,因而在1987年被迫辞职,换来了赵紫阳的上位,由国务院总理调升中共总书记;李鹏也崭露头角,一跃成为国务院总理。

这位在1928年出生的政治人物是革命志士李硕勋的儿子;在其父于1931年牺牲后,被推荐在重庆与邓颖超(周恩来夫人)结识而获得照顾;但外传他是周恩来的养子,也在“李鹏日记”中被否认。



不过,他得以接受良好教育是与邓颖超的关照分不开的。当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李鹏与“革命烈士”的子女约20人被保送前往苏联深造;1955年在苏联动力学院毕业后,他已是一名合格的水利电力工程师;此时中国也已解放,他被安排在电力厂工作;即便在反右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有被批评和冷待,但都安全过关,也担任北京电工局革委会主任。

在文革后,他被邓小平及胡耀邦看重而在1980年担任电力工业部长;1983年被提拔成为国务院副总理。

时来运转的他却在1987年破格成为国务院第一把手,地位仅在赵紫阳之下;因为倾向邓小平,在党内的权力也不断上升,终于形成与赵紫阳对着干的副手。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李鹏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而为他的下半生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

事件的因由是这样的:当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时,接着爆发了一场历久不灭的六四事件,最初是大学内出现大字报和挽联,但在17日以后,人潮不断前往天安门广场悼念胡耀邦。

虽然官方高格调的追悼会在4月22日举行,但示威的人群越来越多,从高喊悼念胡耀邦到出现反官到反贪污乃至反党的口号。

背负六四枷锁

此时在全国各大学动起来的学生也借势向中共施压,更组成了高校自治会,有意与中共抬杠;而赵紫阳还是按原定计划出访朝鲜(4月23日),他希望能劝服学生返校复课。

可是情况越发恶化,李鹏认为形势的发展已到了“无政府状态”,要求邓小平表态;于是有了《人民日报》在4月26日(四二六)的社论将天安门广场的集会形容为一场动乱。

这一下子,中国各地的大学生动了起来,纷纷指责《人民日报》的社论,要求政府撤回,却没有反应。中国政府坚持是“动乱”而非“和平集会”。

正在此紧急关头,上海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借整顿《世界经济导报》的内容而清除亲胡耀邦派的评论引发中共高度重视,连带也受到邓小平的青睐。

另一方面,于4月30日从朝鲜官访回来的赵紫阳眼见局势进一步沸腾,乃主张采取较温和的政策,也不同意四二六社论的定调,同意学生们是爱国的;即使冒着失去党职的危险,赵紫阳也在5月19日到天安门广场劝学生“见好就收”,尽早解散;不幸的,学生并没有听进赵紫阳的弦外之音,以为中央是同一个阵容,殊不知李鹏已在暗中操控。结果以赵失势收场。

而李鹏一心想上位成为党总书记的争取也落空了。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元老挑选了江泽民接任,让人始料未及。

6月4日,官方进行清场,天安门也成为历史的分水岭,元老重掌政权。

盖棺论定,终年91岁的李鹏背负着六四的枷锁,他治国过大于功;又将六四的“动乱”转给香港,而成为今日的第二个“动乱”,又是另一个错误的遗迹。

反应

 

德国之声

那些年中国总理记者会的“金句”

(北京6日讯)今年的中国全国人大尚未开幕,中国官方就发布了会后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的消息。已有30多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一直被视为两会重头戏,既是中国总理的高光时刻,又是外界了解中国领导人个人风格的难得机会,有时甚至很有料。

中国已故总理李克强2020年5月28日在当年推迟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记者会上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李克强的“数字经”

2020年正值习近平要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最后一年。当局大力宣扬“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个时候,李克强爆出“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样的拒绝粉饰太平的数字,无疑让牺牲民生,执意推进新冠清零政策的习近平脸上无光。

李克强不止一次在总理记者会上揭露问题,在2019年3月15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李克强也透露了一个涉及民生的重要数字,他说:“我们的医保虽然覆盖全民,但是水平不高。尤其是我们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人民币),遇到大病靠自己扛是很难的。”

温家宝的“名言警句”

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担任总理的温家宝被视为擅长以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风格打温情牌,回答记者提问时总是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

在2003年“两会”记者会上,新出炉的总理温家宝坦言“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他还引用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己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报国的心愿。谈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中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作为时任总理在他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罕见地正面谈论政治改革问题,并告诫警惕文革复辟。他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温家宝的这番话没有成为先声,而是成为绝响。作为中共二号人物,温家宝多次呼吁政改,但却无法推动政改。现如今,人们看到,温家宝担心的这些问题正在葬送中共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

朱镕基的“自嘲”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总理的朱镕基语言朴素通俗,也不乏幽默,甚至敢于自嘲。

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他曾被问道:“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等,您对此有何感想?”朱镕基直言“我不高兴”,并表示:“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到反腐决心,他说,“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

2001年3月15日朱镕基在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关于退休之后做什么的提问时说:“我是很佩服你们新闻记者的执着和毅力,总是要把这个问题追个水落石出,但是我刚才已经讲过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地干工作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

李鹏的“严谨”

据中国官媒报道,1987年11月担任代总理、1988年4月至1998年3月担任总理的李鹏在1988年4月13日举行的人大记者会上被记者请求谈谈人生信条。李鹏回答说,“我非常欣赏实事求是这句话,希望做事情不做则已,一旦要做,就要把它做到底。”

在这次记者会上,李鹏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包括铁道部部长丁关根辞职、对知识分子的所谓“压制、镇压”和所谓的总书记与总理“在改革问题上有分歧”等各方面问题。据中国媒体当时报道,针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提出的关于他和周恩来的所谓“特殊关系”问题,李鹏坦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做了澄清。中国官媒称,一位外国记者评价李鹏总理很“严谨”。

在1993年3月31日的记者上,有记者向李鹏提问,“在今后五年任期内,您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李鹏回答说,“我们要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特别要关心那些现在还没有解决温饱的群众的生活。”

李强的“绝唱”

现任总理李强2023年3月在人大会议上被任命总理,之后的人大闭幕记者会成为其“首秀”。中国媒体当时还以海报形式摘录其金句做宣传。谈中国经济前景时,李强说,“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谈民营企业时,他称,“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谈人口问题时,李强说:“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谈政府施政,这位新任政府总理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这次记者会上,李强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中国官方3月4日在人大开幕前一天宣布,“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这一消息意味着,除非出现官方语境中讳莫如深的“特殊情况”,2023年在人大记者会上的首秀已成为李强作为中国位列第二的领导人的绝唱,30多年来总理记者会金句频出的历史从此翻篇。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