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总经济调查报告】商家关注大马商业环境
政策左右企业营运

(吉隆坡5日讯)商家们对政府在打造亲商政策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根据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2019上半年及2019年下半年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在影响企业经营和国内商业环境的五大因素中,政府政策从早前调查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

根据报告,影响企业营运与国内商业环境的五大因素分别为:国内市场的竞争状况(44.8%)、政府政策(43.4%)、国内需求下跌(43.0%)、原料价格上涨(38.3%)以及马币波动(36.1%)。



李兴裕(右起)、戴良业、林宽城及蔡文洲一同公布《2019上半年及下半年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在中总今年4月份公布的《2018下半年及2019年上半年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中,影响业务表现的五大因素,依序为国内竞争(49.7%)、国内需求下跌(41.5%)、马币波动(27.9%)、原料价格上涨(25.8%)和政府政策(25.1%)。

上述事项的回馈加强了中总过去一直所发表的观点,即政府必须持续为经济增长和企业投资营造稳定和有利的商业环境。

“除了3C政策(清晰、一致和连续性),企业还需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友善的投资商业环境和利商的监管环境,当然还有不可少的高效率公共服务素质。

“当务之急是通过简化程序来缓解外劳的短缺。劳工相关法令的修订建议,必须考虑到商业的实用性,在商界关注营运运成本的情况下,在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中不要过度监管。”

190806ll1z5_noresize



33%商家对经济前景悲观

报告也显示,基于受到贸易紧张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政策格局挥之不去的问题所影响,商家认为今年国内经济将继续充满挑战。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对于2019年下半年的国内经济前景,有33%的受访者持悲观态度,与上一期调查中的2019年下半年预期高出3.4个百分点。而乐观者为14%,较前一期调查下跌了3.8%,持中和态度者则为53%。

不过,商家们的悲观情绪并未延续至明年,并预计2020年上半年和2020全年经济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其中21.4%的商家们预计2020年上半年经济状况将更为乐观,较2019下半年的14.0%来得高,而悲观情绪则从2019下半年的33.0%,下降12.7个百分点,至2020上半年的20.3%。

整体上,商家们对2020年经济前景的预期显著加强,其中乐观者为24.9%,高于2019年的13.5%,悲观者则从2019年的31.8%大幅度降至17%。

今年商业状况仍具挑战

在国内商业状况方面,受国际经济放缓、不断延长的贸易纠纷以及国内经济走软所拖累,大马商家们对2019下半年的商业状况保持警惕。

共有54.9%受访者对国内商业状况保持中和看法,29.6%人士对商业状况持悲观态度,乐观者则占15.5%。

在2019年整体商业状况而言,悲观看法(29.6%)的人数相对比乐观看法(14.1%)的人数多,显示商家们整体上认为商业状况在今年仍具挑战。

“企业表现在2019上半年仍旧趋缓,42%受访者指商业状况‘恶化’,但较上一次调查的48%,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不过,商家们也预期2020上半年与2020全年商业前景将转佳。

“我们察觉到悲观情绪从2019下半年迈入2020上半年时将有所转变,较少的受访者持悲观看法(2020上半年为19.0 %,2019下半年是29.6%),以及更多人士乐观看待商业前景(2020上半年的21.5%对比2019下半年的15.5%)。此较佳的商业乐观情绪反映在所有经济领域。”

三成受访者下半年减产

企业营运基本上与商业状况一致。从生产状况而言,相较于27.3%受访者表明会增加产量,更多的商家(33.1%)将在2019下半年减少产量。鉴于严重的外劳短缺向题,部分大马中小型企业被迫放弃从中美贸易纠纷转移过来的订单。

在销售业绩上,2019上半年国内销售表现不佳,其中45.1%商家表示国内销量下跌,其中16.6%下挫超过10.0%。

迈入2019下半年,商家预计整体销售表现相比2019上半年略好。

在2019上半年,分别有67.8%和66.2%的受访者表示,本地和进口原材料成本增加。

“其中,分别有23.6%和27.0%的商家表示本地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了6.0%至10.0%。

“同样高比例的商家预计2019下半年本地(64.8%)和进ロ原材料(62.1%)的成本将继续增加,而分别有28.8%和31.5%受访者则指出,本地和进口原材料价格将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报告也指出,企业在2018下半年对资本开销的谨慎态度于2019上半年有所转佳,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8.8%)增加资本开销,而维持或释低资本开销分别有6.1%和35.1%。

报告认为,截至2019年4月末总额171亿令吉的消费税及所得税的退税或多或少推动了资本开销的增加。

高达55.5%的企业计划在2019下半年计划增加资本开销,这意味着企业可能开始对商业策略和未来规划有着更明确的规划,并打算进行长期投资。

制定策略振兴私人投资

中总认为,为促进中长期投资规划,政府当局必须制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及有利于商业的监管环境。

中总因此在该报告中建议数项措施,当中包括制定国家投资策略计划以振兴私人投资,同时重点关注国内直接投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基于清晰、透明和可预测的商业和投资环境来制定适当的激励框架。

“加强所有行业的政策透明度,投资者保障与无歧视性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垄断行为,以便通过自由竟争环境使国内企业变得更为强大。 ”

中总指出,需平衡城乡之间平衡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例如改善城乡之间的物流供应链,及在乡区加强互联网覆盖率且配备更高的网速。

“建立一站式投资机构以负责所有的投资审批,以及改善不同政府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流程;这肯定有助于加快国内投资决策,并且能够吸引海外直接投资。

“为了振兴私人投资及鼓励业务扩张,政府可先行在2020年财政预算案中公布,在3年内逐步降低企业税率至20%的举措。”

190806ll1z4_noresize

国内直接投资额下滑

报告调查发现,已获批国内直接投资额(DDI)出现下滑趋势。

报告指,私人投资的动力从2011至2015年间的每年12.1%降至2016至2018年间的每年5.9%,并在2018年大幅回落至4.3%,2019年首季则进一步下跌至0.4%。

“己获批的投资项目(服务业,制造业和原产业)从2007至2014年间的每年增长10.1%,收缩至2015至2018年间的每年4.2%,主要是受获批国内直接投资额下降8.8%所拖累,总额从 2014年的1751亿令吉下跌至2018年的1212亿令吉。

“ 在2019年首季,已获批国内直接投资额从2018年首季的354亿令吉进一步收缩30.5%至246亿令吉,导致总批准比例从2018年首季的67.79%收窄至2019年首季的45.6 %。”

基于仍在等待更清晰的经济及政府改策方向,以及受困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有26.1%的受访者在计划投资事项中抱着观望态度。

38.6%受访者表示,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对国内经济格局持谨慎态度下,让他们暂缓投资的念头。

42.7%受访者说,他们已做出投资或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将在马来西亚作出投资,而57.3%人士则无意在未来12至24个月投资。

根据受访者的回馈,强烈影响商业投资决策的因素包括了:经济与商业前景(62.5%)、政府政策——国内政策不确定性(48.8%)、技术人员短缺(26.9%)以及资本成本高(26.6%)。

当被询及商家对政府刺激国内投资的期望时,57.2%人士希望政府提供更好的政策清晰度和一致性,其次为创造有竞争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55.0%),以及同时各有43.6%的受访者认为须降低企业税率,以及简化规则与法规,并降低合规成本。

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士希望,政府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资金和补贴,为工业4.0做好准备。

“令人沮丧的是,仅有不到15%的受访者获悉政府通过‘国家工业4.0政策’提供相关的奖励措施,如贷款或补贴等。

“总体而言,仍有超过三分之一(35.8%)的企业不知悉本调查所提出的奖励措施。”

190806ll1z6_noresize

收集反馈呈备忘录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在会上也说,自希盟上台后,中总就透过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针对关键经济课题与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多个政府部门、部长等进行交流,和提呈相关建议书。

他说,这项调查结果不仅提供了一个衡量企业对经济和商业状况与前景的预期,也得到了企业所面临挑战的反馈。

“所收集的反馈,将纳入我们提交予政府的备忘录中。”

190806ll1z1_noresize

九成受访者来自中小企

由中总着手进行的《2019上半年及下半年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是在5月至7月初发出予国内经商业者,并成功收回924份调查问卷。

在受访者的经济领域背景中,从事服务业为60.2%、制造业是21.2%,而建筑业为13.4%,总计为96.7%。余者则是农业、林业与渔业(4.4%)及矿产与采掘业(0.8%)。

在规模分类方面,大型企业占8.5%,中小型企业占91.5%。

今日出席报告汇报会的人士包括了中总署理总会长丹斯里林宽城、总秘书拿督陈镇明、第一副总秘书蔡文洲、理事洪宝德、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青商团署理总团长锺秉宏等人。

 

 
 

 

反应

 

言论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