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为何提不起性趣?
原来心情在做怪

想象一下,当你在等巴士时,突然有个长相不俗的异性和你搭话,询问巴士行车路线、时间表……云云,你们言谈甚欢甚至谈到其他课题,而陌生人似乎谈得很投入,与你经常有目光接触和微笑。

在你看来,这名陌生人只是意图展现友好和善意还是……对你有性趣?可能是想约会你?而你是基于什么做出判断?是当下的感受?还是你的个性呢?



吴佩桦:影响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性趣观感,有4大因素。

人……长到了一定年龄,便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追求异性、有亲密行为……那么,一个人的心情起伏是否会左右、以及如何左右该人对其他人的性趣的感知呢?

对此课题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同时也是莫纳斯大学心理系讲师吴佩桦博士,便以此课题作为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她对比了243名年龄介于18岁至30岁之间的大马和瑞典年轻人,进而发现到心情的高低起伏并不会影响大马年轻人对于他人的性趣的感知,而瑞士样本则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负面情绪会对性趣的感知有抑制作用。

趋近导向与回避导向

对于上述研究结果,她推测,大马和瑞典的年轻人所存在的差异或许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之下的心理成分有关,而且当一个人越重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越不可能因为心情而影响对性的看法。而与欧洲文化熏陶的瑞典人相比,受到亚洲文化影响的大马人无疑是相对重视并关注社会安全。



她指出,某些文化是比较趋近导向(强烈的趋近动机将使个人对把求偶的目标置于自我保护目标之前),而另一些文化则是比较回避导向(强烈的回避动机会促使个人把自我保护置于求偶目标之前),而对性趣的看法的基础是——若视性趣为某种奖励,如果是强烈趋近导向,就会察觉更多的性趣,因为该人正在获得奖励(即达成求偶的目标)。

而在回避导向文化的大马,大马人会选择不冒险的作法和评估以避免得到负面的结果(例如被拒绝),即大马人更倾向依赖所接收的资讯、行为举止来做出判断,而非依赖自己的情绪、个性来做判断,换言之就是不做过多的诠释和假设,所以心情起伏并不会影响大马人对性趣的看法,但却会影响瑞典人。

“18岁至30岁阶段的人积极求偶以及有目标的要传宗接代,性动机自然会比较高。过后就会改变,性动机也会稍为下降,需求有所不同。”

年龄层影响性动机

“我们要避免负面的结果,在文化上来说,我们都爱面子,想要避免丢脸之类的事,当来到性趣的课题时人们会更加谨慎。所以当你问周遭的人,你觉得这个人喜欢你吗,他们更可能回答说‘不认为’而不是‘对’。”

上述研究以18岁至30岁成人为对象,吴佩桦解释,这是因为上述年龄层属于活跃求偶和繁衍后代的阶段。如果在其他年龄层(比如30岁、40岁、50岁或更高龄),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所不同。

她指出,这是因为或许已有更多的经验,因此醒觉度有所不同,其次,需求也不同。

“18岁至30岁阶段的人积极求偶以及有目标的要传宗接代,性动机自然会比较高。过后就会改变,性动机也会稍为下降,需求有所不同。

此外,也有可能是较长期的关系,而年轻成人或许会更在乎性,而更年长的成人的情况也会有不同,性动机不只是事关心理也是生理的事,不同的年龄和生理年龄会影响性动机。”

她表示,上述研究将继续进行,以获得更多数据。

心情如何影响性趣? 

吴佩桦指出,心情对性趣的影响存有两种科学论证,其中一种是指当人处在较为积极、正面的心情时,意味着人会较为放松,周遭环境不存在威胁,此时人就可能善用(投资/贡献)资源来获得正面的回报或奖励——此处的回报指的是得到一次约会的机会或者是找到对象,而对性趣的看法/感知是获得奖励的路径,“这意味着当我感到安全时,我更可能更愿意冒多一些险,所以相比起中立的心情,积极的心情应该会察觉性趣。”

消极时降低性趣 

反之,另一种论证则指出,当心情消极时,这意味着周遭环境存有威胁,而且文化价值观中要尽量回避错误的那一面也会被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把注意力放在潜在威胁、更关注当下的情况、进而减少对认知捷径(即经验法则)之类的资讯的依赖、个人也会谨慎行事,因此对性趣的觉察力便会降低。

“如果你的性趣低,你告诉自己这个人不喜欢自己,所以你就会从互动关系中退缩,这么一来你就不会遭到对方拒绝。但长期来说,这对你自己没有帮助,因为这等同于你在自我拒绝。研究已显示,认为会自己被拒绝比真的被拒绝更重要。”

事实上,她的研究显示不论男女,当他或她处在中立或积极的心情时并不会对性趣的看法有所影响,唯有当心情消极时才会降低性趣。

择偶条件:男重外表女重地位

吴佩桦指出,普世的印象中,男性择偶时首重对象的吸引力(也就是外表咯),而女性则更重视对象的身分地位,许多研究与文献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这并不能简单的视女性为拜金主义者,事实上背后是有进化论和社会模式的综合作用的影响和强化,有科学论证如果能找到的一个条件良好的男性,无疑有助于提高繁衍后代的成功率和幸存率。

然而,若这只是一段短期的关系,不论男女都会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吸引,女性不再优先考量身分地位等,主要考虑的是一个性感的男人。

当吴佩桦授课并分享上述“男重外表女重地位身分”的择偶标准时,班上曾有女学生表示不会因为钱财而爱上对方,能打动她的是对方的雄心壮志。

话虽如此,但检视“雄心壮志”,其实这也是间接指向男性知道自己的追求、能带来更多安全感种种特质,虽然不等同于金钱,却提高了男性在财务能力、认直对待这段关系的可能性并保障了传宗接代过程。

如何让潜在对象拥有对自己正面积极的第一印象? 

许多研究已证实,第一印象会形成他人对此人的看法,如果第一印象不佳,一般来说恐怕难以有接下来的接触。

然而,她也指出,这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佐证,遗憾的是,昔日的研究鲜少有这方面的追踪研究,但昔日的研究却显示,第一印象重要但可以被改变,“我相信这也胥视每个人而有不同。有的人非黑即白,一旦第一印象佳便对此人留下良好的评语和印象,但某些人比较有弹性和开放,更愿意接受资讯,不会只以第一印象做为判断。

行为举止塑造观感

无论如何,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然而,问题是如何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吴佩桦坦言上述问题并没有直接答案,一切胥视不同目的、要求、情况而有不同答案,但总的来说应想清楚自己究竟希望在他人的眼中呈现出什么形象。

例如你赴某个次约会时,你想传达出什么讯息?如果你想令对方留下好印象(尤其是性趣上)那么你的穿着打扮自然会重视。

“了解你的行为举止以及如何会塑造他人对于你的观感。就比如了解如你的穿著,人们会以此为根据来形成对你的第一印象,不论你喜欢与否,不论你的穿著是为了自己或者是为了他们,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人们仍然会依赖这些资讯,这正是人们在应征、接受受访时都穿慎重其事的装扮、化妆一番。”

感染积极气息

此外,微笑、散发积极的气息都会是大多数人所喜爱的,因为正面的感受很会感染力。然而如果想要呈献神秘感,那就别太过积极,而且亦有研究显示,女性更倾向于喜欢比较少笑容和积极感但是却予人“酷”的形象的男性,也就是俗话说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Nice Guys Finish Last)。

她指出,真诚很重要,“不一定是指浪漫的关系,而是任何的关系如果想要持久,必须有稳定的开始,因为谎言并不能持久。”

对一个人的看法如何形成?

吴佩桦指出许多因素将影响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性趣观感,当中4大因素包括:

●观察者因素:

观察者本身的性格、性别、文化、自尊、对随意、没有承诺的性关系(即炮友式的性关系)的感受、心情……等;

●目标对象因素:

目标对象的自尊、行为举止、穿着、吸引力、身在何处……等;

●互动因素:

观察者与目标对象之间互动方式是比较休闲或者是正式、彼此坐得靠近吗……等;

●环境因素:

在正式的场合?还是在夜店或酒吧?即使是同样的行为和对话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些小细节会传递讯息予观察者与目标对象。

**********************

备注: 

在心理学上,

心情(Mood):

属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至数天)的情绪状态,并非由特定刺激引起;

情绪(Emotion):

持续时间较短,可归因于特定的刺激,通常伴随着行为、心理、生理信号变化;

情感(Affect):

含心情、情绪、态度等内容。

报道·郑美励 摄影·谢德煜、互联网

反应

 

商余

无法分割的“爱”与“性”

文/杨子

有阵子,流行那种“柏拉图式性爱”的说法,说是“爱”重于“性”,只要双方相爱,“性”在里面并不是那么重要。

先前,也有类似性爱障碍之类的书籍现世,更有节目开专题讨论类似的问题,讨论“爱”与“性’究竟可不可以分割,讨论爱情究竟可否超然,如果是很爱彼此,可以克服无“性”生活,而淡然人生。

不过,我想大多数的人还是会认为“爱”与“性”其实很难分割,无论男女老少,对于两者的追求都是有的,也都渴望可以达到两者的平衡,而不是偏重于一隅。倘若只有“爱”,没有“性”,那么生活会有点苦闷,也会少了一点刺激,没有灵与肉的密切结合,没有亲密接触,那么,距离感就会出现,也会有点感到难受。

缺乏实质意义

然而,如果是追求“性”而忽略“爱”,那么多半就只会成为一夜情或是玩玩之类的对象,毕竟没有爱情,“性”这件事成为生物的本能,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只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缺乏实质意义的交往,虽然很多是你情我愿,完事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当作梦一场。

不过,这样的爱情很虚幻,很不真实,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爱”与“性”是无法分割的,如果可以追求两者的合一,甚至是齐头式的前进,这对于爱情来说无疑是种很大的助益。如果可以化为行动,化为具体的作为,这也就是对于彼此一个爱的表现。当然,结合彼此身心灵的成长,这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要继续走下去,这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