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真的非谙华语不可?/江振鸿

青体部长赛沙迪前阵子的“本地公司征聘不应强制须谙华语”论,引起华社及朝野华基政党的不少非议。这些非议的理由无非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崛起,本地公司与中资来往更频繁,因此需要谙华语的员工与中国客户沟通。

赛沙迪过后发表文告解释,当时其这个言论其实仅是反对技职行业以语文掌握为招聘条件,因为他在彭州一所大专出席对话会时,一名国家青年技术学院的学生告知,华语已成为汽车制造业的聘雇条件之一。



当然我不晓得其他行业的情况,就且以我所熟悉的制造业为例子(那位学生遇到须谙华语的聘雇条件正是来自制造业)。

在一间制造业工厂的运作当中,需对外尤其是与客户沟通的岗位,往往只有区区那几个,并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与客户沟通。

语文非征聘必要条件

举个例子,一间工厂无论其主要客户是中国还是日本,但是当那间工厂要聘雇一名负责维修内部生产线上机器的机械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时,总不成要求这个岗位也须谙华语或日语吧?

在我的前公司,有一个团队专司负责日本客户的产品设计及生产工作。在这个近百人由包括生产操作员、采购员、生产策划员、设计专才、技术人员、工程师、经理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当中,负责与日本客户进行一切沟通工作的角色,是落在一名谙日语的客户服务专员身上。



换言之,在这个专司服务日本客户的近百人团队中,只有或只需一名谙日语的员工。这也意味着要加入这个团队,谙日语绝对不是必要的征聘条件,除非要聘请的是那个需与日本客户沟通的客户服务专员(人数只占整个团队的1%)。

此外,我去年在日本旅游期间,发现到一些位于旅游景点、高挂有谙中文服务店员牌子、明显想要招揽中国旅客的商店,其所谓谙中文的服务店员,其实也只有一两名,并非所有店员都会讲中文。

因此,是上述这些国家青年技术学院的学生以概偏全,看到某些少数职位须谙华语的征聘条件,就“断章取义”地认定私人界所有类似职位都是有同样的征聘条件,还是一些公司不管工作上有没有实际上的需要,都一律要求应征者须谙华语?这恐怕只有当事人方知。

反应

 

言论

“不聪明”的华人有贡献/东之盈

国立大学民族研究所荣誉教授拿督张国祥批评华人只懂得讲华语,而不愿意融入马来社会结构,这些华人都不是聪明的族群。

张国祥把会讲流利的国语当作华人成功之道,殊不知许多不谙国语的华人,却为国家奠下良好的经济基层。

已故拿督骆文秀与林梧桐创设文秀与云顶集团,他俩只能以简单的国语与国家领袖交流,但他们经营商业的思维,绝对不是张国祥所能剔透的。

华人具有的创业窍门并不是以语文能力来定位,除了本身具有高深的经商脑袋,也还需靠点运气、努力与人脉,才能在这个社会奠下这么惊天动地的经济地位。

除了这两位先贤,尚有许许多多的“不聪明华人”,在社会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是创造国家财富的栋梁。

虽然他们无法像张国祥那样懂得讲流利的国语,但他们却懂得尊重各民族,从未贬低其他民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藐视种族和谐重要

如今中国处于强势地位,懂得讲华语,才能掌握国际经济局势。即使非华人都积极学习华文,作为提升本身的工作技能,这可让像张国祥这样的华人感到愧疚。

张国祥的言论具煽动性,藐视种族和谐的重要性。这种挑衅言论没想到竟出自一位华裔教授。

华校出身的学生拥有不同的际遇,有些三语造诣高超者绝对让人惊叹,绝对不是张国祥所言,华校生都不聪明。

若是华校生不聪明,那么就不会培养许多医科、科技与商业楚翘。这位教授歧视华人,只懂得把华人一概而论,并把华人形容为不聪明的民族。

华人在马来西亚经济所扮演的角色让其他民族感到羡慕,但在华人教授的眼中,这些具有经济动力的华人是不是笨拙的民族?

不良意识加诸族群身上

华人大智若愚者绝对不少,深谙国文固然是一种优势,但重视本身的语文并不是罪过。把不深谙国文者列为不聪明者,显示说者心存不轨,企图把自己的不良意识加诸在自己族群身上。

华商对国家经济贡献有目共睹,他们的努力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但不幸的,华族本身却出现贬低族群的害群之马,确实让族群感到怒不可遏。

这些华商都能够以国语与政府官员沟通,政府关注的是华商推动经济的能力,而不是可操一口绝对流利的国语。

有些华校生可以流利的国语参与辩论,可见华裔国文造诣高者不乏其人,张国祥不应该以偏概全。

华人拥有一个“太聪明”的教授,确实是华人的遗憾,他眼中自视过高,只要有机会贬低华人,绝对不会错失良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