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岁末阅读总结(2018)

【阅读回顾】

吴惠春/绘

真正重投书海应该是2015年,当时只是很随性地阅读,以小说居多。2016始才突然起意要为自己的阅读历程做一个记录。因为没有收藏起来,所以只是大概记得2016阅读量为19本,2017为56本,而今年呢?整数80本!!



托微信读书的福,读了蛮多我想读但未必想收藏的书。一览记录,其实只有12本是实体书,62本为电子书。多谢微信读书啊。书籍偏好还是以历史为大宗,英文书5本。

那么就履行对网友的承诺,以下是我今年看过且蛮推荐的书籍。

1) 进击的智人:能在岁末以惊艳收尾,这本绝对是我很推荐的一本关于人类演化的书籍。从我连续发文,就知道我对它有多爱啦。

2) 乐园的复归:我一向来对新颖思潮蛮有兴趣,新思潮从来都是对旧思潮产生破坏性创造。一夫一妻制度行之有年,这本书其实不算是对这制度提出挑战并颠覆,只是就有点类似针对LGBT课题,让我们能更理性宽容看待一样事物。

3) 自下而上:这是另外一本挑战主流思潮的书,挑战历史由伟人创造论、挑战经济由国家调度论、甚至挑战宗教天启论。针对宗教起源的论述,这本书或许会让信徒嗤之以鼻,也或许会让无神论、未知论或自然神论的信念更巩固。



4) 极简科学史:这是一本讲述思潮流变的书籍。人们会拒绝新的东西源自于害怕。就像以前Luddite份子焚烧织布机般。很多时候现行体系的既得利益份子或卫道份子会把新思潮标上离经叛道的标签并忧虑这会导致社会动荡,但他们却忘记了,社会动荡的始作俑者却是他们自己。

5)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科技很多一开始都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样子。就好象《乐园复归》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被观念所绑架而完全忽略史实。

反应

 

商余

岁末去量化之阅读感言

从来就没有要把阅读量化的习惯,如果勉强要算有过的阅读量化,应该是在我小学五、六年级学校长假的那段时期吧。记得放假前,老师都会布置假期作业,其中就包括书写阅读报告。由于学校就在我家对面,而学校的图书馆也会在假期中不定时开放,便于借阅。因此,我都会默默地在假期前定下该次长假须阅读书量,作为书写阅读报告的目标。若没有记错,一般都会将数量定在20至30本左右。小学的图书多以图文为主,不但可以快速阅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好报告。

近十年来转入学术工作,我所阅读的都是与本身专业或一些研究计划相关的图书。当然,间中还是继续进行专业领域以外的阅读。2018年因转换职场之故,加上自中学开始就没有再对阅读进行量化目标迄今,因此“感觉”今年专业以外的书阅得比往年少多了,虽然购书量是与日俱增的。



2018年之阅读,概括而言,不外乎历史与文学小说这两大类。历史图书方面,今年开始分成两条脉络进行阅读,即大历史(世界史/冷战史/区域史/马来西亚史)和小历史(以马来西亚历史为主的人/事/物)。今年阅读有关大历史的图书,包括了重读了部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彼得·弗兰科番的《丝绸之路》、宋怡明的《冷战下的金门》、廖文辉和陈鸿瑜各别书写的《马来西亚史》等。像这类型的图书,一些是囫囵吞枣式的看完,有些则是跳跃式的阅读。小历史的图书,依旧环绕在本地左翼运动的小书,如左翼政党或地下组织的人物与回忆。

至于文学小说方面,今年还是以翻译文学小说为主,只是今年比偏重魔幻/推理/历史,其他的则随心所欲。由于我有一种喜欢上某部作品时就会尽可能收集该作者所有作品再进行阅读的“癖好”,因此在魔幻文学方面,除了继续增加日系的森见登美彦、万城目学和梦枕貘外,也增加了美系的Brandon Sanderson和德系的瓦尔特·莫尔斯。值得一书的,该算是今年开始回归阅读在台的马华作家的作品,而回归的第一弹就是张贵兴的《野猪渡河》。

我的阅读习惯是同时阅读多本图书,例如上班时是阅读以研究为主的书,在家则是文学与小说类,因此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柜,几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书架。无论如何,今年内认真从头读到尾的图书,感觉上应该不会超过30本。(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原来我的阅读资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啊。)另外,今年在阅读之外的一大收获,乃是得到了诸位大学者和大作家们的签名,共获得了杜维明、傅月庵、赖明珠、Syed Husin Ali、田英成、雷子健、赖国芳、任海文、Lisa Say等人不吝笔墨,不但赋予了新、旧图书另一种意义,也让我体会了在阅读之外,对书和对人的另一种尊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