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从西亚到全世界
分葱

西亚分葱硕大口感好。

什么是分葱?一时之间可能觉得狐疑,别急!我常说东南亚人的厨房总少不了它,若洋葱涨价会导致印度社会暴动,那么东南亚人没有分葱肯定天下大乱!

分葱是一年生草本单子业植物纲,百合目、百合科葱属的植物,别名落落长:红葱头、珠葱、四季葱头、珠葱头、油葱、大头葱,火葱等等,仅靠鳞茎即可作无性繁殖的植物。



没错!我说的分葱正是红葱头(Shallot)!

缅甸人最爱把它炸酥撒在国食——酸辣鱼面(Mohinga)上、泰国人则喜欢直接伴着面食食用、寮国人烹煮咖哩一样少不了它来爆香、柬式火锅沾酱同样没了分葱加持一定黯然失色、越南法国面包少了酥香可能怀疑老板偷工减料、泰国红黄绿咖哩、菲律宾的润饼(Lumpia)、印尼的索多汤面(Soto Mee),乃至于新马各式各样咖哩、上至国宴下至庶民百姓,每天除了舂杵辣椒就非分葱不可,准备午餐时间,家家户户舂捣声此起彼落,互相猜测邻家今天煮哪一道,是娘惹咖哩鱼头还是印度咖哩鸡,仰或来个潮汕卤鸭?

寮国凉拌莎拉上的炸分葱。

原产地以色列

人们在古埃及墓穴发现描绘洋葱田景象推断当时食用分葱已非常普遍,经由商贾传至古印度再到波斯、埃及等地,最后进入地中海。古希腊人透过巴勒斯坦人在阿斯卡隆(Ashkelon)购得分葱,而一个来自以色列南部的城镇,因此命名为Shallots,当时拉丁文称Ascalonia Caepa,古法语Escalogne就是指来自阿斯卡隆的葱。

公元前4世纪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以及公元前23至79普林尼皆提及,当时与洋葱等同科产生混淆,始终说不清楚,一直到1822年才真正被亨利菲利普斯(Henry Phillips)区分它与洋葱、蒜、韭、青葱同一家族,但非同一植株。



在亚洲,分葱是主要的口感来源,除了在饮食上占有一席之地外,也用在美妆。分葱的植物液体拿来作金属防锈剂跟铜制拋光剂,而皮别急着扔掉,可以煮沸后当喷雾预防植物的病虫害,当然也可以当染料使用。

分葱经过风干处理后更容易保存,过去一直是西亚人重要的辛香料,用于增香膳食中酱汁的口感来源,随着回教传播至全世界。

欧式食物,大都将分葱腌制成前菜。

传播到全世界

在美洲,分葱被定义为蔬菜,有特定民族饮食概念。智利、阿根廷、巴西人喜欢把分葱直接烤食以增加主菜丰富性或直接当配菜食用,如烤分葱(Glazed Shallots)、拉丁美洲馅饼恩潘纳达(Empanada),其中有一道分葱甜派(Shallot Tarte Tatin)特别抢眼,以奶油、红酒醋把整颗分葱炒香后铺在派皮上,以180度烘烤出炉,吃起来甜咸酥香让我记忆深刻。加拿大人爱把分葱、培根熬煮成酱(Bacon Shallot Jam)涂抹在面包上同样大受欢迎,真让亚洲人大开眼界!

欧洲,分葱则主要用于爆香,著名法式洋葱汤结合分葱创造出香气扑鼻,令人忍不住馋涎欲滴。意大利人单以分葱拌面就可以轻易掳获一票老饕的胃,南意把分葱融入许多经典食谱,如分葱燉饭、炖章鱼、烤比萨、意大利式汤等……北欧人喜欢将分葱以焦糖慢火煨煮成常备配菜,搭欧姆蛋或三文治食用。

再把镜头拉回原产地:中亚。市场以炸葱(Mousir)方式出售,撒在优格上供烤肉沾食或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腌渍蔬菜(Torshi),排列在架上色彩缤纷甚是壮观。

膳食中向来不会出现汤品的印度人因17世纪印度教最后一个帝国——马拉塔国王在偶然中喝到此汤蔚为惊人,从此流传,使用分葱制作叁峇(Sambar)成为南印度国民汤品。

意大利炖章鱼,少不了分葱来增香。

东南亚人日常生活

要说离不开分葱、日常生活如影相随的莫过于东南亚人。分葱继姜黄之后,是跨越族裔、宗教、烹食习惯成为餐桌上的大混融。举凡所有咖哩前置基底必然运用大量分葱,或为捣碎或为成泥状是咖哩重要香气及口感、酱汁来源。

吃烤肉,泰国人若没了分葱辣椒酱(Naam Jaew)肯定觉得失落;吃马新娘惹菜灵魂所在必有真加洛酱(Sambal Cincalok),这些经典沾酱背后就是生的分葱拌新鲜辣椒、虾酱混合而成。

别忘了东南亚还有为数不少的华人后裔把分葱切薄片油炸成酥,洒在米饭、面食、凉拌菜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藤萝上一大串分葱。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