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小贩:美化复兴吸引人潮
李霖泰巴刹须保留特色

李霖泰巴刹在后巷摆卖已有近百年历史,当年全盛时期有200多档口,巴刹水泄不通。

(吉隆坡11日讯)李霖泰巴刹逾30年未改善,处处漏水,沟道阻塞,加上在城市居住者少,人潮大大流失;当地商贩对于巴刹未来不敢想像,有者甚至担心百年老巴刹将走入历史!

不过,与巴刹相连的中华巷小贩则没有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由于环境特别,食物美味,近几年到访人潮逐年增加,甚至外国游客通过社媒介绍或导游的带领下,走入后巷,享受地道的美食。



李霖泰巴刹是茨厂街的巴刹,小贩汇集在茨厂街后巷及弄巷,形成一条特色的十字路巴刹,狭小道路两旁设有档口摆卖鲜蔬用品、肉类食品等;另一段则是中华巷,专售华人食物;当地档口大多数经过二至四代人经营。

由于Think City有限公司目前与吉隆坡市政厅合作,有意复兴吉隆坡,包括改善李霖泰巴刹,《南洋商报》针对巴刹改善建议询问当地商贩时,不少人坦言,该巴刹失去了竞争,人潮不再兴旺。

靠订货维持生意

他们指出,从20年前开始,街坊开始迁出市中心居住,在人口流失,市中心交通益发阻塞、泊车费高昂,超市林立等因素,该巴刹客源少了一半以上;周末日或周假除外,较多老吉隆坡人回来寻回忆及采购。

商贩生意大多数靠订货维持,零售对象也以附近工作的外劳居多。



同时,大部分档主也因上了年纪,没有孩子愿继承生意而陷入窘境,该巴刹从高峰期的200档,如今剩逾50档,另外有的选择性开档。

免失去风貌“只需做好基建”

对于该如何复兴巴刹的繁华,商贩毫无概念,但大部分认为无需过度改善,只要做好基建即可,以免失去巴刹的风貌。

受询商贩指出,由于该巴刹位于市中心,有不少游客特别到访看看本土特色,或在中华巷用餐;游客都对大都会保有的老巴刹感兴趣,四处拍照留念。

也有小贩认为巴刹人潮不再,不鼓励政府投入太多的资金美化;而一些本地消费者认为现有巴刹充满特色,只需把基建,如地面、沟渠及卫生搞好即可。

此外,由于中华巷的客源比巴刹来得多,小贩们希望可改善基建,为食客提供舒适的空间。

Think City咨询意愿搜集小贩建议呈市厅

茨厂街睦邻原则副秘书洪良友指出,李霖泰巴刹改善工程尚始于初步,为了满足各方面需求,负责这项计划的Think City公司正在展开基层回应收集工作。

他说,这项计划始于Think City公司,由他们负责隆市中心一项改善计划,涉及的范围从巴生河开始,包括独立广场、惹密回教堂、生命之河至马来亚银行大厦至茨厂街一带,让吉隆坡更理想居住。

“该公司目前通过我们的安排,已派员向小贩咨询他们对改善李霖泰巴刹的意愿。

“当然工作非一次性完成,会多次交流,从中了解小贩的看法,或提出一些意见看小贩们是否能接纳等,包括他们是否需要停车位?一般在哪里停车?营业时间的合适等?”

他说,一旦所有基层工作完成,会连同建议呈给隆市政厅,由当局决定拨款改善。

他说,睦邻原则将配合Think City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协助,包括介绍当地小贩,促进联系;也促请小贩向到访的人员表达他们的意愿,促进双方交流。

中华巷的美食吸引许多老吉隆坡假日重回旧地觅食。

林权成:改善基建舒适用餐

家族在中华巷卖饮料已有70年了,近年来除本地客外,也有不少导游带游客到来享用本地美食,或是游客通过社交网站或网络介绍,到来这里用餐,中华巷的人潮相当多。

过去十多年来,中华巷不曾改善,许多基建已陈旧,下雨有雨水泼进来,偶尔沟渠阻塞造成雨水难流通。

个人是希望在基建方面可加以改善,让小贩及食客可舒适做生意和用餐。

政府过去的发展鲜少咨询利益相关者,也令人担心一切美化工作由上面说了算,恐无法达到小贩要求,希望任何提升先征询小贩的意见。

黄先生:只剩逾50档口

在巴刹开档已有60年,高峰期有200多档,如今大部分小贩因后继无人,有的已年老没体力而结业,只剩逾50档做生意而已。

加上这里停车不便,塞车等,客源少了大半,大多数是老顾客电话联络,车在巷子口等着拿货,或是专做交货生意维持。

巴刹虽看起来陈旧,但也是茨厂街的特色,常有外国入内看看本地巴刹的特色,但鲜蔬用品一般乏人光顾,大多数只在中华巷用餐。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全面更改原貌或设计壁画,只要把棚架做好、疏通沟渠,弄干净四周即可。

陈翠萍:卖凉水小吃帮补收入

茨厂街一带乏人居住,现在也人鲜少在家煮食,上班族三餐外用,巴刹生意越来越难做,以往还有上班族下班后来买菜,有的档口为了抢生意,甚至营业至下午4、5时,如今繁华情景不再,只有一些老人或是外劳光顾。

虽有游客到来走走看看,我自煲一些凉水或代售手工小吃,卖给游客帮补收入。

游客一般只买小吃,对鲜蔬肉类只看不买,即使美化后,相信人潮会多,但光顾的人少。无论如何,希望可做好棚架,疏通沟渠,更方便摆卖。

叶国华:勿让巴刹走入历史

李霖泰巴刹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从我公公时代开始在巴刹摆卖,后由我父亲继承,如今他也70多岁,转由我接手巴刹,当年巴刹高峰期有200多档口,大家撑阳伞做生意,或是搭矮棚做生意;后由李霖泰在30年前协助改善,而正名为李霖泰巴刹。

巴刹自该次改善后,不再有任何提升,如今许多棚架陈旧,下雨会漏水,一些沟渠也阻塞,所幸地面不会积水。

尽管巴刹现今的客源不多,平常生意以外劳占多数,但周末有许多老吉隆坡人因不塞车,特到来买菜或是在中华巷用餐,生意尚可维持。

目前也有义工前来询问我们美化意愿,据了解改善期间会安顿在精武山附近,我个人是非常希望可美化改善后,吸引更多人到来,不要让巴刹走入历史。

谭先生:小贩退休无人继承

巴刹近十多年来客源越来越少,四周围超市林立,隆市泊车费贵,鲜少有人特地到来买菜;另大部分档主已是暮年之龄,有的甚至作古,巴刹没有必要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还投入大笔资金改善,形成白象计划。

本身猪肉档也乏人问津,如今成为工作地点而已,在此处理别人订单,或是整理好肉块后,骑摩托车到住宅区叫卖;而其他小贩大多数过了退休之龄,无人愿继承,皆是抱着边卖边看的心态度过。

邱甲煜:中华巷充满童年回忆

住在雪州境内,小时候,家人爱带我到中华巷用餐,令我很有童年回忆,加上这里地道美食在城市已越来越难找,常会约朋友一同到来用餐,寻找古早味。

我也不时会带外州外国朋友来这里用餐,体验最地道的本土美食,他们感到新奇,觉得这才是隆市真正的一面;因此对于是否要提升没有多大的意见,反觉得是一种特色,最重要是基建要做好,以及卫生要加强。

杨礼琦:带外国朋友来用餐

近年来,茨厂街一带少了许多外劳,华人店家越来越多,而我最喜欢就是到中华巷享用美食,也常会带一些本地或外国的朋友来用餐,他们觉得这里环境和美食都很好。

大家会在巴刹走走看看,觉得很不错。

我觉得这样的环境,在城市越来越少见,没有必要过度改善,最重要是把基建做好,如地面、棚架做好,加强卫生,才不会失去巴刹应有的特色。

反应

 

雪隆

隆市厅会中国餐饮协会主席 共商招牌争议问题

(吉隆坡28日讯)吉隆坡市政厅咨询理事会成员黎正兴与首相署(直辖区)部长顾问王维兴联袂会见马来西亚中国餐饮业协会主席高浩云,就近期引发热议的招牌争议深入讨论。

有关争议引发广泛反响,从部长、国会议员到政治领袖,包括部分对上周吉隆坡市政局执法行动缺乏了解的外州领袖也趁机争取曝光来达成个人利益。 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不惜歪曲整起事件的来龙去脉,胡乱下注解企图“带风向”,把事件导向种族纠纷。

黎正兴发文告说,吉隆坡市政局开展大规模行动,仅针对未以马来文为主的招牌,因为违反《1982年(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广告条规》的相关规定。在吉隆坡市政局的官方脸书页面中,展示多个招牌案例,这些招牌仅在文字或拼写中以小字体标示马来文,显然不符合规定。  

马来西亚中国餐饮业协会目前拥有超过5000名会员。根据高浩云的介绍,目前全国约有1万5000家中国餐厅,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万家。然而,他透露,其协会中30位关系密切的成员因招牌不符合规定而被罚以高额罚款。  

“对此,我详细解释了吉隆坡市政局的相关程序与执法标准。经过耐心沟通,对方表示理解,并认识到在马来西亚经营餐厅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承诺将通过书面形式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观点,以此安抚协会成员的情绪。  

“我强调,招牌上展示马来西亚国语,不仅是一项法律要求,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针对市政局的执法行动,我予以坚定支持,并对外界对事实的扭曲表示遗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