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行善要及时
因缘要创造

病痛与年老是一般人所恐惧与避之则吉的事情,但有些人不仅敢去面对,甚至愿意去参与照顾病人与老人的工作。“净愿慈怀之家”的负债人刘水星师兄是其中一位。他分享在参与救济服务当中如何体会佛法的意义。

“净愿慈怀之家”环境干净明亮。

刘水星师兄是“净愿慈怀之家”的负责人,而“净愿慈怀之家”是座落在蕉赖珍珠花园一所专门照顾“临终”或“病重”病人的中心,由一群热心行善的佛教志工所带领。



刘水星师兄在受访中回首其学佛因缘——接触到台湾慧律法师的弘法卡带“死亡的艺术”,这让他惊讶地理解到,原来佛教蕴藏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过后,他到吉隆坡某佛教书局购买了许多的佛教卡带来听,进而加深对佛法的了解,偶而也跑一些道场。

“一卷弘法的卡带启发了我的学佛因缘。” 

至于走入慈善救济的因缘则更早。那时他还在老家马六甲,刚开始在报章知悉到一些贫困者需要救济,他就通过报章捐款。

后他到吉隆坡经营生意,开始与一些商团的机构投入一些福利的服务,尔后,他接触到佛教的“慈济”,投入了志工的行列。然后的因缘是,他参与了某佛教团体的孤儿院义工。



刘水星师兄表示他很感恩这两个团体,让他学习与累积了不少宝贵的服务经验。之后,他与一群有共同志向要为老人与病人服务的佛友,成立了“净愿善行工作坊”。他发现很多病重贫苦的老人都面对许多困境,由于他们无法自理,即使是一些慈善机构的老人院都无法与不愿意接纳他们。

有尊严走完人生旅程

“政府医院面对一些病重病人无法复原,而医院又不够床位,有些病人的家人也不会出现,大多数的病人是流浪汉。我们想要协助这些孤苦无依的病人,于是成立“净愿慈怀之家”,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有所依靠,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3年,因缘具足下,他们租借了蕉赖某花园某排屋成立了“净愿慈怀之家”。

“净愿慈怀之家”负责人刘水星居士。

另设中风康复中心

刘水星师兄目睹一些中风病人因住在组屋,上下很不方便,家人没交通或忙于生活无时间载去医院做物理治疗,而失去恢复健康的黄金时段。因此他们在今年3月于班丹英登(Pandan Indah)设立一所中风康复中心。 

“由于一些在‘净愿慈怀之家’的病人在经疗养后恢复健康,然而那里的氛围较沉重,因多是临终病人,因此我们也将一些身体好转的病人移来这里。这里主要是针对中风与意外受伤的病人,有点像中途站,让他们在此做治疗,身体好转后就返回家里过正常生活!”

目前该中心约有3至4位病人,中心会聘请针灸师与推拿师来协助病人改善身体。两个会所目前皆是租的,刘水星师兄希望以后能有能力自行购置会所。  

体会无常 学习放下

“净愿慈怀之家”虽属佛教背景,但接受的病人却完全不局限任何宗教背景。

“我们早前曾帮助过一位来马工作的巴基斯坦病人,他来马后患癌,无力做治疗,我们提供他医药协助,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

“净愿慈怀之家”尊重病人的生前信仰,当往生后会以其宗教仪式进行。

“若有病人需要皈依佛教,我们会安排师父圆满其心愿。”刘水星师兄分享其经验,有信仰的病人一般面对临终时会较安祥,因明白死后的生命有了去向与归向。

经常目睹死亡

询及刘水星师兄,在参与救济福利的工作,是否会加深对佛法的体会?

“由于这里多是临终病人,经常会面对与目睹死亡。有些病人会在这里待几个月、几个星期、几天,有些甚至早上送来,下午就往生了。有时一星期送走好几个病人,甚至一天送走几个病人也有。这让我们更能体会生老病死与无常,我们对死已无太大的恐惧。” 

刘水星师兄强调在参与的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是要放下。人生无常,死亡无法掌握,不要执著,把握因缘去做,不要等待。

“健康的人不要一直等待,行善要及时,因缘要创造! ”

需年轻志工参与

目前“净愿慈怀之家”两个中心约有20多位病人,而全职的员工,包括医药护理共7人。

目前的经费主要由一些善心人士支持。由于刘水星师兄自身在经商,获得一些商界的朋友支持,以及一些公众人士的捐款,另他在从事环保回收,当中也获得一些收入。

“我们不缺食物,欠缺的是药物(尿片、奶粉以及医药用品),由于很多临终病人大小便无法自理,单单尿片的使用,以及为病人输入营养粉,每月一位病人的费用约1千令吉。

另我们更需要年轻的志工来帮忙,因为我们有时在组屋做发放时,要将米粮与食物搬上去很辛苦,但现有的志工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因此希望有年轻的志工来参与。”刘水星师兄表示,欢迎公众人士前来关怀,以了解更多的资讯。

提供“病人暂居”服务

由于了解现代人照料家里病人的辛苦,目前“净愿慈怀之家”也有提供“病人暂居”的服务。

“有些家庭由于家里有老人或病人要照顾,造成生活品质大受影响,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想要出国走走都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可提供便利,他们可将老人或病人暂居在这里,旅行回来后就接走,费用是免费的,只是要确定这里有空的床位。”

分享服务病人因缘

当年我在吉隆坡第一购物中心拥有一间净心书坊,那时听街坊谈起,购物中心外的路边有一位脚烂得很厉害的老人家无家可归。我起了怜悯心,将老人家带到中央医院就医,还留下名片给护士,以防万一有急事可联络我。

可是,院方却把我的名片弄丟,待老人痊愈后,院方找不到他的亲人,只得把他送到某老人院,等到我再次到医院探访老人时,才发现他已离开。结果,因缘不可思议。过后我到该老人院服务,遇见了那位老人。

我发现很多老人院里的大部份老人家都无法自理,但又缺乏照料,所以他们都活得很没有希望和尊严,甚至连看医生的机会也没有。我与同行的义工决定成立一个团体来服务老人家,我感谢一切的因缘。

有关“净愿善行工作坊”

宗旨是召集一些义工到老人院或上门为年弱老人服务,提供管道要参与善行存行善因缘,过后他们可各自到有缘的地方继续服务。 

联系:刘水星012-3533113        “净愿慈怀之家”地址:No 134.Jalan Mutiara Barat 5,Taman Mutiara Barat cheras,56100.K.L

反应

 

登彼岸

以爱熄恨

图/文:明吉法师

世间有一句话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认为在受到侮辱而没有能力报复之下,可以忍辱直到自己可以复仇的因缘成熟。然而,在佛陀的眼里,遭遇仇恨,再报之于仇恨,只会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其实,恨并不能止息恨,唯有爱才能熄灭恨。

仇恨是因为嗔恚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伤害别人者可能是因为利益、嫉妒等原因,而做出的不智的行为。其实,在嗔恚时乱发脾气,往往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人害己行为,即伤害自己的健康,又和人结下仇恨,实在是双输的事情。

佛教徒不是被虐狂,并不是麻木不仁,他们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敌意及做出的不好行为,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对方的贪嗔痴而引起的行动,所以,在应对这种局面的时候,他们是以智慧及慈悲去应对。

正如我们面对一个因贪婪失去理智的狂人,并不是与他互相伤害,而是理智地应对他,怜悯他的愚痴,拓展自己的慈悲心。因此,君子应以爱来消弭仇恨,放下十年报仇未晚的仇恨心,这样的行为即宽恕别人,也放过自己,才可算是真正的君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