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外劳泛滥政府难辞其咎/王醍

报载,我国与孟加拉将在近期内,签署有关引进150万名孟籍劳工的备忘录。

我国还缺外劳吗?我国现有约600万名外劳,人数已堪比国内第二大种族——华裔的总和(大马统计局数字显示,在2015年,国内华裔约有664万人),假如现在又引进150 万孟加拉工人,外劳怎不泛滥呢?外劳泛滥,政府无法制定有效的政策而难辞其咎。



政府虽不断呼吁国内各行业转型,如鼓励业者机械与自动化生产,以减少依赖外劳,并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外劳,包括“6P计划”(登记、漂白、特赦、监督、执法及驱逐)等,但这些政策措施雷大雨小,没贯彻始终。例如最近在外劳人头税的课题上,舆论界质疑当局是为了加强国库,便向日益增多的外劳动脑筋打主意,建议提高人头税,以取得25亿额外收入,但因业者的反弹,才延后推行这项措施。人头税风波未息,当局又急不及待地允准雇主上网申请重聘已沦为非法的外劳,试用期为3个月。可见,当局仍对国人过度依赖外劳的老问题一筹莫展。

须提供技职教育培训

政府日前抨击本地青年不愿从事“3D 工作”(肮脏、艰苦、危险)是造成外劳泛滥的根由。但一味斥责不能解决问题,找出国人为何不干3D工作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是上策。譬如,最低薪资政策是否有待改进,让国内就业职场更吸引人。吊诡的是,本地人不愿在国内当工厂劳力等类似“3D工作”,但在邻国工厂干活的本地青年却比比皆是,其原因是什么,当局应思考。

当局也应纠正年轻人认为“工字不出头”的观念,多为青年提供技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让本地青年明白劳工并不是廉价苦工,而是受训有成的蓝领生力军,同时,制定对劳工具有安全与福利保障的法令,“行行出状元”的信息才有望展现出来,吸引青年。例如在建筑业方面,提高机械化操作的水平,加强建筑工友与工地的安全作业标准程序,把“危险”的程度减至最低,这样或能吸引青年加入建筑行业。

政府也应协助本地业者发挥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精神,使雇主愿拨资金培训员工,将作业模式升级,以便早日转型成功,摆脱对外劳的依赖。为此,鼓励雇主发展自动化,推动工业升级,并给予优惠税务奖励。不过,大部分雇主认为聘用外劳会使成本降低,而且本地工人难寻等;有雇主则认为让本地青年从自己身上学会一技之长后,反过来成为竞争的对手。



签署跨协 外劳更棘手

对这些疑惑,当局应跟雇主分析探讨,而不能因为雇主对外劳政策说三道四就停止引进外劳,让雇主尝尝请不到工人的苦果等。严重的劳工短缺会影响国家经济,政府岂能冷嘲热讽或袖手旁观?

此外,负责有关外劳事务的重要部门是内政部以及人力资源部,这两个部门的外劳对策时而重叠,时而冲突。内政部多以治安角度,人力部则以经济角度看待外劳问题,结果造成外劳政策摇摆不定。当局对外劳的行政决策缺少了统一性,这不但让外劳问题“尾大不掉”,而且彰显各政府部门不能紧密配合,同心同力瞄准问题核心,一刀切地将之解决。

再者,可别忘了早前国会已通过,让国家能正式去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协)。殊不知待签署跨协后,外劳问题更为棘手,因为该协议说明外劳将跟本地员工享有同等利益,甚至可担任职工会领袖;外劳届时也可要求最低薪资等权益,如此一来,依赖外劳还能降低成本吗?外劳甚至还会演变成另类经济生态,加重社会成本。可惜,当局甚少顾及外劳在跨协落实后的影响,对外劳泛滥成灾的隐忧,也似乎不够敏感而没采取什么应急的对策。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印尼烟霾害天下/王醍

每年的八九月,我国就会受烟霾之苦。空污严重,班机延误,学校停课,各经济行业与民众生活作息,皆大受影响。

我们都知道,解决本区域烟霾问题的关键是,印尼的耕作地停止烧芭,避免林火蔓延至其他地区。虽然东盟区域国家签署了多项防烟霾协议,较远的计有1985年《保护自然与天然资源协议》、1995年《跨境污染合作计划》、1997年《区域烟霾应对计划》,直至较近的2002年《防止跨国界烟霾污染协议》等。但,季节一到,印尼又会烧芭,烟霾重演,防霾害协议如同虚设。



其实,东盟各国应遵守协议上的防霾共识,以表现各有关国家的领袖能坐言起行,解决霾害。但,有关防霾协议,缺少实际的行动。例,在2002年《防止跨国界烟霾污染协议》虽阐明说,“各国必须确保管辖范围内的活动,不损害环境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健康”等,但签署国所进行的防霾行动,大多是等烟霾侵袭后,才采取的对应措施,这类事后动作,对防霾无大帮助。

加强执行力度

防霾协议没有明显的惩罚机制,起不了阻吓的作用。十数年来,印尼我行我素,一再引发烟霾。假设,受霾害的国家向联合国,状告印尼不遵守协议,并要印尼为烟霾负责,再立法要印尼只能限量出口棕油,以示惩戒,敢问,印尼还会定期制造烟霾吗?正因为没有警示的机制,东盟诸国也只能在霾害课题上,作陈腔滥调的抗议。所谓防霾协定,更像是一套防霾害的指南架构,纸上谈兵。

若要解决霾害,就得加强执行力度。例如,查封疑涉及违法烧芭的耕地,并禁止该耕地重新翻种一段时日。越是目无法纪烧芭的,就被查封得越久,好让烧芭者得不偿失。据悉,印尼日前已将疑疏忽引发林火的许多种植公司控上庭。



行动是不是惯性的台面功夫,过后就不了了之,且拭目以待。

烟霾问题,由来已久,其所造成的空污祸害范围,横跨了东盟各国,因此,最常受烟霾困扰的马、印、新三国,更应懂得,在处理烟霾的课题上,不能再给所谓的“东盟互不干预”原则所钳制,自我设限,包括齐力合作灭林火,减霾害。

可惜,当马新两国在近日献议要派员到印尼,协助扑灭林火时,印尼拒绝了。

类似情况是,大部分落在巴西境内的亚马逊森林,早前也发生了大火。当时,七国集团承诺提供2000万美元,以助雨林灭火工作,但遭巴西拒绝。

舆论排山倒海指巴西不想别人协助灭火,无非是还想在亚马逊森林,多开耕地来发展经济。

印尼为何拒绝邻国协助灭林火,原因也是如此?

对此,饱受霾害的东盟国家,应迫使印尼认同,环保与经济须平行发展,不能盲目利润至上,罔顾环保。若发展经济,却招来跨境的烟霾,那么,有关发展则须暂且打住,以示对烟霾的零容忍。

在印尼,当农耕收成后,大多数的农民和种植公司向来都会烧芭,翻新耕地,一是省事,二是经济实惠。故此,东盟各国是时候集中资源,另行研发替代烧芭的方式了。

譬如,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让清理农地后的农林废弃物,能通过科技转化为有用的“生物碳煤球”,一可供出售赚钱,二可用于土壤,改善土质。

再如,凡善用绿色技术,积极取代传统烧芭的业者,就给予奖励和打气;违法烧芭者就给重罚。在软硬赏罚,双管齐下,露天焚烧田芭的原始方法,迟早被淘汰。

提升环保意识

此外,等农耕业者的环保意识提升了,他们才能以绿色科技来清理农地。

财力雄厚的种植公司,应受鼓励实践绿色农技;贫困的农民,则多给予技术与物资援助,一起来搞绿色农耕。但,我们不能像现在,等烟霾发生后,才来进行环保宣导。反之,每年农者何时收成、清理,翻新耕地等季节性的农事活动,必须有所掌握,未雨绸缪,监测有关人士,以免再作烧芭造烟,霾害天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