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山背野居

猫跟狗和平共处,人与自然也和谐共存。

如果你住在这里,没电供,生活只能跟着自然天光的升沉来安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节奏回复天人合一的原初状态。

回到了自然天地,生活起居只有简陋的木门和竹篱,但门前有清流淙淙,屋后有虫鸣鸟叫,野花、野果触目皆是,猫和狗在你生活的周遭慵懒地坐卧,你不是电子网络的奴隶,却是时间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门前一条清溪,日夜唱着一支清清凉凉的歌。

没电灯网络的生活

这是一条往山里腹地伸展而去的狭窄车道,一边是绿丛中错落有致的民房,另一边则是在乱石间日夜奔流的清溪水,看着听着,都让人舒心不已。

以往盘山健行而来时行经这一路段,总要引生无限的遐想:想从前自己的童年生活境地,也憧憬着能再有这般的生活,但眼下钢筋水泥把人们的生活拔地推高了再推高,人与土地,似乎再也亲昵不得的了。

朋友说,这是回归土地的人经营生活的一处天地。

山背后的生活,当然有随采随啃着吃的沙梨,这是自家生活的便利。

下车,你径直探身而入,卷身而卧的猫懒得理你,黄狗趋近但不吠生,你就仿佛回家的人似的!



屋子是俗称三号屋的半板砖结构,铁皮的屋顶,午后溽热,入夜却凉快得很。这深林野地就近在咫尺的生活境地,你可以想象,白日有蜂蝶在长满野花果的生活周遭飞舞,夕阳沉下屋后的山头之后,茫茫夜色中,猫头鹰、啄木鸟和数不清的夜虫,总在耳际环绕成夜交响,更别说屋外日夜不停流淌的出山清泉了!

没电灯、没电视,也没电脑没网路,许多人为的生活改造,到此都成了不必要的多余配备,在这里,你的身心,也就踏踏实实地跟这绿天地融成一片了。

烧柴的灶头,是起居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一件艺术品。

生活从来都是选择

从前的郊野生活,谁不是这么过的?如今到外边的大世界转了一大圈之后,在这拥挤不堪的境地里,这样的生活,反倒成为一般人眼中的另类和少数。

当然,生活从来都是一种选择:你可能被选择过某种生活,也可能毅然决然地选择过自己想要的日子。

如果一个人从心所欲地落实自己的选择,因而失去了某一些别人眼里难得的品质,但获得自己所在意的另一些丰盛的福分,得与失之间,就不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了。

反应

 

副刊

双溪峇都时间谜题

考古挖掘分区块进行,以利出土文物之归类及研究。

现场悉心布置的解说版,乍看虽然简陋,但比起正规博物馆所展示的,却提供了更丰富的资讯。按现场的布置而言,考古队的师生,俨然是将这一考古点兼作普及教育之用了。

布央谷与双溪峇都古文明区域位置图。

我们是在人们的寻常生活周遭巡行而过,也在排列有序的经济园丘之间穿行而去的。沿着后退的风景一路走走停停,想与传闻中的古文明相遇。不确定所在何处时,随处问路边忙活的友族大叔,他转身笑眯眯地说,很容易,你们沿着油棕园,看到园丘里搭起遮棚的,就是这几年新发现的考古遗迹了。说话的人如道家常,就仿佛说着邻里的柴米油盐那样,什么稀奇?



在布央谷、在双溪峇都(前译峇都河)的考古现场,你会发现,今古之间其实离得很近,甚至交融得你都不晓得,究竟那是古人在今人的生活里现身启示,还是今人闯入古人的活动场域里安顿生活了。

有时你甚至要怀疑,古人其实不是不在了,只是时间的不同面向让今古之间给区隔了;这隔开来了老死不相见的时间,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叫做历史了。那么,今人在时间层上一再地挖掘,会不会有一天就接通了时间的两端,让今与古有了会合的可能?

虽没有解说员,不乏详细的解说板,也能为有心人提供一定的信息。

悉心布置解说版

双溪峇都的考古现场,散落在柏油路两旁的,每一个搭起的遮棚,都是一个古人的生活场景不预期地重新现身的地点。这些分布在古老土地上的一个个点,仿佛是时间留下的一组组密码,它们既在空间里固守着,也在时间中凝固着。

如果能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这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生活图景呢?比起目前博物馆里展示文物之导览说明每每落于语焉不详,它们之间具体联系而出的故事,恐怕要更精彩,更吸引人的才是,我想。



古文明考古点分布的区域颇大,密林中的铁皮遮棚,都是。

来者都是客

聊堪告慰的是,虽然碰不上值班的学生解说员,但毕竟是专业的考古作业方式,现场悉心布置的解说版,乍看虽然简陋,但比起正规博物馆所展示的,却提供了更丰富的资讯。按现场的布置而言,考古队的师生,俨然是将这一考古点兼作普及教育之用了。这所以,面对有心来探秘的访客,在不影响及破坏考古挖掘与研究的前提下,也让前来看热闹的访客有所收获。

可惜的是,这样的考古现场一点儿都没什么“好玩”的,估计访客不会太多。无论如何,这里的人对来访者一般不抗拒,连守卫都有“来者都是客”的热诚——虽然他们无法提供有关的专业信息,却能让访者心生愉悦,进而心生再访的念头,以便解开这满地的时间谜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