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平衡工作与生活
2017告别压力

临床心理师刘美延。

只不过是一小时没有查看WhatsApp/Line/微信,未读的公事信息竟然近百!

看到不断增加的“未读”信息,你是不是感到血压升高?精神紧绷?怎么办?



自从通讯软体兴起,许多企业老板、主管纷纷利用WhatsApp、Line或微信开设公事群组。

一般上班族少则有1至2个公事群组,多的7至8个也不出奇,每个群组的信息“叮叮当当”响不停,一小时没查看或许已累积上百则信息,对心理形成一定压力。

对于上班族来说,它最可怕之处恐怕还是——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戴上了就脱不下,“上班”和“下班”界限从此模糊。

虽然上班时间是朝九晚五,可自从WhatsApp应用在职场上,上班族工作时间无限延长,以前下班关掉电脑就告别公事,如今即使下班后也会收到客户或老板发信息;未上班前收到老板的信息,你只好提早开工;休假期间继续收到各公事群组信息,放假心情随之受到影响。

解决之道



临床心理师、同时也是《槟城预防自杀醒觉运动》义工刘美延指出,解决之道可分两方面来说。

★老板/上司:做个好榜样

刘美延指出,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压力管理上,领导人的行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公司希望员工能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自己必须以身做则,主动为生活与工作制定界限。

“过了特定时间,若非紧急事项切勿发电邮或信息给下属交代公事或要求执行工作。因为你是老板/经理,如果你发信息或电邮给下属,他们不好意思,一定要回覆,所以身为领导人,你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制定界限。”

★员工/下属:靠人不如靠自己。

员工必须采取主动为自己的私人时间和工作设限,不能指望老板或客户会采取主动。“如果你是我的老板,我要怎样跟你讲不要在非上班时间WhatsApp我?所以你只能自己顾好自己。”

设限可以简单至关闭信息通知。刘美延的做法是把群组按轻重缓急划分,只有“重要”、“紧急”群组才会响铃,次要或非紧急群组一律静音,有空再慢慢看。

至于非上班时间的WhatsApp阅读与回覆与否,则视情况而定。若工作性质属于OnCall随时候命型,那自是另当别论,但大多数上班族的工作性质都非随时候命型,“你或许可以设定每天过了早上7时30分或送孩子上学后,才开始查看和回覆WhatsApp信息,在这时间点之前的信息一概忽视。若老板在晚上WhatsApp,你可以选择不要回答的,尤其当你不是OnCall或者进行紧急任务的时候。”

善待自己

科技便利所带来的压力,只是上班族在职场上面对的众多压力之一,其他压力还包括工作量大、个人性格问题(内向、缺乏自信力)、工作性质(如经常出差,另一半留守家中)、家事烦恼、人际关系(与上司和同事之间)、工作错配(性格与工作不符、安插在不恰当职位)、上下班通勤、职场快速变动(公司被收购、合并、换新老板)……而且这些压力会互相作用,冲击当事人的身心。

去年10月,一名东京大学毕业后在知名企业“电通集团”任职的女上班族因为长期加班身心俱疲、不堪负荷在宿舍自杀身亡。新闻传出后,举世关注,但更多人不解的是,人人都有工作压力,怎么会有人为了工作压力而自杀?!

压力向外或向内爆发

刘美延分析,长期承受压力到了某个程度时,人往往会有两种宣泄方式,即向外爆发,当事人可能会有些过激举动例如歇斯底里、咒骂、破坏或恫言伤害他人,第二种就是在内心爆发(忧郁)。

不论是向外爆发或者内在爆炸,都是各走极端,前者令周遭人士心生恐惧而不敢伸出援手,后者把问题藏在心中没有向外求援,最坏的情况是走上绝路。

平衡之道是懂得适时向外求援。“愿意向外求援很重要,”刘美延指出,无数人在他人遭遇困难出手相助,但自己遇到麻烦时却不敢吭声,因为他/她不愿麻烦挚爱像丈夫、妻子或父母。

“你觉得自己能够吸收压力并消化掉,事实上你可能已经无法负荷,只要遇上导火事件情绪便会如火山大爆发。大多数时候,人的情绪都是先在内心爆发,因为他们不好意思对外开口。所以都是藏在心中,这种痛苦会引发沮丧和其他严重的情绪问题,因此善待自己是很重要。”

善待自己,并不如想像中容易。执业多年,刘美延发现成人(特别是女性)尤其没有善待自己(数据显示忧郁症以女性居多),“女性天生有母性,爱孩子爱家庭爱丈夫,但却忽略(没有善待)自己,尤其是当自己饱受压力之时。”

专注当下

压力,可以透过学习来管理和抒缓。刘美延指出,要管理压力,最关键是“自己”,唯有自己内心够安稳,不论再大的压力也能处之泰然并作出睿智的选择。

在管理“自己”时,必须了解人脑思维运作模式。简单来说,人脑的预设模式网络(Human’s Default Mode Network)倾向于先产生消极负面想法,而负面想法就像万能胶般难以消除;反之,正面想法却像在不沾锅上煎东西般滑不溜丢。

其次,人脑就像陀螺不停运转(思考)。稍不留神,我们的念头常会在“自动驾驶模式(Autopilot Mode)”下,悔恨过去、担忧未来,进而产生后悔、恐惧等情绪,形成压力。

“我们必须意识和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是这样子的,然后你可以透过正念(Mindfulness)训练思维,让自己不会轻易进入上述运作模式。正念是指以仁慈、非批判的态度,专注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因为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远离负面思想5方法

5个简单方式让你远离负面思想,亲近正面思想:

1.  体能

保持身体健康。身心相连,若健康状况不佳,人也容易感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2.  精神

当你知道大脑的本质是倾向负面思考之后,若觉得脑中思绪纷乱或“闭塞”时,可透过慢慢深呼吸、正念步行(mindfulwalking,在行走时,注意力集中在行走时的感觉上,感受自然、感受自己)来让脑袋冷静或放松。头脑越冷静越能条理分明作出明智决定。

3.  情绪

发挥爱心和善心,做好人好事可让自己“感觉美好”。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人能以中立、温和以及接纳的态度来迎接情绪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并克服困难。

4.  人际关系

与他人保持良好联系、透过聆听来强化沟通。

5.  心灵

尝试以感恩和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并拥抱“不完美”,刚刚好就好,不必追求完美。

了解与测试

★如果觉得亲友同事有点不妥……

亲友的关爱和愿意聆听是威力强大的工具,刘美延指出,把问题说出来已可令当事人宣泄一部分压力,这时候才推荐他/她寻求专业人士协助,当事人比较不会反感。

“你要先愿意聆听他们说话,听了你才表示自己不擅长这些,建议对方寻找专业人士协助。如果对方还没开始倾诉,你就先叫他找专家,他一定拒绝,因为他们会害怕。”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或许该找专业人士如心理师谈一谈:

●担心某个问题以及无法解决(一直持续存在)。

●无视一直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它会自动消失/解决。

●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或控制度越来越低。

●管理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期许(婚姻、子女/家庭、工作量、成就感、财务等)。

●缺乏充足时间来休息和社交。

●睡眠不足,感到疲累、生病、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开心、情绪化和暴躁易怒。

●你的“情况”引起亲友的关注。

●与手机和电脑“爱得难分难解”,片刻不离身。

★压力太大时,身体会发出“警讯”,留意你是否有以下讯号:

●身体上:睡太多或睡太少、吃太多或吃太少、身体经常有小病痛如流感、喉咙痛、腹泻、头痛、背痛等、烟酒药物的摄取量增加。

●思想上:健忘、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涣散、无法做决策或规划、感到痛苦、觉得无法控制负面想法。

●情感上:冷漠/反应过度、易怒/生气、焦虑/沮丧、缺乏自信、缺乏热情。

●行为举止上:错过截止日期、在工作和家庭上犯错、更容易发生意外、无法安定/不安、离群索居。

★测试你是草莓族还是钢铁人:

评分为1至5(1分=几乎总是,5分=从不)

■1. 每周至少4天是睡足7至8小时。

■2. 每周至少锻炼2次(有出汗的那种)。

■3. 每天至少吃一顿热腾腾、均衡的膳食。

■4. 我定期给予和接受爱。

■5. 在100公里以内我至少有一名我能依靠的亲朋戚友(仰赖)。

■6. 我身高体重比例恰当。

■7. 限定自己每天不抽超过半包香烟。

■8. 每天都抽出时间让自己独处。

■9. 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基本开销。

■10. 从宗教信仰中得到力量。

■11. 经常参加俱乐部(高尔夫球、游泳等)或其他社交活动。

■12. 有朋友和熟人。

■13. 能够有效地组织时间。

■14. 每周饮用5杯酒精饮料以下。

■15. 在个人事务上,拥有1名或以上可信赖的朋友。

■16. 身体健康(包括视力、听觉、牙齿等)。

■17. 每天饮用3杯咖啡以下(或其他含咖啡因饮料)。

■18. 经常和一起生活的人(配偶、伴侣、亲戚、室友等)谈论家庭问题,例如做家务、钱财之类。

■19. 当我感到担心或愤怒时我可以坦白说出来。

■20.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和乐趣、爱好或娱乐相关的活动。

(测试问题出自波士顿大学医药中心的心理学家LyleMiller和AlmaDellSmith)

测试结果:

●低于10分 —— 抗压能力强大

●10至30分 —— 抗压能力一般

●超过30分 —— 抗压能力较为“脆弱”

●超过50分 —— 抗压能力很低

对于分数是3分或以上的项目,你可尝试改进。先从简单的方面下手,例如每天至少吃一顿热腾腾、均衡的膳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和乐趣、爱好或娱乐相关的活动。

报道:郑美励 摄影:房子康

反应

 

优生活

家有特殊手足 “请别忽略我!”

报道|游燕燕   图|受访者提供、互联网

在特殊家庭里,特殊儿总是被照在聚光灯之下,那是父母所投射的;相对的,其他手足得到的“光”比较少,父母似乎认为手足应该体谅特殊儿的特别需要,不该有“不公平待遇”的心态,或应该要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对同样是孩子的手足来说,“同理心”是啥?他们只知道自己被忽略,甚至心中产生焦虑和忧郁,进而影响认知和情绪管理的发展。

特殊儿在一个家庭里有着特殊位置,不管上有哥姐或下有弟妹,这些手足在很多事上都要“让”着他,因为父母要他们这么做。然而,站在父母的立场,照顾特殊儿确实不简单,除了需要给予额外照顾,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带他们做早疗、复诊等等,对手足的忽略有时是无意造成的。

这种情况会导致被忽略的手足,尤其是幼年的手足面对各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将影响心理健康,以致他们陷入困惑的状态。

比方说,当手足与特殊儿互动时,他们不明白为何总是要对特殊儿作出礼让,自己又没有错,为何对方总是得到所有好处?这种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混淆导致困惑的产生。别以为这些只是小问题,这也许会影响他们的未来。

进行有效沟通

临床心理师陈宗元表示,父母有必要了解手足所面对的问题和需求。兄弟姐妹(亲情)往往是人生中最长的一段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能够让彼此学习自我情感的表达、陪伴和鼓励、礼让精神、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发展。如果家里有特殊儿,父母更应该要与手足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帮助他们认识特殊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的需求。

从表面上看,也许手足看似无异常,甚至还会帮忙照顾特殊儿,但也许他们的内心正经历着种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手足面对的问题:

孤立感
·时常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
·无法跟其他孩子一样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互动
·很难与父母沟通,认为自己一直抱怨而感到愧疚

缺乏信息
·缺乏信息、错误理解信息使得手足担心因自己导致特殊儿的情况
·认为自己也会变得跟特殊儿一样

关注的需求
·认为自己的情绪不重要,不被关注

关系的问题
·父母往往会因为照顾特殊儿的压力而很难控制情绪,这可能会影响与手足的亲子关系,以致于手足缺乏信任感而影响未来与他人的关系建立

怨恨和愤怒
·父母对特殊儿的包容心更大,得到的待遇自然与手足不同,让手足感到怨恨和愤怒

尴尬
·特殊儿在家以外的行为会引来别人的注目、歧视或嘲笑,让手足感到尴尬

恐惧
·害怕自己也会有特殊问题
·害怕意外的发生及个人的安全

追求完美的压力
·需要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关注
·需要成为优秀的孩子才能弥补特殊儿的缺失,不让父母操心
 
内疚感
·因自己是幸存者觉得不应该抱侥幸心态而不开心或不敢开心
·为着特殊儿所面对的痛苦所产生的内疚影响自我成长和成就
 
照顾与责任
·互相照顾本是好的,但有些手足可能感到自己是被逼和无奈的
·可能因此错失了很多社交活动,也会阻碍自我认知的发展

无法平衡独立
·拥有特殊儿的家庭,往往会因为一起经历过的事件,家庭凝聚力也会变得特别强
·正因为这个凝聚力,有时会让手足无法平衡独立,也会因所背负的责任感而感到困扰

对未来担忧
·为自己和特殊儿的未来感到担忧,对未知感到焦虑

/不该忽略的事/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父母不应该忽略手足的内心问题,只看外在表现,那只会对手足造成更大的伤害。除了照顾特殊儿,父母也要观察手足的行为举措,以了解他们是否有面对上述的问题。

■是否有自我抽离?
例子:
特殊儿哭闹时,手足默默走开或躲进房间。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也不想理,只好走开。

■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行动”
例子:
在家里或学校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甚至一次又一次强化这种行为。

■与上述相反,好孩子、完美主义的表现。
例子:
学术成绩好,在家也会帮忙做家务、照顾特殊儿,希望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不为自己操心。不过,自我要求高也可能会导致焦虑和忧郁症。

■焦虑、忧郁
例子:
行为和情绪变得容易失控,暴躁易怒。

■社交方面的困难。
例子:
在家无法与父母和特殊儿沟通,在外也无法与其他人沟通,对人缺乏信任感。

本身需求应被关注

陈宗元指出,在解决手足面对的问题之前,父母本身的需求也需要被关注,唯有先解决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回应手足的需求。

父母在照顾特殊儿的过程中会感到悲伤、心累、疲乏、压力、无助,这种情绪和精神上的煎熬是需要被接纳、了解和沟通的。正因如此,正确的咨询和协助很重要!这些协助可以来自家人、朋友和社区服务机构,例如家长扶助会等。

“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需要休息,就算是一小段时间也好。他们可以拜托其他家人、亲戚或朋友帮忙照顾孩子1、2个小时,让自己好好放松休息。”

//携手建立亲子关系//

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父母应该如何与手足建立亲子关系,同时也帮助手足与特殊儿建立亲情关系。

1.设定家规、角色和责任

有些父母会担心手足因特殊儿而感到被不公平对待,借由设定一个完整的家规、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可以减少这种不公平的感觉。当然,在设定家规时,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承担有关任务的能力。

此外,父母也可以用奖励的方式奖励手足和特殊儿的良好行为,不一定要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亲亲。如果父母认为暴力和有伤害性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那特殊儿也应该遵守。通过沟通的方式,讨论每个孩子的责任和奖励方式也能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2.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通过增加一对一的互动时间,手足会感到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是特别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被在乎,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他建议:
●在每天结束以前,父母可以用10分钟与手足说睡前故事、讨论学校发生的趣事或提出孩子的优点。切记,别在这时候提到课业或教训孩子!
●当孩子想要分享一些事时,父母应暂停手上的任何事情,给孩子几分钟的分享时间。如果无法抽身,可以要求孩子给自己一点时间先把事情处理好。
●父母可以安排时间与手足单独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看电影、烘焙等等。

3.处理手足的负面情绪

父母不应该忽视或责备手足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察觉并现场指出孩子正面对的情绪问题,如生气、难过、沮丧、不安等。在与孩子沟通情绪问题时,父母不应该评论孩子的情绪,他们可以协助孩子找出合适的情绪发泄方式,如深呼吸、倒数、做肌肉放松运动等。别忘了,年幼的孩子是靠视觉学习的,父母可以做示范与孩子一起练习。

此外,父母也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孩子意识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同时也分享如何处理情绪问题。

4.制造机会让特殊儿与手足共享欢乐时光

通常,很多孩子都很容易打成一片,但特殊家庭的孩子也许因社交能力不足,以致特殊儿与手足的互动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找出双方共同喜爱的东西,制造孩子们可以一起玩乐的机会,这么做也能教会孩子如何正面沟通。

孩子起冲突,请先深呼吸。

说到制造玩乐机会,可能有些父母会反应大地表示:“制造玩乐机会等于制造吵架机会,这样不是更头痛?!”

陈宗元建议,当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要怒气冲冲地马上干涉,先来一个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情绪缓冲的时间,也多一点时间来思考合适的处理方式。接下来,向孩子了解冲突的原因,好言相劝后让孩子来个和好的仪式,比如互相道歉和彼此拥抱。

“父母应该要帮助手足了解特殊儿的情况,让他们对特殊儿有正确和更好地认识。这样可以减少手足的焦虑感,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特殊儿的需求。此外,父母可以从沟通中提到手足的强项,并且认识特殊儿的强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挑战。

重复解释解疑惑

“对于年幼的手足,父母应该选择适当的言语进行沟通,过程中需要重复解释,并解答孩子的疑惑。如果父母不晓得从何谈起,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题材的绘本来讲解特殊儿的情况。”

他补充,如果手足能够得到所需的帮助,他们便能更有弹性地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懂得宽容和同情、提升洞察力和更成熟,以及加强责任感和自豪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