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谈谈艺术/曾庆和

因为揶揄已故英国摇滚歌手大卫宝儿的装扮,林国荣引来了网民的炮轰,他不以为然,回应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是好设计的概念,你就必须回到学校接受适当的教育。”

更在另一则推文指出,有人对创意有所误解,以为创意就是奇异或完全疯狂,或反对现在的一切。他表示神奇,他不过是表达个人看法,他人不必认同,但也不用这样无礼。



我尊重林先生这一番艺术的认定。但不同意他对艺术的主观。

大卫宝儿为什么把脸画成那样,和为什么如此穿著!套一句鉴赏艺术很好用的专用名词就是“你不理解,不证明我的作品不行。”

大卫宝儿的艺术表现又怎么可以用一般的心态去评估?凡举人间的艺术家莫不如此!像梵谷,画《麦田上的乌鸦》,麦浪和暗夜被批评如同小朋友涂鸦,但在他死后,庆幸获得人类美术史上最高的评价。

艺术不容太主观

还有自大狂达利,他的狂妄,叫人摇头,他说过晨醒来最高兴的事,在于他是达利,不是别人。



他学习毕加索,却更挑战毕加索的僵硬和禁忌,一些画作都含有极大的实验性,他坚持和想证明艺术也有思想,也能创造精神!

从开始被扔臭蛋,到后来的名成利就,说明了什么?说明艺术的领域容不下太主观的意见,只有抱着客观性,才有机会在艺术和创意的美术作品或找出几分确定性。

大卫宝儿不只是受欢迎的巨星,他也牵动了另一片行为艺术,或许他一路都在越界,这无疑也揭示了他澎湃的创造力。

这种不刻板地让自己定型,尤其和莫内相似。莫内从画风景画、到画荷花睡莲,眼睛将近看不见了,也要尝试在一片白茫茫中扫描出一片新天地。

林国荣被网友攻击,相当无辜。他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大家,或许大卫宝儿的艺术表现,基于一些原因,并没有精神上把他吸引,和带到更深远深刻的地步。

反应

 

商余

求知能力/健杰

【用画写诗】文|图:健杰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关于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54 年的一幅抽象画作《黄与蓝》,拍出了接近1亿9000多万令吉的事情。

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一个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拍卖的价格和资本炒作的话题,许多和作品背景无关的文字,比如“这样简单的画我也可以画”、“不过两块颜色”、甚至是、逃税、洗黑钱、某国国旗等深感不屑的文字都出现了。

虽然大家对作品质疑,认为是商业和政治炒作,但有趣的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艺术家本人或与作品背景有关的谈论。

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群体里不乏一些在文化及艺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他们也参与其中,普罗大众就会更加认定这类艺术,只是被有心者炒作起来的课题而已了。

探索源头追根究底

因为普遍的教育缺乏这一块,难免大家会觉得品味艺术是些“高大上”的事情,也让艺术作品的鉴赏常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我觉得,不懂不是问题,关键在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懂的事情,我们会去探索源头追根究底?还是随着风向信口开河,人云亦云?

曾经向一位资深艺术家请教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准备好来个烧脑的听教,以为他会说一些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的哲学理论,结果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懂。”

他这一句回应让我思考良久。的确,当代艺术所牵涉的领域是很广大很复杂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都很大,很多概念都超越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即使领域中人也未必了解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不懂的可以不必装懂,但也不急着去否定,认为只是资本家的炒作。觉得无聊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看过就算;觉得有趣的,可以去了解,去学习。

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很多已经超越了平面艺术和视界艺术的范围,这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析已经不是从画作或眼睛所看就能看懂艺术家的动机。

与其胡乱猜测或随着大众的风向人云亦云,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阅读艺术史,了解艺术家生平,他一生的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创作概念,受何人何者何事影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要因为不懂而认为是对象有问题,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求知和学习了,艺术鉴赏如此,人生处事亦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