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宋吉锦
古老的织布手艺

马来传统织布机仿如钢琴,织布妇女手脚并用,编织出一片片炫耀夺丽的宋吉锦,仿佛上演着织布无声的演奏会,弹奏着其文化的色彩。 

宋吉锦(Songket),或称为马来人最名贵的布匹。它犹如中国的丝绸,金光烁烁,耀眼的布匹,马来友族视为最上等布料,能够穿上这金绸缎缝制的衣服,意味了自己的高贵。 



一般选用宋吉锦的人士,都是皇室成员,或举行婚礼时得用上的结婚礼服。马来人相当注重服装打扮,如果经济允许,他们会舍得购买由宋吉锦制成的马来传统服装,在开斋节、节庆、出席婚宴时穿。 

皇室贵族专属穿着

早期,用来编织宋吉锦的线都是丝绸或者是金线,因此相当昂贵,但现今的金绸缎则掺杂丝绸与棉线所织成。这种传统编织手艺,是从印尼流传过来,是早期吉兰丹皇室衣着的传奇。

相传,以前逢制宋吉锦的丝绸是从中国引进,金丝及银丝则是从印度传来,结合了吉兰丹人独特的织布技巧,这独特衣服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穿上。 

一般的宋吉锦编织,非常耗时耗心思,全都靠手工完成,价格不菲;但随着机械化的布料产量多,编织宋吉锦的手艺逐渐没落,如今全马唯有在吉兰丹或登嘉楼等地还有保留几间手制织布厂,继续着宋吉锦的手工制作。 



游走于吉兰丹月光海边的宋吉锦织布Cik Minah Songket工厂,只见数名马来妇女正在进行织布。 

静悄悄的午后,工厂内几部传统织布机发出“丝丝”声音,数名妇女专注于织布机上,推一线,手抓一梭子,脚踏织布机,一线又一线编织;织布的过程,妇女手脚并用,程序繁琐。 

宋吉锦不单只是使用丝绸、金线、银线作为织布材料,最主要的织布者乃是传统织的布机——纯手工织布制作,突显了马来传统社会早期的智慧,当没有机器制造布匹时,他们就以手工编织布匹。 

丝毫错误前功尽弃

编织之前,妇女先把线卷在放织布机末端,再用棉线固定所要编织的图案,接着在织布机插上木条,一条条的木条以固定宋吉锦的图案。每一梭子过一条线,就要推一次木板以固定布匹图案,每一线都是手工织布的细密和手艺。 

织布过程中如有丝毫错误,就得拆线,一切前功尽弃!这也是编织宋吉锦最考功夫的地方,织布妇人不但手要巧,心也要细。 

亮丽的宋吉锦图案以简单大方为主,这与早期吉兰丹人务农相关,主要以格子图案、简单的花或动物有关。也因为传统织布机不能织出太多花纹图案,限制了其图案的表现。 

每匹宋吉锦,需要耗时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售价至少1000令吉至逾万令吉不等,倘若是用丝绸或金线所制作,价格高昂,掺入棉质的金绸缎的价格则比较低廉。 

1.织布妇女合力先把织布机末端部分的线捆好,以固定图案的形状。
2.先把木枝插进织布机里。
3.用梭子穿线。
4.再用推木把线打进布里
5.织布过程中,双脚也要运用以推动织布机程序。

如何辨真伪?

吉兰丹以宋吉锦为名,在巴刹或市集中遍布各种各样的宋吉锦,价格从数十令吉至数百令吉不等,令人眼花缭乱。

小贩们都会叫卖:“来看Songket啊!”,你还可以以讨价还价。 

或许,你会觉得纳闷?宋吉锦需靠手工制作,产量理应不多啊? 

一般在巴刹或市集售卖的,以“伪造”宋吉锦居多,假如有意购买真宋吉锦,还是到吉兰丹宋吉锦专卖店或工厂购买比较妥当。 

“伪造”宋吉锦乃是机器所制作而成的布匹,布匹图案跟宋吉锦的图案一模一样。 

若要辨别真或伪造手工金绸缎,还是有方法。这可以从宋吉锦的表面的凹凸图案印制以及后面是平面来分辨,那就是手工制作的宋吉锦。用手触摸质感,若质地有凹凸,就正确了。如果是伪造的,两面都是平面,不必怀疑,那就是机械制造的伪造宋吉锦。

有意购买,最好是亲自前来月光海边的宋吉锦专门店选购,避免买到伪造品。 

专卖店所售卖的金绸缎。
市集的伪造金绸缎。

哈佳迪:把宋吉锦织好,就好像编织我的美好人生一样。

81岁的哈佳迪或许是吉兰丹最年迈的“织女”,自小跟母亲学会织宋吉锦手艺的她,对于编织宋吉锦已经相当熟练,。 

她说,织宋吉锦是家传的手艺,母亲就靠一架织布机,每天织啊织,养活了一家人。“母亲就是将所有时间投入宋吉锦,靠卖宋吉锦,换取家里的柴米油盐。” 

自小看着母亲编织,也学会编织宋吉锦的她,早已系上一份不能分割的情怀。如今,年纪虽大,她编织的手艺依然俐落,只见拿起木条一条条架在基丝上,手抓一梭子,一线快速的穿梭在布匹,再推下板子“吧吧”的声响,脚下推板,将线推进布匹里。 

年轻人不感兴趣

由于家制缝制的宋吉锦数量有限,买卖方面上,比较难以找到买家,所以,到了中年时代,她就在织布厂工作,以获得收入。 

她说,她除了会织宋吉锦,没有其他手艺,就是单靠织才可以获得收入。“我做人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把宋吉锦织好,就好像编织我的美好人生一样。” 

由于织宋吉锦非常费心思,讲究细心,她承认,许多年轻人大多数嫌织宋吉锦困难,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了,一些是对织布艺术不感兴趣,一些甚至都不清楚宋吉锦是什么! 

哈佳迪自小就学会织布,对织布有一种情意结。

诺法丽:每一布匹的图案都不一样,需考验心思和耐心。

诺法丽只有27岁,是工厂内织布女子里最年轻的一位编织小姑娘。 

她对织宋吉锦很有兴趣,学习编织宋吉锦是为了传承织宋吉锦的手艺。“每次经过市集,看到美丽的宋吉锦,就非常喜欢,就想要学习编织。” 

她在织布厂工作只有3年时间,一些人认为织布很难,但她认为:“只要有心,什么都不是困难。” 

认真编织的她,有别于一般年轻人,她的理想是要把宋吉锦编织传统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每一线每一毫都不敢掉以轻心,深怕错了一线,就要拆开,重新编织。“现在我已掌握了织宋吉锦的手艺,当一匹又一匹的宋吉锦从我手上完成,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她用心把每条线编织成宋吉锦,表面看起来,编织工作沉闷,但其实每一布匹的图案都不一样,这很考人心思和耐心。

诺法丽在织布时细心,出错就全功尽弃。

米纳: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编织宋吉锦业。 

Cik Minah Songket工厂的老板米纳表示,为了传承宋吉锦手艺,他才开工厂经营宋吉锦。 

他说,由于宋吉锦还是有市场需求,不少人视为穿上宋吉锦所制作的马来传统服装引以为荣,市场是有,但苦无员工编织金绸缎。 

“宋吉锦的成本颇贵,采用丝绸、金线、银线,加上纯手工制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匹金绸缎,因此价格不菲。而工厂也面对缺乏织布员工不足的问题,现代年青人都嫌编织工作幸苦且沉闷,都没有兴趣学习织布技术。我们,这行业已面对青黄不接的问题,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了。 

肯学就愿意培训

“倘若现有的老工人去世,恐编织宋吉锦业会走向没落。现在只要求,愿意进入工厂工作者,我都会培训他成为织布专业人才。”该工厂是私立的,推广织宋吉锦传统艺术有限,他认为,政府应该在保留织宋吉锦的传统手艺方面进行推广。 

“政府可多举办宋吉锦展览,并邀请织布者现场编织,或者将编织法编入中学大专课外手工艺术的课程之一,我还想过,可以用宋吉锦来制成皮包,鞋子等等,以利推广。” 

纳米:宋吉锦仍有市场需求。

明日:追寻吉兰丹失传的马来传统音乐文化——卡托(Kertok)! 

反应

 

副刊

皮影戏不会落幕
师傅的坚持,用一生守护

皮影戏师傅舞动着手上的皮影偶,一面唱着歌剧,皮影偶一个一个慢慢走出来,张开嘴巴对话着,手脚挥动着。

当有武打动作时,戏段就来到高潮,师傅喊着“嘿呀”,手不停的大挥皮影偶,又要唱又要舞,不同的角色,唱出不同的音调,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绝活”。 



要成为皮影戏师傅必须拥有一把好声音,能变化多种声调的口技。

虽然听不懂吉兰丹的马来唱腔,但看到皮影偶不停的手舞足蹈摆动着,上演着一幕幕马来传统传奇故事,它已向我展示了一种传奇与娱乐艺术结合的魅力。 

看皮影戏是早期吉兰丹居民晚间的娱乐。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里,村民都是看皮影戏为乐,夜晚休息时段,等待皮影戏上映,接着齐集一首,围坐观看。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电视机、录影光碟、网络看戏的发展,逐渐取代皮影戏的娱乐,皮影戏对于现代人来说,变成既沉闷又无趣。 

是的!马来传统皮影戏已走向没落。如今,皮影戏再也不在乡镇上演,而是在吉兰丹艺术文化表演中心每星期上映一次。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它是用灯光照射到刮薄的牛羊皮上,通过人物剪影的活动来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是结合了民间工艺与戏曲。 

源自于泰国南部



据悉,吉兰丹皮影戏源自于泰国南部,接着在位于边界的吉兰丹州流传开来。吉兰丹皮影戏的剧本改编自印度的史诗,例如《罗摩衍那》(Ramayana)的传说故事。 

吉兰丹皮影戏得以保留,主要是多名当地皮影戏师傅秉承着对皮影戏的热忱,对其不舍不弃,将面临失传的文化延续下去。 

从小就听闻大马有马来传统皮影戏,但从未看过,向来对皮影戏都有一种向往,此次从南到北,终于在吉兰丹艺术中心看了一幕皮影戏。 

那天下着细雨,看戏的人并不多,“小猫三几只”的,虽然不是很明白戏里故事,但看着皮影偶的动作以及奇特的唱腔,已感受到一种令人着迷的力量。 

首先由皮影戏乐队表演歌曲,笛子声、鼓声、锣鼓声敲打以掀开序幕,零零落落的掌声响起来,后台的皮影戏师傅嘴角上扬,微笑。 

我好奇的走到皮影戏后台,查看戏剧班成员,有5至6人组成的乐团,还演奏着皮影戏乐曲,配合着音乐,一名皮影戏师傅对着麦克风在唱绎着。 

手脚并用舞动玩偶

灯光从玩偶后方打在布幕上,音乐响起了,说故事的师傅,手脚并用舞动着四五个玩偶。师傅左右两旁放着数十个皮影戏木偶,手脚利落把玩着多个动作,而一人还可演绎多达12种不同的音调,又说话,又歌唱,又呐喊,而后台,则有乐队表演,吹笛子、拍打鼓乐等。 

师傅脸上认真的表情,不在乎外面观众有多少,誓要把皮影戏演绎好,因为这是对皮影戏艺术的执着。待师傅表演完毕之后,我趁机与皮影戏师傅伊斯迈聊起了吉兰丹仍能保留皮影戏文化艺术的原因,聊着聊着,就聊出了一个故事。 

伊斯迈落力的嘶喊:“嘿呀”,把皮影戏带入最高潮。

伊斯迈:
有兴趣,一切都会变简单。 

来自道北的伊斯迈(46岁)自小就对皮影戏有兴趣,他演绎皮影戏已经有10余年,虽然学习皮影戏不易,主要是自己有兴趣,一切都会变得简单了。 

伊斯迈坦言,吉兰丹拥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例如宋吉锦、马来传统风筝、皮影戏等等,主要因素是丹州政府支持保留马来传统艺术,因此很多文化传统因为政策的关系皆获得传承。 

“除了皮影戏之外,其他马来传统艺术表演,例如马来武术、马来鼓、陀螺都能够获得保留。” 

他说,皮影戏师傅在吉兰丹文化艺术表演中心,至少还有一个表演的平台,兼职皮影戏的行业,如果是纯粹的民间表演,如何取得收入? 

“反而是外国游客前来观赏的较多,丹州子民不热衷看皮影戏。但是,我也不管有多少观众,一上舞台,我就用心演绎。” 

吉兰丹目前还有约10名皮影戏师傅,也都非常愿意招收学生,积极传授手艺给学徒,希望该艺术不至于失传。 

所有的皮影偶都是杨福成一手所制作。

杨福成:
坚持追求理想,不舍不弃。

闻名华裔皮影大师杨福成已久,决定此次到其巴西巴力居家拜访,以深入了解为何一名华裔师傅能够表达出皮影戏艺术的精髓,成为一代宗师。 

唯一一名华裔皮影戏师傅杨福成,今年61岁,他是“福建暹”,虽然是华人,但不会说中文,只会讲国语或者是福建话。 

制作皮偶和乐器

他说,身为一名皮影师傅,不但要懂得把玩皮影戏,也要精通制作皮影偶以及乐器。 

皮影偶乃是牛皮所制造,首先必须用纸张绘出木偶形状后,才叠在牛皮上,把形状切割出来,最后绘上颜色,加上木支,就完成了。制作一个皮影偶约需一个星期,而不同的线雕花纹需要使用不同的雕刻刀,一些图样复杂,那在雕刻的过程中就相当费时和费神了。 

“皮偶的雕刻需要采用镂空的线雕花纹,这种雕纹不但给予优美的造型外观,在表演时也能避免出现大片黑影。完成了雕刻后,就开始为皮偶上色。这样,皮偶就顺利完成了。” 

逐渐走向没落

吉兰丹皮影戏的伴奏以多种乐器组成,例如平锣(Canang)、高脚单面鼓(Gedombak)、革多克(Gedok)和锣(Gong)。 

杨福成说:“上述乐器,我都会制作,只是须花一年才能完成一套乐器,且制作乐器的材料很难找到。” 

他坦言吉兰丹皮影戏逐渐走向没落,当地的马来人依稀喜欢民间活动,但华人则更少有兴趣观看皮影戏。“相信全马还有许多人不曾看过皮影戏演出,但我不可能自费出外,希望有更多邀请,可以完成我全国巡回演出的梦想,让更多人欣赏到皮影戏。” 

谈及民间娱乐的皮影戏变成官方活动上的表演时,杨福成也大感无奈。

杨福成还保留其家院子的皮影戏剧院,偶尔有开放表演皮影戏。
杨福成拥有一间皮影道具储藏室。

走过黑暗时代

杨福成从小就与巫裔同胞相处和交流,自然就对马来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观赏完村里的皮影戏表演后,他都会在白纸上绘下当晚登场的角色。

当时,他家附近有一个马来皮影大师,该名大师不但收他为徒,还挖掘出其艺术天分,让他展开了40余年的皮影戏生涯。 

他提到,曾经经历过回教党杯葛皮影戏演出的黑暗时代,但自己依然不舍不弃。也在1978年,杨福成成立了一支名为“Tok Dalang Sri Campuran”的马来皮影戏班,而在2012年,吉兰丹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福成则荣获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人奖。 

宝物博物馆

杨福成的居家,还有两处戏棚,一处是作为公开演出用途,另外一处则是作为教导徒弟使用的戏棚。

另外,他也开辟一间储藏室,作为存放皮偶、乐器等等物品,视如宝物,一样样摆设起来,犹如皮影戏小小博物馆。 

从他的居家装潢和摆设的重视程度,可获知皮影戏是他生命中不能分割的艺术,“坚持追求理想,不舍不弃。”是他的信念。 

*小资讯:

逢星期三晚上8时,在吉兰丹文化艺术中心上映吉兰丹皮影戏。

星期一预告:

宋吉锦(Songket),或称为宋吉锦是马来人最名贵的布匹,犹如中国的丝绸,金光烁烁的耀眼的布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