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50岁那天

那天早上吃着妻子煮熟的红鸡蛋,读了电话里孩子寄来的生日贺语,然后打了通电话向妈妈道谢。突然有个醒觉,我们能够注视死亡而不看到诞生?我们能否谈到老年而不记挂着年轻人?

年纪至半百,觉得世界的运行开始放慢,好像存放了几十年光阴的时间银行开始归还那一点利息,于是每日好像多出那几十秒钟还是分钟,把日升与日落之间的距离都延伸些, 事物比从前更详细的呈现在眼前,连那些身边的絮絮叨叨也特别清脆好听。



可是这种老了方来的感受,我总觉得是心灵应对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死亡——的小把戏。

涌现个人末世感

是的,这就是“个人末世感”,一种对周遭现有,现时的增幅体验却未必是真实的反映,说起来可能是对死亡的潜意识反应。

死亡一直以来都相随,只是到了此刻,它的面貌更加的清晰,它的身型就像在斜阳照射下被拉长,比真实的个人更巨大撼心的影子。

北美洲印第安纳瓦霍(Navajo) 的创世神话中有这么说道“如果年老的人不死去,疲惫的人不躺下休息,我们哪里还有土地留给后来的人,他们要到哪里种植玉?建造他们自己的荷根屋?”。



50岁的身子启动衰退的过程,开始游移生死之间,然而这即将筋疲力倦的躯体,还会不会孕育出一片清新明亮的空间,让小小的灵魂可以温裕其中?

50岁的精神将会昏愦委靡,思维更可能走上自负顽腐的歧路,对曾经创建的人生成就执而不化,可是今天的世界不再是靠着厚厚发亮的生命经验就能搞懂的年代了,这个急速世界的运转需要的是年轻冲飙的动力,老年或许孵化了些“智慧”, 可是酝酿这些生命结晶的环境还在吗?更可能的是我们这些早生的长者,为了丰裕自身的生活,早已消耗下一代的希望。

我想把这则神话深深印刻于心,因为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生命的真相确是如此,物种的延续无需老年这个阶段,多一分钟的存在即是减少年轻人的一分幸福,原谅我这个残酷荒谬的结论。

所以年老时迁移到离坟场不远的地方,给年轻的多些奔腾的空间,这是曾经自私的长者可以做到的救赎,也好让死亡无需长途跋涉上门拜访。希望那时我能正面对视死亡尽量不退却,然后,以最温柔的语气欢迎它。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