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父母若对孩子管太多
孩子易焦虑有自杀倾向

父母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和管得太多,容易造成孩子陷入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网络图)

(新加坡22日讯)新加坡国大研究显示,父母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和管得太多,容易造成孩子陷入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对新加坡10所小学的263名7岁学童,进行了5年的追踪研究后,得出这个结论。



负责这项研究的方煜顺助理教授说:“被父母要求过高的孩子会变得害怕犯错,并自责自己不够‘完美’。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将增加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的风险,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自杀倾向。”

这项研究希望找出“不良完美主义”(maladaptive perfectionsim)对新加坡小学生的影响,263名学童的父母也一起参与,这些学童中男生占六成。

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儿童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一些谜题,父母可以随意从旁协助。

家长替孩子解决难题

结果发现,一个过度介入孩子生活的家长会索性替孩子解决难题,没让孩子参与,或者是从头到尾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尝试克服难题的机会。



接下来,同一批学童会在成长过程中,在8岁、9岁和11岁继续参与研究。

持续5年的研究结束后,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完美主义的倾向,风险比一般孩子高出两倍。

新加坡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方煜顺助理教授。(图:新加坡海峡时报)

避免拿孩子比较

方煜顺助理教授劝请家长,不要因孩子无法达到要求就责怪孩子,反而应先赞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才指正孩子的错误,也要避免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

“我们应该为孩童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家长要认清学习过程就包括犯错,并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强调学业成绩的新加坡社会尤其重要,他们给予家长的教育孩子贴士包括:

●要清楚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度强逼孩子。

●给予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探索的空间。

●提供能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环境。

●要称赞和鼓励孩子,别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

反应

 

要闻

加强对付网络霸凌 阿莎丽娜:非限制言论自由

(吉隆坡11日讯)国会下议院今日通过2024年刑事法典修正案和刑事程序法典修正案,旨在加强对霸凌行为,特别是网络霸凌的法律应对。

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昨日指出,这一修正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有效机制以防止骚扰、保护社会,尤其是儿童,而非限制言论自由。

新增“依莎条款”

在为该修正案进行二读和三读总结时,阿莎丽娜说,修正条文旨在提供全面保护,以应对数字时代日益复杂的霸凌问题。 

阿莎丽娜特别提到新增的第507D(2)条文,并将其命名为“依莎条款”(Esha clause)。

该条文的设立旨在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她指出,29岁印裔女网红依莎(原名拉结丝瓦莉)在遭遇网络纠纷和大批假账号辱骂后,曾向警方报案并表示会抗争到底,但不堪心理压力,最终在7月5日轻生。

阿莎丽娜表示,依莎在去世前一天曾向警方报案,认为警方会提供保护,但最终发生悲剧。她提到,许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法律来应对霸凌及网络霸凌问题。

应对数字时代挑战

她进一步指出,刑事法典中的多个条文,如第503、504、505、506、507、508及509条文,未能充分考虑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以依莎的案件为例,网络霸凌中的侮辱和威胁言论常常是关键证据,但却难以被执法单位有效收集。

根据新增的第507D(2)条文,任何人若意图激怒他人,导致他人自伤或伤害他人,或明知言辞或行为可能引发愤怒并造成伤害,均构成犯罪,定罪后可被判处最高1年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如果受害者因此企图轻生,罪犯可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

网络霸凌文化蔓延

阿莎丽娜还指出,年轻一代已出现网络霸凌文化,部分人通过数字平台隐藏身分,使用假账号或化名进行霸凌行为。

她解释,匿名使得这些人无需承担现实的责任,因此敢于霸凌。

她说,在现实生活中,诽谤和侮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但在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数字系统中,隐匿身分的霸凌者却难以追责。

“伤害”定义更明确

修正案还对“伤害”一词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异。

阿莎丽娜指出,有些人能够承受强烈的言语攻击,而有些人可能因一次攻击而无法恢复。法律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确保每个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对待。

她希望在新法令生效之前,相关部门和父母能够共同努力,让社会各界意识到霸凌、骚扰和网络霸凌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