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我学格律诗词的粗糙经验

有些学历不错、或自学有成的人,偶尔喜欢掉书袋,其流露方法是出口成章、语言古雅,或吟出一、两句古人的诗句,或干脆写一首外表整齐的旧体诗,也就是格律诗词。 

但如果没认真学习过格律诗词的写作方法而即兴下笔,很容易出错,这如乱下棋子,很难像武侠小说中的误打误撞都撞对,可能是满盘皆输。 



近日某地有一外交高官,因其首长到访而想吟一首七绝以记其事,可惜的是平仄错,押韵错,有二句句尾用同一字为韵,全诗只对在一句7字、4句28字的数字。这难免引起不喜欢他的人、或高明之士的冷嘲热讽。 

我曾读过不少类似新闻,不解的是这些热爱古典诗词的人怎不花一点时间、心思去学习? 

我相信好些人误以为格律诗词很难学得会,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写出合格的格律诗词是一回事,写出能传诵千古的佳作是另一回事,后者须有才华,我们没有才华而写些合格的诗词来抒胸臆总可以吧? 

我因喜爱诗词,青年时期曾涂鸦投稿,投篮机率很大,偶尔也有一、两首被采用,便自我膨胀,“阿固劳娃”(Aku Lawa)起来,以为那是绝世佳作,后来想起总是脸红,直到退休后我才认真的买参考书研读,我选的多半是民国初期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词的讲义印成的书,一次又一次的翻阅,每次都有收获,渐渐学了些皮毛,就大着胆去参加诗社。 

快捷的方法



我学格律诗词的粗糙经验是:㈠认识平仄,㈡学会如何用韵书找韵字,认识诗、词用韵的小、大范围,㈢认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及分辨出它们和古诗的不同处。 

上述问题如一再参阅、揣摩参考书就可能弄清楚,最快捷的方法是请教诗坛前辈,一点便通。我读报上文章发觉很多文友文字功力深厚,他们若稍加研究必可写通诗词。 

以上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识,必有不妥,还请高明指正和包涵。

反应

 

商余

闲来回看古时事

文|蔡家茂

古往今来人世间发生的许多事,在当时判定的对或不对,是幸或是不幸,往往到了后世会有不同的效果和看法。

话说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土极小,诸侯们各自为政,自立为王,中原大地分裂成逾140个国家,各国经常互相征战,天下大乱,最后由秦国统一。我小时读的历史说秦皇焚书坑儒,是个暴君。

现在回看,这逾140个国家久了或会形成各自的语言文化,如果没有秦皇统一天下,统一文字,今日的中原大地存在的可能仍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不会是今天的一个泱泱大国。

孔子是那时的鲁国人,贤名远播,却发觉在鲁国难有作为,便和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有人能重用他。他们待过、经过的地方有卫、晋、曹、宋、陈等等地方,发觉多数主政者只好征战,陷人民于水火中而不顾,便悟出主政者须怀仁义之心,大公无私,推己及人才能使人类社会永享太平。

回鲁国开馆授徒

他折腾了14年就回鲁国开馆授徒,他周游列国期间所发生的事以及和主政者等人的问答,加上他和弟子们身体力行的修德行为,就是儒家学说理念的呈现,为世人所景仰,使他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我有时这么想,如果那时真的有君王重用他,他将该国治理得很好,他的成就不过只是一个贤相,那有万世师表那么伟大?

话题转到文人。汉时太史公只是为兵败的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就被愤怒的皇帝下狱受腐弄。他在狱中忍着耻辱发奋的修宪一部闪烁千古文坛的巨著《史记》。

李后主如果没有亡国之恨,他的作品大概多半是“一曲清歌,渐引樱桃破”之类的欢乐、美丽句子,那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人名句?其他仕途不顺、辗转流离的诗人、词人在失意中写下的名句更令人柔肠百转,无限低徊,今略举其中一些: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想法是:也许命运就是这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