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谁才是“难民”?/陈钊伦

我国接收68名叙利亚难民,副首相兼内政部长阿末扎希亲自接机,政府安排难民入住崭新、屋主刚拿到钥匙的三房式公寓,衣食住行、供书教学全包,丝毫不怠慢。

比我国更早,欧洲在一年前便开始收留难民,德国至今涌入110万难民,难民花费已超过上百亿欧元。



马来西亚也不是第一次收留难民,在我国落地生根的罗兴亚难民并不少,今次收留68名叙利亚难民,可说是小巫见大巫,却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众矢之的。

无独有偶,德国总理梅克尔的难民政策,也从最初的全民热情欢迎,至后期因衍生出的罪案与社会问题,德国人民张开的双手,转为愤怒呐喊取代。

自顾不暇还充胖子

相信,这是国人对接收难民的其中忧虑。

购买同区公寓的业主都一直追问难民入住哪栋楼,以及产业与居住环境会否受到影响,即可见一斑。



但,这绝不是民愤的全部。

在经济前景普遍不受看好、东海岸大水灾一年后,竟还有灾民还住在帐篷内,更显政府财政收入相形见绌,也难怪国人非议收留难民。

我们并不是见死不救,而是不满政府自顾不暇,还要充胖子,对外人还比对自己人还好。

本着人道精神,收留难民无可厚非,难民也确实不是洪水猛兽,但对国人而言,此时此刻,并不是以此展现国力、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或泱泱大国外交手腕的时候。

政府必须摆正收留难民的初衷。联合国《1951年难民公约》的难民定义是已离开本国的人,因种族、宗教、国籍、社会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因素,而遭受迫害或面临被迫害的恐惧,因此不能或不愿返回本国的人。

收留难民是要避免他们在本国受到迫害。

政府必须扪心自问是否有能力应付未来3年涌入的3000名或更多的叙利亚难民,更要以欧洲难民潮为鉴,正视难民进入我国可能会衍生的社会与罪案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为数不小的财政支出。

须以欧洲经验为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人对政府高调收留难民感到反感,也许是认为现在过的生活,连难民都不如。

当大家都勒紧裤带过日子,还有水灾灾民住了一年帐篷,仍无瓦遮头,生活捉襟见肘时,到底,谁才是“难民”?也许,政府也分不清楚。

反应

 

国际

叙利亚难民返乡 加剧德国劳动力短缺

(柏林14日讯)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倒台后,许多流亡海外的难民纷纷选择返乡。

外媒报道,这让德国医疗、护理、餐饮等行业的雇主深感忧虑,难民返乡将进一步加剧国内老龄化社会下,本已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德国就业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约28.7万名叙利亚公民在德国就业,其中许多人仍在参与语言学习和融合课程。当中男性主要从事运输物流、制造业、餐饮、医疗和建筑等行业,而女性则在社会和文化服务领域占据较大比重。

《明镜周刊》引述德国医学协会的数据称,国内现有5758名叙利亚籍医生在执业,他们在医疗资源紧张的小城镇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医院协会主席加斯表示:“我们理解许多叙利亚医生希望返乡,但若他们大规模离开,德国不可避免将面对医疗系统人手短缺的问题。”

护理雇主协会负责人哈莱茨亦称,叙利亚人在护理行业的广泛参不可或缺,“他们的离开将对老年护理带来沉重打击”。

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难民潮高峰期接纳了约100万叙利亚难民。这些难民最初受到热情欢迎,但其后引发的社会压力和争议为另类选择党等极右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随着阿萨德政权倒台,德国一些右翼政客开始呼吁叙利亚公民返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