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现代人,你真自恋

《自恋时代》 作者:珍图温吉(Jean M.Twenge)

基斯坎贝尔(W.Keith Campbell)

译者:吴玮疆



出版:八旗文化 / 远足文化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自恋时代,一切——唯我独尊。媒体报道时不时冒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的提醒,自恋是一种病。然而,这样的“警讯”对于自恋群众而言,完全不以为然,不过是嗤之以鼻的小题大做。

“爱自己”和“自恋”,是否有差别?自恋和自信,有什么关系?让人瞠目结舌的自恋花招,对自己、亲人、朋友甚至整个社交群体,有何影响?自我感觉良好,究竟是好还是坏?

《自恋时代》英文版本。

自恋,无所不在。自拍(selfie)是众多自恋行为当中,最普遍的“流行病”,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论生活、工作、家庭、个人隐私,借着网络科技之便,无一不能秀,什么都要晒。

在这个自恋时代里,年轻人随时自拍上传网络,父母称自己的孩子是“小王子、小公主”,名流艺人炫富、裸露、搏版面抢曝光,广告催眠你购物,“因为你值得!”;职场同事无视团队合作,政客自我感觉良好,厚颜不顾民意,甚至罪犯为引人注目而公然行凶……这些“乱象”,人们或许习以为常,或许瞠目结舌,甚至可能深受其害。探究这些现象的背后,几乎都暗藏了“自恋”的阴影。



因自卑而自恋自大

自恋,是另一种失控的正向思考。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爱自己、做自己”能带来自信和力量,难道不好吗?很好,但自恋者不是充满自信,而是过度自信,无视现实,不顾人际关系,一切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甚至恰恰相反,因自卑而自恋自大。

膨胀的“正向”思考态度强调自我欣赏,追求物质财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声,极可能会对小至家庭教育、大至社会经济造成危害。自恋就像是一种疾病,由某些因素引发,并透过特定管道感染。

不禁要问,也必须认真思考,慎重关注,全球文化为何近年来会出现如此的演变?是什么原因催化了这种现象?

自恋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影响广泛的问题,唯有戳破自恋假面,翻出背后的真实景象,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寻找对策。

自拍是最普遍自恋行为

“自恋人格”不止成为全球城市生活的普遍现象和“流行病”,而且有不断加深恶化的情况,因此成为当今热门话题之一。美国在1968年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疾病,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2013年,自恋想象的典型行为——自拍(selfie)更入选为《牛津字典》年度词汇。

从心理学上分析,自恋者有些共同特征,比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不停地谈论“自我”,而无处不在的“自拍”则是最普遍的自恋行为。

资讯及网络科技的大跃进,进一步将“自恋”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迅速与强大的感染力,无与伦比得让人触目惊心,除了“全民自拍”的“集体自恋行为”,就连犯罪也成为引人注意的恐怖自恋行为。至此阶段,已是最严重的自恋——高度自尊到了一个地步,出现极强反社会人格的暴力倾向,祸害不浅,尤其是在“少子化社会”的年轻世代群。

犯罪离不开自恋倾向

《自恋时代》举引了不少轰动社会的枪杀案例子,比如2007年韩裔学生赵承熙枪杀32名师生后吞枪身亡,犯案前曾宣称“拜你们所赐,我像耶稣基督一样死去,以启迪世世代代软弱与毫无防御能力的人。”

同年12月,罗拔霍金斯(Robert Hawkins)在购物中心开枪射杀9人后自杀,留下遗书“可是想一想,我他妈的就要出名了!”

再有——2014年台湾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21岁罪犯郑捷事后被鉴定有“反社会与自恋人格”。

虽然构成这类惨案的背后有不同的导因,但归纳犯案者的人格特质后,大多离不开“自恋”倾向。

无视民意的总统;自以为是的教徒;无差别杀人的凶手;着迷整形的明星;傲娇无理的情人;自拍成瘾的少年……这些人为何如此?——《自恋时代》

强调人与人的平等观念

《自恋时代》不是一本充满学说和理论的学术研究书,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心理学。作者以轻松而详实的笔调,佐以媒体报道和趣闻逸事,观察自恋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中,扩散趋势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各领域造成的问题和影响。

作者珍温图吉是美国圣地亚哥心理学教授,著有另一类似作品《唯我世代》;基斯坎贝尔则因自恋现象的多项研究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福斯新闻网”等媒体的注意。

《自恋时代》从美式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的实例,切入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媒体网络、物质消费、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层面,列举各种例证及数据,幽默地就自恋现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对“表现自己,唯我独尊”这种目前蔚为风潮的成功必备概念,开启引人深思的敏锐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对治之道,是一部让人重新思考主流价值观的著作。

反观和反思自己生活里的行为,并好好地看看周遭人和事,是否不知不觉中也陷入自恋之中,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甚至引起一些不愉快和排斥?

正视日趋严重自恋问题

两人并非只是反映“自恋现象”,在最后也提出建议,让人们正视及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自恋问题,一方面尽可能“回避”与自恋者接触,另一方面从根本着手,父母可减少对孩子过分的赞赏,应将重点放在孩子完成事情的意义上,而不是迷恋个人先天的独特性,同时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除了培养个人内省和谦虚的特质外,也应尽量建构新的社会风气,将荣誉感投向慈善和环保等社会层面,造就对整体社会得益以换取自豪感,不是完全宣示个人能力和炫富的生活观,一味地为个人包装。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