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游走于两幢大厦

《大厦》与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英文原著封面。

读卫斯理系列小说是真正的娱乐。没有压力,也不会太伤感——卫斯理是系列冒险故事的主角,永不会死。

《大厦》是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的其中一个故事,该文类在华文写作世界并不普及,但在卫斯理系列相对流传广,一直被读者所怀念。



如果有间隔五六年的时间就会拿起倪匡的《大厦》来读读,重读通俗小说需要时间来忘掉一些情节才会有乐趣。这书重读也有四五次了。后来看由奈沙马兰(M.Night Shyamalan)提供故事并担任监制的电影《升降凶间·Devil》——关于5个各怀鬼胎的家伙被困在一座电梯里遭现眼报的故事,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大厦》。

《大厦》是著名的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的其中一个故事,该文类在华文写作世界并不普及,但卫斯理系列相对流传广,曾经在报摊小书店都有卖所谓的“复制”版,在阅读选择少的年代,一直都是许多人的“掌中书”(指的当然是市面上流传最广的香港明窗出版社的版本)。

电梯不断往天上上升

在众多的卫斯理故事里,读者对《大厦》的印象应该特别深刻。它有个著名情节,也就是开场时,书中人物进入了电梯要到22楼看屋子,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电梯还在不断上升,困在电梯里的人惊慌失措,电梯究竟要上升至那里呢?按照正常的升法,电梯早已到达22层,而这幢大厦最多也不过27层,电梯里的人确实感觉到电梯还在上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难道它冲出大厦的顶端,悬空在天上往上升?究竟这个电梯有什么问题呢?

书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抬头,看那幢大厦。整幢大厦,一点灯光也没有,在黑暗中看来,实在是一个怪物,给人以很可怕的感觉。” 卫斯理系列其实又有一本叫《怪物》的,讲的是电脑“作怪”的故事,内容也有涉及电梯的恐怖情节。至于《大厦》接下来情节会怎样发展,毋庸置疑读者都会很好奇的继续阅读下去。



读卫斯理感觉具娱乐性

读卫斯理系列小说是真正的娱乐。没有压力,也不会太伤感——卫斯理是系列冒险故事的主角,不会死的,当他遭遇前后夹攻,被对手袭击昏了时,也别为他操心,就当他是007好了,观众看电影时想必也不曾为占士邦操过什么心,只需由作者带领读者一步步去解开故事中的谜团就够了。

《大厦》大约成书于60年代香港,内容也是以那个时空背景为基础,读者不难感受到来自字里行间那个旧香港的时代气氛,卫斯理和私家侦探小郭驾着款式老旧的汽车在挂满商店招牌的大街上奔驰,书中的卫斯理有急事,必须狂奔到街边打公共电话,和英国殖民政府警署里特别事务官杰克上校一见面就互相抬杠但必要时不得不合作,对手花高价想买回遗失的微型电脑摄影机,那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先进发明,年轻的读者一定会惊讶的说干嘛那么小题大做,如今廉价的智能手机都有着不错的录影功能呀!就像我们读着划时代的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每当遇到紧张的情节时,心中想“还不快点,紧张死了”,根本就忘了他们乘的是马车!

话说回来,《大厦》比起卫斯理的其他故事如《木炭》,《天书》,《报应》这些一气呵成的故事在情节铺陈上确有差距,但仍有值得发掘的细节和趣味所在。

倪匡成功塑造卫斯理,吸引了无数读者。

书写城市异化

在读了情节丰富但文字浅白的书后,想调剂一下,不如读读西西的《美丽大厦》。《美丽大厦》也许是西西所有著作里文字密度最高的一本,必须付出相当的耐性,缓慢的逐句逐字的读,在没有起伏的情节下,文字就是一切了。《美丽大厦》开场就有大量的关于钢骨水泥大厦的描写,“对于我,这楼梯是远空中的海市蜃楼,我所知道的大厦是一座没有骨骼的大厦……”“生存在大厦内的楼梯像一条沉睡的龙,隆起缄默的脊椎骨,因为经过了那么久,竟成了一条龙的化石了。(龙的意象的使用怎么让人不小心想起了卫斯理的《追龙》了)”“电梯的按钮是黑夜中的豹子眼,在早晨这饥饿的时刻……”“茶楼挤,大概挤不过我们这部电梯吧,一定是人太多了,如何这么多的人电铃也不响?不要是电铃也坏了吧,你们有没有听说载得太多的电梯会拉断吊缆?电梯其实是顶可怕的,报纸上常常有因为电梯而弄出意外的新闻,坐在电梯里,我一直是心惊肉跳……”对大城市的观察和卫斯理的视角相当接近,感受亦同,或许应该说在现代化的过渡阶段,作者们写下了他们对城市异化生活的真实感受。

书中“后记”提及该小说写于1977年,是作者自己也觉得蛮满意的作品。题材取材自生活,作者居住的梅丽大厦,作者的台湾朋友写信给她时常把地址写错,写成“美丽大厦”,但尽责的邮差却每次都能将信送抵,这就是书名的由来吧。作者也说到,如果她的另一本小说《我城》是开放式的,《美丽大厦》就是封闭式,但都是在写逝去的年代的香港,“时间也不同了,时间之所以不同,其实是因为空间的变化。我目睹这种种变化,并尝试把它存记下来。”真巧,这样的时空关照也出现在卫斯理的《大厦》里——变慢的时间,另一个空间,读者一不小心真的会“错置”阅读了。

书架上好像也没有第二本小说是用这般工笔笔法仔细描绘着大城市一隅的民生风情画,简单的生活最美,这是《美丽大厦》给读者最深的感受了。但几乎是一段段、一页页地读,想读的时候就读几页,《美丽大厦》可能是一年才读完的一本书,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情节让读者去追,但是只要读者觉得暂时有需要让文字来安慰自己时,又会重头开始读起,几乎永不搁置此书。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有神采的细腻的文字描绘着的生活的美会让读的人有幸福的感受吧!

封面设计简单却充满悬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明窗版的卫斯理系列的摄影封面设计简单却充满悬念,教人过目不忘,《木炭》是一块木炭和投影里仿佛受困的人形,《贝壳》是苍茫的青色海水中一个孤独贝壳,《尸变》全白底只得一支怪手,《新年》则是一个八卦型的黑盒(还真让人联想到过年招待客人的八宝盒?),《大厦》当然是一幢大厦,令人猜不透这些故事究竟在卖什么关子。十多年前在书店看到另一本书的封面和《大厦》很像,当时连作者的名字都没听过,书名也是第一次看到,但就为了封面毫不犹豫买下了。那书是Faber and Faber 出版的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的《纽约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后来才知此人此书名声可响……因为卫斯理的关系,笔者得以展开了新一轮的阅读冒险。

《美丽大厦》是西西所有著作里文字密度最高的一本。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