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侨机工
——从舞台剧《赤子丰碑》说起

《赤子丰碑》舞台剧是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会长吴多杰所创作,去年8月配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暨南大学成功首演。今年8月在马来西亚登场,分别在吉隆坡、巴生、新山等地演出。

因缘际会之下,我出席滨华巴生独中的场次。这一场是由巴生滨海凤凰友好联委会和滨海老友联谊会所赞助,吸引了1500名嘉宾和学生到场观赏。老中轻济济一堂,席间有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有对这段过程完全陌生的莘莘学子。这一场次,一位年届90岁的南侨机工也与大家一起看戏,印证了历史的真实性。



后方支援抗日行动

那年那月,当日军入侵时,陈嘉庚号召南洋华人积极参加中国的抗战和建设。1939年到1942年期间约有3200多名华侨的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参加“南侨总会”所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的物资前往中国,在后方支援抗日行动。许多人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为的是保证这条抗日大动脉畅通无阻。期间共有1028名技工在公路上因疟疾、轰炸以及山路险峻而殉职。存活下来的人当中,有千余人则选择留在云南,另外约有千余人则决定默默无名的返回原居地。

正如梁启超所说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伟大活动可以使历史起很大的变化。”要留名青史,必需要有广大民众有深刻的接触。“南侨机工”当时在大家的记忆中有着鲜明的地位,展现少壮青年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慨。

建设“赤子功勋”纪念碑

然而,战乱期间,南侨机工的档案丢失,随后滞留中国的机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理由是他们有资本主义背景,同时在抗战时资助的是国民党军队。无论是在马来西亚、中国或台湾的历史,都找不到他们的位子。总总历史的错置,让这段历史拼凑得不完整。直到1985年,在陈嘉庚的侄儿陈供存先生率先组团访问云南,寻访南侨机工幸存者,让这段史事得以拨云见日,并促成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建设了“赤子功勋”纪念碑。



舞台剧是以演员们齐声演唱抗战歌曲掀起序幕。老爷爷带着女儿和孙女进场,说着二代人都陌生的历史事迹。舞台剧以5个篇章:《告别南洋》、《征战滇缅路》、《桥之魂——功果桥》、《归途》、《不朽的英魂祖国不会忘记》呈献几位南侨机工的真实事迹。

失落的记忆,近几年在民间各方的努力下,开始唤醒人们正视“南侨机工”的史实记录。至今为止,有关“南侨机工”所知的纪念碑有5座,除了云南省政府在昆明的建设,其他都由民间发起,计有: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亭“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1947年)、马来西亚槟城亚依淡“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 (1951年)、中国昆明市西山公园“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985年)、新加坡“南侨机工纪念雕塑”(2013年)和马来西亚柔佛古来“南侨二战 抗日机工 罹难同胞 纪念碑”(2013年)。

摄制抗战历史电视剧

学术界在1983年之后开启相关的研究。随后,相关的题材摄制成抗战历史电视剧“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

2011年马新两地的华团联手,在陈凯希先生的赞助下举办四轮驱动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公路计划,从新加坡怡和轩发车,将整个过程记录,编写成《感动的旅程——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路》(2013年)写下80多位参与者重走南侨机工滇缅公路的历程。

出版《南侨机工英名录》

2015年21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南侨机工英名录》,是许多人物简介所拼凑起来的历史故事。由杨国贤、姚盈丽夫妇用了8年的时间合编。这对夫妇都年过80,在不熟悉电脑操作的情况下,完成这名册。这些人的故事各异,最简单的资料,如:XXX,祖籍不明,侨居马来亚,第3批回国机工,西南司机。光复后未见参加复员和领奖金登记。有人在战后,留在云南与当地人结婚,没有回到侨居地。有人经历了文革后得以平反。透过个人的小故事,一窥时代的原貌。

附带一提的是这场在滨华中学的场次,参与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角色的竟然是海鸥企业的康乐组织“海鸥亲善会”的成员。细问之下,亲善会是在海鸥集团老板娘陈秀英的推动下而为员工所组织的消闲团体,活跃于巴生,带领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在商业化的企业界应该算是一个难得的楷模!

因为中华情结,参与南侨机工的热血青年,并不是从中国出生而迁居的第一代华侨,而是他们的后代。至今,每年吉隆坡广东义山都举办“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公祭典礼,表达对他们的恭敬之意。除了是对这段历史的认同,华社前辈们用心经营,才能让这些深植于血缘命脉的使命感能跨越国界,数十年之后再将这段历史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献,不断的传唱。

反应

 

灼见

【灼见】铁肩担大义,千秋尚凛然/锺启章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南侨机工”公祭工委会于周日早上8时至9时,在吉隆坡广东义山《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前举行纪念“南侨机工”公祭典礼。公祭活动获得15个华团联办,59个华团协办,可说是南侨机工公祭礼举办以来最多团体参与的一次,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也受邀出席公祭典礼。

今年适逢南侨机工赴华抗战85周年纪念,一项义举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后依然受到后人所缅怀和追念,自有它的特殊意义和历史意义,主要是因它能让我们的后代以史为鉴,懂得居安思危。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5000年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明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卢沟桥是抗战起点

一切要从1937年7月7日爆发的的卢沟桥事件说起,当天日本军与中国军在河北省卢沟桥发生冲突,这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日军势如破竹由北而南,国军则节节退守至内陆大后方,负隅顽抗。1938年秋,抗战进入至暗时刻,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几乎所有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只剩偏居西南的一条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抗战生命线”,也是扭转亚洲大战区形势的寄望所在,更是保住中国千年命脉的最后生路。 

要在这条天险上运输辎重货物,亟需大量的运输司机与机械技工,然而大陆人力短缺,唯有托命于南洋华人。南洋侨领陈嘉庚迅速组织动员,于1939年2月7日首发《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并于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迎来了首批志工共80人,其中新加坡32名,柔佛峇株巴辖48名。他们在新加坡聚合誓师后,浩浩荡荡出发,直奔抗战前线,铁肩担大义,直往无悔,视死如归,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在1939至1942年间,3200名华侨青年放弃了优越平静的生活,在被称作“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战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日做出贡献。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殉难的有1000多人,约占总数三分之一;战后复员南返的有1000多人,也占总数三分之一;其余的有近千人留居大陆,约占总数三分之一。 

延续南洋勇士故事

最后一名南侨机工罗开瑚,于2020年11月12日凌晨在昆明市离世,享年102,至此南侨机工终于全数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南洋勇士的故事并不因此就宣告结束,他们以大勇不惧和舍身取义之姿,树立起一个高贵生命的榜样,将会永远启示和教育着这个民族的子子孙孙。从历史深度来衡量,他们的伟大奉献亦足以媲美孙中山所赞誉的“华侨为革命之母”,也可作为马、中两国最为珍贵的共同历史遗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3200名勇士中不完全是华胄子民,尚包括了18名马来裔,以及54名印裔(其中30名为锡克族)的大勇者。他们之为中国牺牲,实是为人间正义与和平而牺牲。南侨机工史迹早已超越民族与国界,化为人类追求永恒价值之典范,是一座大时代的丰碑,铸刻着人类最崇高而伟大的灵魂。 

激励社会精神财富

今天重温南侨机工赴华抗战的故事,它不仅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激励现代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勇敢毅力和无私奉献,现代社会可以在各个方面汲取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弘扬。 

二战随着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而宣告结束,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信届时南侨机工公祭典礼一定会更加隆重。希望公祭仪式可以看到更多南侨机工后人的参与,如果属于南侨机工后裔的二位马来西亚内阁部长倪可敏与杨巧双都出席公祭典礼,必定会给这项年度盛会增添无限光彩和留下珍贵的一页!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