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VS棕仁榨油率/朱乾海
无可否认,油棕的园艺技术比其他作物复杂,部分的园艺油棕经过多年的研究,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相当全面。
例如油棕产量,指的可能是鲜果串、棕油或棕仁油产量,与外行人谈论时,最好事先声明。
在植物油的市场上,我们说油棕的油产量比大豆、油菜籽或向日葵高好多倍;有趣的是,有人问是不是因为油棕的果粒来自果串,果串果粒多,油棕产量自然高。
棕油来自鲜果串的果粒,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榨油率(OER)和油与果串的比例(O/B),三者都是指果串的含油量。
果串果粒影响
OER用在油厂商业榨油率,O/B则用在实验室的油与果串的比例,同样的果串材料(样本),O/B比例一定比OER高。
榨油率除了和油棕的种植材料有关,老一辈的种植人说牙直利的材料早产多果但榨油率较低,金希望材料才有较高的榨油率;小园主将果串交给榨油厂,榨油率事不关己;拥有榨油厂的园主则重视榨油率,其他影响榨油率的因素包括果串形成时的环境因素及果粒的成熟度。
果串形成因素和果粒不成熟因素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影响棕仁的榨油率(KER),后者影响OER,油棕种植业关注的是OER。
有关气候因素的讨论不多,但我们都知道气候影响果串的形成,如雨量少果串难形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果串形成前几星期,如果光照不足将影响OER,在大马雨天多也影响OER,这是因为雨天没有阳光,证实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观察是对的。
然而,苏门答腊的情况正好相反,雨水多,阳光少,OER却高,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惟有多做研究才有答案。
棕仁油更“珍贵”
大马90年代经历很严重的低OER问题,平均不到19%,我在本栏目写过猜测的原因,包括采割不全熟的鲜果串、授粉不足、油厂效率尚待改善、种植材料不纯正及翻种正值气候变化等。
2000年以来,OER得到改善,平均已达20.5%,因此,低OER的问题很少被提起。
最后才处理种籽
油厂最后才会处理榨油过程产生的种籽,种籽取出棕仁再榨取棕仁油(约4.5%),一般集中在别处进行;棕仁榨油厂厂房大,设在码头附近,因为棕仁油和棕仁的市场多在海外。
棕仁油和椰油的脂肪酸化学性质相同,两者都被称为月桂油,棕仁油的月桂酸高达50%,可想而知,棕仁油比棕油“珍贵”。
不久前,纽西兰宣布停止进口大马的棕仁渣做牛羊饲料,千万别怀疑棕仁渣(Palm Kernel Cake)的品质,尽管棕仁渣被看做是“能量饲料”,而不是“蛋白饲料”,但棕仁渣的蛋白及合成蛋白的胺基酸,是足够供养动物的。
油棕树应种多密?/朱乾海博士

油棕种植密度介于每公顷118至158株,但新种时的密度,普遍是每公顷136至143株。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如果种植环境没有足够的光照,密度较低比较适宜。
若有资金问题,有经验的种植人在开始种植时会选择较高密度种植。
树龄尚小,树叶还在伸张中,树冠其实已被此接触。种植密度如果每公顷是136至143株,有按时施肥,气候正常,5年树龄左右的树已有完整的树冠,叶片30至40张(即4至5螺旋圈的叶)。
叶子太多影响产量
叶子太少,浪费光源,产量不高;叶子太多,树与树争夺光照,光合作用弱,叶子和树身增长,影响有性繁殖的果串成形。
既然叶子太多影响产量,多余的叶子必需修割掉。修割叶子还有其他原因:
*采割鲜果串时有空间使力
*割除不撑托果串用途的老叶
*减少散果跌下藏在叶腋里
*减少附生在叶腋的附生植
*除去枯叶和病叶,促进新的健康叶子快速成长
密度太高争阳光
太过密集的树冠,诚如上文所述,不利生产果串。种植密度太高,同样也因争夺阳光,不利产量。
植株愈长愈高,树叶愈长愈长。明显的,采割果串愈来愈困难。
园地阴暗,树行间草木不生导致土蚀。
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实验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凭经验,一旦产量下跌而怀疑可能是密度问题所致,将密度稀释,产量很快就提升。
2方法稀释密度
有两个方法稀释密度,一是有规则的稀释,每数株树除去一株,这株树在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除去后,不会影响整体树的平衡分布。这个方法的弱点是除去的树可能是高产树。
第二个方法是除去“价值低”的树,如染病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打果的、打果特别少的、后来补种而一直长不好的树。
产量特别少的树最好先做记号,然后视察它的产量一年半载,证实后才将它砍除。
经过这一轮稀释,园丘的产量会提升,同时省了一些肥料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