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油棕从英国到沙巴140年/朱乾海

从英国的真菌研究所的后门出去,就是举世闻名的Kew植物园。

在研究所工作那几星期,有二个地方最令人响往,一是要求研究所开后门让我去植物园,二是搭靠近研究所的轻快铁去伦敦Soho唐人区的“利口福”饭店吃义烧烧肉饭。



Kew Bulletin(Kew公报)在1877年的其中一项,报道油棕种在沙巴纳闽岸外的一个岛屿上,种植材料来自加纳,报道相当详尽,描述果串及棕油。

到1888年,岛上已有700株籽生树,并且开花结果,榨油则没有提到,可惜到1889年,椰树取代了油棕。

在1880年代,另一个油棕树实验也在沙巴,种植材料不详。这个实验生产的种籽在1957年种在沙巴的Mostyn园坵,这些早年栽种的树可能还在园坵里。

亚洲第一个大油棕园于1911年在苏门答腊成立,种植材料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Deli(Deli是棉兰外围的一个地名)。

1917年,大马在瓜拉雪兰莪地区发展第一个大油棕园。此时印尼的油棕业蓬勃发展,到1925年油棕面积已达3万1600公顷,大马则只有3350公顷。



到1938年,印尼的油棕面积是9万2000公顷,大马2万公顷。远东的油棕业已成气候,棕油产量和非洲的棕油产量齐观。大油厂的榨油问题也已解决。

二战后重振旗鼓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刚站稳脚的油棕业备受打击,从新出发需要时间及金钱,快不来。

1950年以后,油棕业迅速发展,世界棕油产量从1972年的220万吨棕油及120万吨棕仁油,跃升到2012年的5360万吨棕油及590万吨棕仁油。

二战以后,亚洲的油棕业重振旗鼓,印尼挣扎前行,远远被抛在大马之后。

尽管从1948到1957年,大马经历和马共相关紧急状态的困扰,到1970年大马的油棕面积已比印尼的大。

油棕业的大跃进发生在1960年代,Deli dura种植材料改成tenera树,即果粒含油的中皮层薄,核大的D树种改成DxP种籽种出来的tenera, 果粒的中皮层厚,含油量高,核小,这是因为用来交配的雄株P(pisifera), 果粒无核,全是中皮层。Tenera的油产量比dura高30%。

大马的油棕种植业稳定发展,一直到20世纪末,印尼的油棕业发展缓慢,到80年代末才起飞。

大约在1981年,印尼油每公顷的产量已追上大马。我哪能忘记在2006年印尼的棕油产量已超越大马。

今天印尼和大马生产全球83%的棕油,出口90%。

这两个国家无论在油棕种植、管理、研发、生产、加工及市场各方面都已是领头大哥了,其他亚洲(热带地区)、美洲及非洲的油棕种植国家,可拜师大马或印尼,大马的种植顾问这么说。

反应

 

财经

油棕树应种多密?/朱乾海博士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油棕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

油棕种植密度介于每公顷118至158株,但新种时的密度,普遍是每公顷136至143株。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如果种植环境没有足够的光照,密度较低比较适宜。



若有资金问题,有经验的种植人在开始种植时会选择较高密度种植。

树龄尚小,树叶还在伸张中,树冠其实已被此接触。种植密度如果每公顷是136至143株,有按时施肥,气候正常,5年树龄左右的树已有完整的树冠,叶片30至40张(即4至5螺旋圈的叶)。

叶子太多影响产量

叶子太少,浪费光源,产量不高;叶子太多,树与树争夺光照,光合作用弱,叶子和树身增长,影响有性繁殖的果串成形。

既然叶子太多影响产量,多余的叶子必需修割掉。修割叶子还有其他原因:



*采割鲜果串时有空间使力

*割除不撑托果串用途的老叶

*减少散果跌下藏在叶腋里

*减少附生在叶腋的附生植

*除去枯叶和病叶,促进新的健康叶子快速成长

密度太高争阳光

太过密集的树冠,诚如上文所述,不利生产果串。种植密度太高,同样也因争夺阳光,不利产量。

植株愈长愈高,树叶愈长愈长。明显的,采割果串愈来愈困难。

园地阴暗,树行间草木不生导致土蚀。

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实验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凭经验,一旦产量下跌而怀疑可能是密度问题所致,将密度稀释,产量很快就提升。

2方法稀释密度

有两个方法稀释密度,一是有规则的稀释,每数株树除去一株,这株树在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除去后,不会影响整体树的平衡分布。这个方法的弱点是除去的树可能是高产树。

第二个方法是除去“价值低”的树,如染病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打果的、打果特别少的、后来补种而一直长不好的树。

产量特别少的树最好先做记号,然后视察它的产量一年半载,证实后才将它砍除。

经过这一轮稀释,园丘的产量会提升,同时省了一些肥料和人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