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30年捐血478次
丘鹤平热血救人

在古时或武侠世界里,堪称“英雄”者十之八九是那些用武术或刀枪救人或护国者,英雄这一词一般上与凡人扯不上关系。

可是,过程不同,目的一样,凡人捐血也是一种救人之举;捐血助各族人士也有助国民团结,这也可谓是护国之举。



此外,昔日的传统社会有一种古老的观念,即每一滴血都是精气,断不可任由流失

不过,丘鹤平没信这一套,他甚至于当年在与爱妻拍拖交往时,也不断地捐血,甚至连她也受到感召,一起捐血。

30 年前为一名陌生人捐出第一滴血后,丘鹤平(49岁)就和捐血这善举结下不解之缘,截至今年8月8日,他共捐了478次全血和成分血。

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从来不知道自己捐的血帮过哪一些人,但一想到可以不分种族、宗教地救人、帮人,他心里就觉得很安慰,也更乐此不疲继续捐血。 

第一次捐血救急



首次捐血,是在他19岁那年。

当时他在吉隆坡工艺大学求学,接获朋友发出的紧急捐血通报,以帮助一名在交通意外受伤,极需输血救命的男子;丘鹤平想也没想就马上去捐血相助,发挥了救人的崇高精神。

他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访问时说,伤者是朋友的朋友,他并不认识那位伤者,更没想到1986年10月8日生平第一次到吉隆坡中央医院捐了第一滴血后,就开启了漫长的“捐血旅程”。

30年前捐献第一滴血后,丘鹤平自此和捐血结下不解之缘。

改捐成分血

4个月后,1987年2月5日,他第二度捐血;之后5月2日、7月30日、10月30日也先后捐血。由于他身上流着注定要救人的O型血,也就是俗称的“大众血”,1998年开始,他接受医生的献意改捐成分血,每两周就捐一次。

他说,捐成分血的过程要比捐全血久,捐全血只需15分钟,而捐成分血则需要一小时至一小时半,因为长年捐血,他必须要忍受针管插入时的痛楚。

丘鹤平最怕遇到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尤其是血管幼细,粗大的针管插入时更感疼痛。

“捐成分血的话,捐出的是血小板和血清,其余的如红血球将回输捐赠者,成分血可协助骨髓病患或败血病,也是很重要的。”

他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被太太王美芬(41岁)看在眼里,适逢看到英雄奖比赛,她遂提名丈夫竞选。

丘鹤平的“捐血旅程”,一一记录在案。

常在清晨5点出门捐血若允许捐血到60岁

秉持捐血救人的善举,

丘鹤平不惜起个大早,清晨5时就从士毛月住家驾车到吉隆坡国家血库中心。

他说,国家血库中心是从上午7时30分开放至晚上8时,星期六、日则是上午8时至下午4时,为了避开交通堵塞,他多数于清晨5时就出门。

由于任职冷气厂品质管理高级经理,他的上班时间比较弹性,所以可以安心捐血。

注意饮食作息

丘鹤平说,若身体状况允许,他会持续捐血至60岁,因此格外注意本身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

“为保持身体健康,我们要吃造物主原创的食物,如五谷杂粮和根据食物金字塔进食,少吃加工食品。此外,必须提倡少量多餐及定时运动。”

丘鹤平受邀主讲捐血的重要性,通过捐血活动达到团结全民的目的。

购物广场设立中心鼓励更多民众捐血

丘鹤平认为,在购物广场开设国家血库中心捐血单位,可以方便及鼓励更多民众捐血。

他以国家血库中心于4月在吉隆坡谷中城开设捐血单位为例说,相关单位由谷中城老板报效,值得其他购物广场效仿。

由于已成为国家血库中心常客,配合世界捐血日,当局于6月14日邀请他在谷中城捐血单位讲解捐血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交流,让更多人加入捐血行列。

他强调,行善无种族和肤色之分,希望通过捐血能救人一命外,也能促进种族的团结,被官方委任为国民团结大使,他会继续身体力行配合官方开展活动,讲解和分享捐血的重要性,鼓励更多人加入捐血的行列。

英雄不一定要拿枪杆子上阵杀敌,英雄也不一定要挽救世界,英雄在民间,把爱散播出去,人人都可以是英雄。

丘鹤平不费一枪一弹,当个播爱人间的英雄。

受到丘鹤平(坐者中)影响,父母丘文茂、陈秀桃、妻子王美芬(后排右起)、儿子丘文茂及丘志杰,都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者。

爱的力量感染家人齐登记捐献器官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丘鹤平的太太王美芬也受他感染,在两人交往热恋期已开始一起去捐血。

当时是1997年,从第一次捐血至今,王美芬共捐了40次血,因为血管微细,每次针管插入时她都觉得疼痛,但坚持与爱夫同路。

儿子盼早日成年捐血

除了妻子,丘鹤平也鼓励孩子捐血,两名分别15岁和14岁的儿子丘志毅和丘志杰受访时均表示,很期待18岁快点到来,因为届满18岁后,他们就能像父母一样捐血助人了。

除了捐血,丘鹤平全家也登记成为器官捐献者。他坦言要人们捐献器官,比要他们捐血还难接受。

“早年资讯不发达,捐血对一些人而言是禁忌,但如今很多人观念已改变,这是让人欣慰的。”

古人常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今人们大力宣扬捐献器官。

书到用时:成分捐血隔月一次

人体血液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组成。顾名思义,成分捐血就是利用先进仪器,把血液中的某一成分从捐血者的血液中抽取出来,其余成分均输回给捐血者。

目前,临床需要最多的成分血是血小板。

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比捐献红细胞的恢复时间要短得多,捐献者可以每隔一个月捐献一次。

**资料来自网络

反应

 

优生活

【英雄奖·宣扬好人好事】薪水20%购食物送贫户 巴兰助人不分肤色

报道:郑美励

摄影|苏汉成、Cikgu Param脸书

百物腾涨,钞票价值越来越小,当自己的钱可能只是刚刚够用,你还会长期掏腰包帮助其他人吗?

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这么牺牲,但莫哈末法汉巴兰古那塞加兰却是如此。

病毒夺走父母兄长

与莫哈末法汉巴兰古那塞加兰(以下简称巴兰)约好在他位于金鱼村人民组屋的家见面,结果他姗姗来迟。记者和油漆工人两批人马已经到他家门口等候。

互相询问,确认大家的目标都是同一人,攀谈起来。

油漆工人按照他在电话中的指示,向隔壁的马来邻居拿了锁匙开门让我们进入屋内等候时也怜悯道出,“他的家人都感染病毒死了,只剩他一个!现在他在为家里重新装修。”

较后记者本无意勾起对方的伤心事,但巴兰并不忌讳,主动提及。

在疫情的高峰期,许多人失去工作甚至连生存可能都面对困难,当时他经常在邻里社区发放食物救济邻居,在助人过程中不慎感染病毒,不知情的他把病毒带回家。

他最先发病,病重相当严重,小命差点不保。

在他留院治疗期间,亲戚来电通知他的父亲、母亲、哥哥接连倒下,被送入另一所政府医院。

10天后巴兰康复出院了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双亲和哥哥不敌病毒,一个接一个的走了,留下他一人。

有感内疚连累家人

不相干的外人非议、责怪他连累家人,巴兰自己也感到内疚,想过“如果当初没有去送食物,父母兄长就不会……。”

他意志消沉好一阵子,想过放弃行善助人,后来他又想到在父母染疫后与他通电话时并没责怪他,最终他释怀并走出阴霾,重新投入慈善公益活动,他深信如今已在天上的家人也会乐于看到他在从事的活动以及获得奖项肯定。

37岁的巴兰是因为热心公益而获得由《南洋商报》与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总商会联办的“英雄奖4.0”奖项。

巴兰会从事社会活动可说是深受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在校园负责清洁工作,薪水不高但乐于助人,热心公益。

“以前这一带住的多数是B40群体,很多家庭都过得比较困难,需要接受社会福利部门的救济。”因此,巴兰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去需要帮助的家庭发放救济品。

我们穷为何还帮人?

当时年纪小的他曾经对父亲发出一连串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其他人?我们自己其实也过得很辛苦……“父亲说,并不是说薪水少就不能帮助别人。如果要等到我们富有了才去帮人,那么我们永远都帮不了别人。”

巴兰也曾经问过,“大家不同种族,他们是马来人、华人,为什么我们印裔要帮助他们?”

其父表示,抛开肤色、种族和宗教的不同,所有人体内都流着红色的血液而且都是人类,因此每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一定要有大笔金额或者帮忙很多人才叫做帮忙,能够帮忙多少就多少!

“我父亲表示,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要帮助别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即使我们现在遇到困难,但日后遇到的困难可能比现在更大,或许到时有其他人会帮助我们,或者帮助周遭其他人。”

服务工作:赠送食物

成年后的巴兰做过不少临时工,直至2008年才开始成为公务员,他跟随父亲的步伐,开始帮助周遭有需要的人士。

如同另一名英雄奖得主莫哈末哈兹米拉萨医生所说,上述奖项让人们见识到社会上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雪中送炭,有的关注唐氏儿、有的结集朋友一起行善、有的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巴兰的社会服务工作是:赠送食物。

当他只有一个人时,他趁回家打包食物之便顺手多买几包(例如3包椰浆饭)派给在沿途遇到的低收入人士,比如倒垃圾工人、乐龄人士等。

生活真的很逼人

为什么是赠送食物?这与他日常所见所闻有极大关系。巴兰居住的社区以低收入群体居多,但若非亲眼所见,可能很难想像生活究竟有多逼人。

以他家为例,总面积目测应未超过700平方尺,如果你觉得2名成年男子+父母一家四口住已经相当勉强,他透露有的住着十几口人,一天三餐都是煮咖哩汁捞饭,哪像有些人每餐要吃不同的食物。

他表示,这正是需要帮助有需要人士的原因,尽管或许无法天天都帮忙,但至少每个月两次或每周一次这样送食物,让他们有机会吃到比较健康的食物。

人民组屋故事多

他再指出,街头游民之苦人尽皆知,但事实上在有瓦遮头的人民组屋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某一年他在社区邀请单亲妈妈、乐龄人士参与晚上开斋活动顺道切蛋糕庆祝母亲节,结果竟惹哭一名老妇人。

一问他才得知,这竟然是对方人生之中首次品尝到某国内连锁蛋糕品牌的蛋糕。

爱心带往各阶层

每周派送一次食物已经成为巴兰的日常活动之一,至于购买食物的钱则是他从薪水中拨出10%至20%。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把自己的善举分享在社交平台之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感动朋友也启发了一些爱心人士,使得每周赠送食物的小规模活动有时候可以惠及100至300人。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很多朋友的参与所促成,每周有不同的人来帮忙。”

不忽略任何群体

对于施赠食物,巴兰可谓是落足心思的设法带来变化,包括准备不同食物、每次选择不同地区和组屋、每次选择不同群体,例如本周单亲家庭、下周孩童、乐龄人士、保安人员、倒垃圾工人、清洗沟渠工人……以此类推。

他表示,把活动固定在特定区域就只有该区域的人士受惠,他更倾向于“雨露均沾”,让随近地区的人都有机会受惠。

当预算充足时,施赠食物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上个月他办开斋活动,最初计划赠送30包外带的食物,但因为友人的积极响应,这场施赠活动最后选择在餐厅里以自助餐形式进行,而受惠的单亲母亲、孤儿、乐龄人士名额也从30人增至80人。

小额捐助不尴尬

“对我来说,如果要变得富有才要当志工或者从事社会工作,我觉得那很难办到。”

巴兰鼓励大家有多少能力就尽多少心意,不必太过在意数字,更不必因为自己只能提供小额捐助而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轻视自己。

何出此言?因为他从与热心人士的接触中发现,大马人都很慷慨也愿意当义工从事社会工作,不论种族肤色都很容易被遭遇不幸的人士所感动,但有2个毛病。

第一,大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助人;第二,大家对于自己能力有限只能施予小恩小慧而感到内疚。

比如有人看到他分享的贴文后就私讯他“本周我可以捐5包食物吗?”,在巴兰看来根本不必询问“可以吗?”,因为即使1个人捐赠5包食物,多几个人捐赠就有20包食物了。

行善积少成多

“我一开始只能赠送3包食物。但分享在社交平台后,有人问你没开玩笑吧?我说是真的。为什么一定要准备100人、200人还是300人的食物才能开始行动?真的不必。像我父亲所说,你能帮1个就1个、帮5个就5个,我真的觉得大马人的观念要改变一下。”

有兴趣共襄盛举的人可追踪他的脸书账号Cikgu Param。

帮人不言累

巴兰表示,获得英雄奖4.0对他是一种肯定与鼓励,激励他要做得更好。

得奖,实属意外的惊喜也想要与朋友共享荣耀,毕竟没有朋友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也难以开展涉及100人至300人规模的食物施赠活动。

他坦称自己也有感到疲累而想放弃的时候,但每当他动摇时总会遇到有人需要帮助又促使他坚持下来,如今的他说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再继续吧。

“如果要放弃,疫情期间都放弃了,疫情期间能坚持下来,更何况是现在。你的想法里要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是帮人,你就算累了也没事,休息一下再重新出发。因为还有很多张口需要投喂,还有很多人需要人家伸出援手。”

对巴兰肃然起敬

巴兰的生活并不富裕,从他的居住环境中看出大概。此外,他尚未拥有汽车代步,另外记者在事后曾探听他这一级别的公务员薪资水平,只能说……他还愿意每月提取部份收入来助人,委实令人肃然起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