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从厌弃生命
到拥抱生命

自杀其实是人内心的软弱,我们应抱持同理心,要设身处地思考,不要在伤口上撒盐。

罗达明牧师分享忧郁与自杀的原因。

罗达明牧师是英国循道卫理教会会牧,曾任内政部驻牛津遣返中心院牧,在英生活已有23年了。后来,教区派他在北部服事近7年,现居于东北英格兰市杜伦(Durham)。这城市拥有全英国大学排名前五名的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亦是第三志愿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前来就读。



近年来,罗达明牧师在英国接触许多中港马的留学生,其中大部分患有忧郁症。“我们那年代大部分人都很‘捱得’,无论情况如何依然咬紧牙根,向前走;反观,现今的年轻人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承受不住。可能是这年代一味追求丰裕、富有的生活,大人不愿让子女受苦,过度保护孩子而致。”他常在开学前季接获家长的来电,除有关孩子的报到,也有“服药时间”及其他一些问题。

罗达明牧师指出,香港家长因忙碌工作,聘请菲佣打理家务、照顾老人与小孩,但教育的职责不能假手于外佣,这会造成许多年轻人自理能力差。

校方向学生施压

作为院牧,当孩子面对恋爱、课业等压力,出现控制情绪不当的问题时,他需要陪同他们看家庭医生。“英国各大学近年都想得到政府补助拨款,纷纷开始追求高排名,校方便向学生施压,催逼他们努力向学,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每位家长都盼孩子有美好的人生前景,故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是,各国的教育体制有别。英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需主动查询相关资料,但亚洲教育则多是填鸭式教育,以背记默写来应付考试,取得佳绩才是关键。因此,前者的学习环境对亚裔学生较为吃力,加上家人不在身边,他们极需旁人协助,引导他们融入在地生活。



家长面对矛盾

“我小时候在天主教学校上课,那时神父们都非常严厉,若发现谁犯错或不会拼写,就要罚打手板,我就这样挺过来了。”可是,现今教育风气的转变影响——不能严厉训斥,并禁止体罚,鼓励老师们采用宽松自由的教学方式。家长所面对的矛盾是:既期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但又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比如许多家长通宵排队争取儿女的名校录取名额,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这般的压力。

忧郁是情绪的感冒

当今的家长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导致子女抗压力低,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被击垮。去年至今,香港接连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香港教育局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方策,自杀行为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多数是因课业压力、生活不如意、忧郁症等原因轻生。

“忧郁症其实是一种情绪的感冒。”罗牧师时而与学生分享,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曾出现短暂的忧郁情绪,最终依靠上帝度过这段的艰难期。

自杀分两种

自杀可分两种:1)企图自杀(Attempted Suicide),指有自杀行为但未导致死亡,如轻生者服用大量药物,家人发现后送往医院急救,或情侣面临感情纠纷,另一方以死要胁;2)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的数据越来越多。自杀的原因多是久病厌世,紧接是生活重担、债务、人际问题、家庭纠纷等。近年来,网络欺凌行也导致自杀。

轻生者的自杀企图往往“舍难取易”,以随手可得的事物与地点作为首选方式。他们若死意已决,多选择跳楼自尽;还有一种是有意引起亲人与情人注目的假性自杀。

罗牧师面对轻生者会谨慎用词,或多为对方祷告,安慰、陪同他们一起面对问题。“轻生者常在‘生死’间挣扎,但只要他们冷静沉思,而我们说得合宜(不要过多),尽量陪伴、安慰,并真诚鼓励对方,那他们就不会轻易走上绝路了。”

应同理心待人

有些人会认为自杀是“无能”、“失败”的懦夫行为。其实换位置思考,轻生者若是自身家人与会友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罗牧师说,“自杀其实是人内心的软弱。我们应抱持同理心,要设身处地思考,不要在伤口上撒盐。”尤其作长辈的常哀叹“一代不如一代”,若他们换成现在正值年少的自己,是否又能沉着处事呢?

生命的主权在于上帝,故基督教的原则是不赞成自杀。“上帝既然是我们的主,我们理当服从祂,如同兵士服从统领军队的主帅,随时等候冲锋的命令,作为基督的精兵也该如此。”不过,现今社会多数逐渐将“我”抬到高处,不仅没有顺服上帝所赋予的生命,并想由自己来掌控生命。

生命绝望的念头

很多人对生命绝望时,就容易出现自杀念头,正如约伯经历考验时,痛失所有儿女和家产,以及长满毒疮,加上朋友与妻子的不谅解,甚至还责备他。这种痛苦,比肉体上的痛苦还更难以承受。经历一切后,约伯对上帝说:“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每场的考验让他看见自己的不足,愈加需依靠上帝,默想祂荣耀和慈爱,与祂建立亲密关系。

罗牧师说,上帝是一位凡事都与我们同行的神,我们理应也须同理心待人。“帮助大家应对困难的出路,惟有回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