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林连玉60年前发表《心理的建设》
向马来民族中心主义说“不”

刘志文(右二)移交8万令吉款项予林连玉基金财政黄英庆。左起为陈大锦、谢立意、陈永明、吴建成、李子强、张贤炳及林顺康。

(芙蓉2日讯)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强调,林连玉60年前发表《心理的建设》的历史文献,是一份开展民族多元主义对单元主义路线斗争的出师表,也是一份向马来民族中心主义说“不”的檄文。

他透露,林连玉当时在文献里把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问题,当作是马来亚建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今天回顾我国发生涉及民族关系的一系列问题时,就必须承认以上说法。



“明年是我国建国60年,而今年则是林连玉发表以上文献60周年,林连玉在我国建国前的关键时刻发表此文献,说明了他是个具有政治远见、宽阔胸襟,能够高瞻远瞩的伟大华教领导人与真正爱国主义者。”

民族关系每下愈况

吴建成昨晚为2016年全国华教节序幕礼联欢晚宴致开幕词时,如是表示。

他称,我国民族关系因5·13事件而每下愈况,马来中产阶级新贵更在40多年来推行一些不利于民族和谐团结的政策,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主要赞助商拿督李典和(由金群利集团总经理张锦祥代表)、拿督斯里叶绍全代表陈宇瑄、拿督斯里洪志勇、胡伟杰、森州董联会主席拿督张贤炳、森校友会联合会主席拿督斯里黄新发及署理主席李子强等踊跃出席。



刘志文促检讨华教节主办模式

林连玉基金森州联委会主席刘志文认为,华教节迈入第十年,也是时候探讨现今的主办模式。

他建议以州为单位轮值巡回举行、开放更多华团组织参与或联办、深化活动内容及研讨争取华教的策略是否与时并进等。

他说,林连玉基金总会的领导人多年来积极参与及推动跨种族的议题,甚至整理及出版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成立林连玉纪念馆,主办各类名师讲座及培训活动,巡回拜访及成立联委会等,他们的朝气与远见令人赞扬。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