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让货币回归本质 
阴谋不再!

在金钱因素下,一些历史事迹出现阴谋论的说辞,《货币战争》是最好的例子;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瞬间变成了一个操控近代世界史的家族。近期的比特币热潮,也被人看作是日本(或是欧美)主导的另一场击垮中国经济的阴谋论。

这本《金融可以颠覆历史:挑战世界观的金融故事》或可带领读者,重新看待在金钱等货币影响下,如何对世界历史带来变化。



历史可以很沉闷,但也可以很精彩。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整个世界史,都不乏伟大的人物,以及传世的战争。甚至,在加入了一些神话色彩,以及国家、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意识形态下,这些人物的刻划与战争的描绘,更加让人为之着迷。

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大半个欧洲、非洲与亚洲大陆,蒙古军团掀起的欧洲“黄祸”,以及十字军东征的纷乱时代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精彩与惊心动魄的痕迹。

然而,这些精彩的历史事迹背后,却是由一个重要的因素所支撑着,但这个关键因素,却又是经常被历史书写者所刻意去隐瞒与清洗的。

因此,无论是中国朝代史还是世界历史,我们都只能发现到一条条的事件叙述,以及一个个人物的描绘。而这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金钱,或者是货币,抑或是交换的工具或媒介。



战争需要金钱去筹集资源;国家的发展需要金钱来建设,可是,当这些事件都成功完成其历史任务后,正如作者王巍所言:“事实上,越是依赖于金钱的人物和传奇,越会在历史记忆中被特别努力地与金钱拉开距离”。毕竟,如果被金钱所左右,这些传奇与人物都会失去其神圣性,成为待价而沽的普通人与事。

不幸的是,在金钱因素的失却下,这些历史事迹也在这个对历史质疑的时代下,出现了许多阴谋论的说辞。

其中,早年红遍华人世界的《货币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瞬间变成了一个操控近代世界史的家族。甚至,更可笑的是,近期的比特币热潮,也被人看作是日本(或是欧美)主导的另一场击垮中国经济的阴谋论。

浓厚重农抑商情结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挑战世界观的金融故事》的面世,就为华人世界的读者,重新看待在金钱等货币影响下,如何对世界历史带来变化。虽然中华文明的观念中有着浓厚的“重农抑商”情意结,尽管最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商业体系,但中国式的“商业化”还是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否则,就不会出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以及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而中国也不会出现宋代交子的纸币,以及明代的银本位货币制度等。

货币从等价交换
到政府的信誉支撑

在王巍的这本著作中,持续会提到的一个概念是“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也是耳熟能详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术语的诞生,首先出现在1560年代的英国。其意义就是,当多种货币在市场流通下,那些成色不足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就会把成色充足的货币(良币)从市场上驱逐出去。

最早期的例子,就是罗马帝国在尼禄的任内所发生的。当时的罗马币以纯银制造,但在当时罗马帝国极盛时期,为了支撑庞大的官吏与军队的开销,白银又相对稀缺下,为了维持市场的银币通行,尼禄所采取的,就是降低罗马币的含银量,在他任内的含银量从100%下降至90%。之后的200年,罗马币的含银量竟然下滑至0.02%。这种从纯银币,变成几乎不是银币的银币,无疑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佐证。

那么原本的良币去了哪里?只有两种下场,一是被收藏起来(成为高价交易品);另一就是被回收然后熔解再混合其他金属,而再造不足值货币。

大量印钞 通货膨胀

其次,货币质量持续降低,也意味着商品价格会随之上涨,甚至暴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而直至上个世纪,这种劣质货币环境依然时有发生,诸如40年代的中华民国、印尼、津巴布韦等都因大量印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再者,这200年间,罗马币的含银量下降,虽然持续性的高通货膨胀,但罗马帝国并未迅速的瓦解,还能在币值降至0.02%后维持百多年同一格局。帝国体系得到维系的最大因素,就是依靠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信誉来支撑。当然,这执政能力与信誉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一旦遇上强大的外在压力,以及累计已久的民怨爆发,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是很快被戳破的。

回到“格雷欣定律”。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并非是延续性发展。换言之,罗马币降低至0.02%含银量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币也失去其价值。随后,伴随而来的,又是一轮新的货币体系。

从银本位走向金本位

这也就是为何世界的货币制度,会从银本位走向金本位,再从金本位走向美元脱离金本位,开启美元本位的时代。当然,无论是哪些货币制度,也都是从民间商业,过度到政府以信誉支撑的格局。

因此,一个政府或政治体系的垮台与结束,自然也宣告着一个货币体系的消亡。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政治体系的完结,自然就是因为货币的持续贬值,而导致其政府信誉的崩盘。

结语:
无法从历史错误中学习

自上世纪以来,凡遇上金融危机期间,市场就喜欢用西方历史上的三大金融泡沫事件来说教,即荷兰的郁金香炒作、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以及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若要详细了解这三大事件,都可以从网上搜得。

重点在于,尽管这些事件持续的“传颂”了上百年,但一旦遇上金融危机,其事件的演变与结果,都毫无例外地重演着悲剧,有些更为严重。尽管每次的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会被说成是庞氏骗局、大众跟风投机等为始作俑者,但一旦详细梳理事件,基本上都有着政府与政治单位的默许与操控。

无可否认,各种学术观点、各种政策依据、各种效果判断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发展历史截图截。终究而言,人类并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历史还是会成为现实的,这就是我们始终关注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原因。

书作者简介: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中欧与长江等商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得2012年美国并购论坛终身并购成就奖。

◆自1982年以来曾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美国化学银行、世界银行、中国南方证券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直接策划、组织了中国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与并购业务,被称为“中国并购之父”。

◆因为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被媒体称为“中国金融扫盲教父”。

书的关键词:各种学术观点、各种政策依据、各种效果判断等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发展历史截图截。人类并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历史还是会成为现实,这就是我们始终关注历史通货膨胀的原因。

反应

 

灼见

【灼见】美元终于上了战场/蔡元评

战争不再只有热兵器,把人搞得乌烟瘴气的科技对抗上场后,最近又出炉了叫人寅吃卯粮、扰人生计的货币战争。

俄乌打仗,美国助战,祭出了禁止俄罗斯使用国际结算系统(SWIFT)的指令。莫斯科立刻还击,宣布购买俄国能源的“不友好国家”,须在俄罗斯银行开设俄币账户,以卢布结算。如果拒绝,后果自负。

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中译“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总部设布鲁塞尔,职能在于链接全球银行,提供标准的跨境支付与结算作业,相当于一个“中转站”。禁用SWIFT,就等于切断了与全球银行交换信息与确认的渠道,接近失联。当年伊朗被腰斩,失去近一半的石油收入。

金融产品武器化

当然,并非离开了SWIFT系统,就一筹莫展,可是却十分棘手。建立系统不存在技术困难,而是货币实力与影响力的纵深问题。俄罗斯于2014年复制SWIFT,建立SPFS系统,但只有几百个使用者。中国2015年建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67个地区的3000多家银行。而1973 年成立的SWIFT,经过近50 年发展,则取得全球的支持,成员数以万计。

由于规模、使用习惯、方便程度、成本等原因,CIPS和SPFS无法与SWIFT相提并论。SWIFT根据美欧法律设立,加以美元市场份额最大,“西瓜偎大边”,所以随时都可按美欧的意思将其“武器化”,制裁对手。

美元如核弹辐射

二战后,全球独缺一个法定的货币作为国际金融与贸易的把手。美元凭着美国军事、科技、工业“三优”顺势而上,成为全球金融系统最牢靠的“背书”——变相的“世界货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美元称雄,还有一个前因。当年美元跟黄金挂钩,35美元无条件兑换一盎司黄金;因此,美元又称“美金”。美元与黄金挂钩后,信用大增,各国无不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存与交易的基础。可美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后,1971年,白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也就是说,美元兑不到黄金。大伙要美钞,相信山姆大叔就是了。此后,随着经贸全球化,美元一帆风顺;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只有增加,没有减少!而美联储,即美国中央银行则俨然扮演“世界央行”的角色,大量发行公债,白话叫“印钞票”,全球趴趴走;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各国的羊毛薅到手,有如核弹辐射,无处不在。

70年代中东动乱,美国未雨绸缪,要求产油国必须跟美国签订石油交易结算协议。石油定价,必须使用美元,不能用其他货币。石油是全球份额最大的商品交易,掌控了定价权,等于进一步增强了美元的地位。

美联储通过美元公债,高明的控制全球金融体系:提供各国外汇储备本金、进出口贸易支付、对内对外投资基准,再以低价量购外国商品稳定国内物价。“印钞机”一开动,即可任由美元全球奔驰,滚动使用!

人民币楚楚可怜

目前约2万亿美元在全球流通。非正式统计,70%美元纸币的持有者在美国境外。根据《国际货币组织》资料,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约11万亿美元;3强为美元、欧元、英镑,占比依次为60%、20%、6%。中国资本流动规模虽快速上升,流动性也不断提高,但金融体系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而且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实施中的《外汇管理条例》,形成商业银行与外资交流的障碍。因此,人民币“楚楚可怜”,外汇储备占比约2.6%,和日本伯仲之间。

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国货币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倒过来,用某种货币兑换本国货币。自由兑换分为两种,其一是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兑换,其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兑换。

经常账户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例如:贸易收支、劳务收支。会员国对经常往来的收支转移不得施加限制,也就是说,这种货币随时可以无条件地作为支付工具使用。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指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兑换均无限制。目前有50多个国家运作货币自由兑换,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港币、新加坡元及俄罗斯卢布。

欧洲需要俄国能源,而俄国需要欧洲资金;“卢布结算令”的背后是莫斯科争夺俄乌战争的主动权,试图将压力推回给欧洲。谁能硬杠到底,有待分晓。

俄乌战争必然引发两种场景。其一,各国对美国金融系统与美元的疑虑;其二,催促人民币国际化。美元的地位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其不可一世的脸相仍可维持一段时间。毕竟,金融这种高敏感与高技巧的业务,并不是想上就可上去。

有待观察的,其一,是白宫过度的使用美元当武器,是否自食其果收场;其二,从全球最大生产线衍生的人民币,是否在俄乌战争中有所领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