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西洋学者“打太极”/黄英豪博士

日前代表院方接待欧美学者,席间闲聊发现西方学者对儒家思想不但融会贯通,还能举一反三,甚至脱口承认西洋管理理论偏向黑白化,没有灵活空间。他们对硬性固化的西方管理学开始质疑,不再相信竞争优势的神话,取而代之的是咱们老祖宗法宝“阴阳协调”的规律。

首先让我们重游西方战略管理学的发源地。



波特提倡“竞争优势”

1990年哈佛大学顶尖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累积多年钻究,厚积薄发出版撼世大作《国家竞争优势》,轰动学术工商界。此书的出版正当全球亟需具有引导性的理论,西方国家相争效仿跟风,一时间全世界刮起一阵良性竞争潮流。波特博士声望扶摇直上,一时无两,大国大企业都要与他沾上关系,仿佛有他的加持就百病不侵。

波特大师今年70岁,自幼天性聪睿,机智过人,年少时对诸多竞技体育如高尔夫、美式足球、棒球以及篮球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哈佛大学进修每每名列前茅,导师们对他另眼相看,都预言他在学术界无限量的前途。

波老果然不负众望,是《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常客,著有18本大学及商界广用的巨作,所发表论文刊物是现代管理学最常被引用,数次最高的一位学者。



有学者追溯当年的情景分析说这现象是因为二战以后,人类对和平安逸生活的渴求与向往几乎达到的沸点,经历6年(1939 – 1945年)战乱的蹂躏,已经不想再过那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波特理论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

波特于1973年考取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本科开始,一直到硕士甚至博士都是以最优秀的成绩考出,当时才26岁。上个世纪70年代,波特成长在的那大时代,耳濡目染,加上自身好胜好强好斗的性格,往后的日子戴着“哈佛金童”的光环,在工商学术界大展拳脚,无往不利。

接着下去,排山倒海的科技飞跃,一日千里,1980年首部台式电脑问世,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学术研究工作事半功倍,波特乘风破浪,一帆风顺。

然而随着网际网络的出现,中国的崛起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崭露头角,良性竞争很快的就沦为恶性,人们开始另觅出处。虽然没有公开唾弃波特,却开始对他理论挑骨头说很多时候他的论文缺乏广泛的数据论证。

平心而论,迈克尔·波特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可磨灭,长江后浪退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学术的演进,就算有朝一日理论被推翻也不足为奇,但波特在学术界占的席位永垂不朽。

儒学着重“阴阳协调”

此番交流会学者一一上台分享,让我诧异的是几乎清一色谈的论调都是“以和为贵”。比较突出的有泰国作者Danai Chanchaochai于2012提倡的“白海战术”。“蓝海战术”我们听多了,是鼓励商家开拓新市场,没有人竞争的市场。而“白海战术”着重的则是“社会责任”而不是“唯利是图”,但是由西方学者来论述,别有一番滋味。

更有演讲者以唐装亮相,把国学大师北大翟鸿燊教授的畅销专著《领导的力量》也搬上台面,书里头不乏道家思维,儒家思想,书中的“口乃心之门户”,子曰“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等等,翻译成英语,风情万种。

最后一位重量级学者提出他的论文“阴阳学理论”,给一个老外把八卦图呈献给大会,顿时令我汗颜不已!可是当他娓娓道来,不瘟不火,恰到好处,说到未来的一百年人类命运不可分割,只能搞平衡,互赢互惠互利,不能再搞对抗对立对付,让人耳目一新,马上感觉到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他引经据典祭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时,我再也不能按耐心中悲愤,满腔热血是沸腾的!

如果这还不够,他语气铿锵的引述去年9月分轰然倒闭的“玩具反斗城”(Toys R Us )老字号,本来好好的与亚马逊网购集团(Amazon.com)合作无间,但财迷心窍要后者只准卖我家玩具,不准他家上网。幸好亚马逊秉着海纳百川,万物能容的心态与经营方针,只要有好东西卖,只要有人要就能上网卖。结果就是今天亚马逊脱颖而出成为千亿美元公司,而玩具反斗城,黄飞鸿收档!

这个时候不禁想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来在大型会议经常提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令人肃然起敬,西方学者开始打太极,咱老子道学“横贯中外,圆融中西”的绝学,英雄有用武之地也!

我算是自己上了一堂宝贵的课。

黄英豪博士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