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暂驻诗散文的时空
——读蒋勋散文集《池上日记》

倘若凡间的人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那么台湾作家蒋勋笔下的池上生活则细致地把散文诗化了。2014年,蒋勋应台湾好基金的邀请,于台东的池上驻村两年,潜心创作。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生活已越来越陌生,多数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阡陌乡村早已寻觅不着繁华的梦想。蒋勋却在质朴的池上找到了内心深处的诗句,之后完成这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池上日记》。



向自然美致敬

池上如画的山光水色、田园美景,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暂驻在诗散文的时空里,静静聆听“天籁”的召唤,而“‘天籁’或许也就是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可以在像池上这样安静的地方听到‘天籁’,也就找回了自己。”作者灵动的文思和如诗的语言仿佛告诉我们:越是原始、简单的生活,越是向丰盈、富足的人生趋近。

蒋勋在书中自序里提到,“山水自然的声音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的确,上天是最具才气的大文豪,以四季嬗递的节奏,谱写出池上云淡风轻、山水相依的和谐诗篇。

农民和土地一样,依循大自然的规律安排生活作息,白天劳作,夜晚就寝。池上远离了城市彻夜不眠的霓虹喧嚣,反而让作者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为了让稻谷在夜里好好地休息,池上许多地区没有路灯。……如果,没有云遮挡,抬头时就看到漫天撒开的星斗。”

邂逅人文天地



蒋勋在池上不仅巧遇人间的自然美景,还邂逅了丰厚盈润的人文天地。他在驻村创作之余,特点去拜访台东的公东高工,进一步了解创校者锡质平神父的故事。1953年,锡质平神父到了台东,创办这所技职学校,尽己所能,将时间、精力和金钱奉献给教育,自己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晚年时,锡质平神父甚至把家人寄给他医病的钱,以弟弟的名义捐赠出去,修建了学校的篮球场。蒋勋在书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锡质平神父的寝室,木门的把手已经老旧,结果有些人打得开,有些人却打不开。这扇木门仿佛深具寓意,引发作者对神圣之门的思索:“或许门永远是开着的吧,只是我们稍有杂念,就以为很难开了。”

乡村质朴的平民文化,让作者印象深刻,念念不忘。那些售卖传统食品的摊主、播种插秧的憨厚农民、敬业乐业的工匠等,都给蒋勋的日常生活送上了弥足珍贵的温暖情谊。他们用心经营这些服务乡民的传统产业,脚踏实地地劳作,发挥“匠人”精神,形成池上另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当地还有一群称为“黑色骑士”的年轻人,怀抱着创业的热忱定居池上,渐渐落地生根。他们骑上黑色的老铁马,在池上自在穿梭,引领大家一起分享美好的生活点滴。

蒋勋缓步走过池上的春夏秋冬,坐看云朵舒卷,借艺术的形式捕捉了富饶的乡土风貌。因为没有必要追逐时间的尾巴,所以田野间风吹水流的速度也相对比城市缓慢了许多。想起现代文明对一切讲究速战速决,作者不禁感慨道:“没有记忆,没有历史,对一块土地的认同是非常浅薄的,即使一时喧嚣热情,难以沉淀累积,很快就烟消云散。”无论是废置的旧窑厂、校园里苍劲的书法、或是邻人赠予的蔬果、远山近水的草木,都在作者的诗、散文、绘画和摄影里找到了释然安放的稳妥位置。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