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国家恩和爱国
刚过去的8月31日是我国的国庆日,9月16日则是马来西亚日。这两个都是国人表示爱国的好日子,而佛教界也往往在这个时期特别会提起四重恩里的国家恩,并借此呼吁大众要爱国报国恩。个人对于四重恩,特别是里头的“国家恩”,一直觉得有点蹊跷,向来不知道要如何解说,二来似乎只在北传佛教听过“四重恩”这个名词,而不曾在任何南传佛教圈子听闻。
好奇之下,搜索了四重恩的出处,果然它来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名就已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大乘经典。维基百科这么介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收于大正藏本缘部。该经中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 自古以来,以经中关于报四恩之思想而驰名。”
然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头说的四重恩的原文并没有“国家恩”,而是“国王恩”。也许国王恩在现代的社会已经不适用,所以后人就以“国家恩”来取代“国王恩”,此外我也见过有者使用“国土恩”一词。然而我在阅读有关经文内容后,却觉得这里的“国王”一词不宜以“国家”来取代,更不适合以“国土”来取代,同时很多关于“国家恩”的解说明显的是从“国家”一词自行想当然的解说,而完全不符该经里的原意。因为心地观经里头说的“国王恩”指的是国王如果正治,如何造福人民。以现代的政治制度来说,实则应该以“施政者”或“政府”来取代。然而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民主国家,要求人民感恩政府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感恩政府而进一步要求爱国或爱政府就更远离民主观念了。
“利乐有情”才是重点
佛教徒应当对一切心怀感恩,当然不该特地排除施政者或政府,但是却也不必特别或过度强调。我想起不久前看的《权力游戏》电视剧里太监大臣瓦里斯说他效忠的不是国王,而是国家,而他指的国家不是施政者,而是人民。此外,大乘佛教中也有另一个相关的重要理念则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然而这里的国土有多重含义,很多时候更倾向于“佛土”的概念,有时也指“自心净土”。当然也有指“人间国土”的,但是终极目标还是要把此“人间国土”庄严成“佛国净土”。而且“庄严国土”的目的是“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向施政者报恩或因为爱国。所以我觉得“利乐有情”才是重点。如果施政者无法正确施政而无法“利乐有情”,我们难道还要感恩施政者,或者是由“施政者”引申出来的“国家”吗?
另一方面,我们也总喜欢说“没有国哪有家”,但是实际上却是先有家才有国。而且你的家永远都是你的家,但是你的国却会变成不是你的国。就算不论移民,国家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个体。比如,在1962年,新加坡人是马来西亚人,但是今天,新加坡人不再是马来西亚人。国家解体变成其他国家在近代也不少见,如苏联和南斯拉夫。我也记得好久以前曾听过一个澳洲法师的开示,他说就连我们的国家也是无常的。我们现在这个称为国家的这片土地叫作马来西亚,但是在100年前她不叫马来西亚。我们也无法知道,100年后,它还是不是马来西亚。
最近观看电视剧《核爆家园·The Chernobyl Podcast》这部重现30年前发生在前苏联切诺拜尔的核爆事件,也让我感触良多。剧中,政府要员都以“爱国”为出发点,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将数以万计的人民的性命视为草芥。国家和人民,何者为重?对我而言,答案理所当然是“人民”。除了在非常时期,比如战争,我觉得我们实没有必要不断或过度强调爱国精神。反而我们更应该强调普世价值观。佛教教导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佛教徒固然有国籍,但是佛教和慈悲没有国界。
爱国之心看不见?/何燕羚

大家这个月都在“忙”着关心美国的关税大战,似乎开始“淡忘”了我们下周即将开跑的政策——学生佩戴国旗徽章。
身为母亲和媒体人,不管中美贸易关系多紧张,我并不会忘记4月21日这日子。自下周一起,所有隶属教育部的学校将分阶段推行学生佩戴国旗徽章的政策,旨在培养爱国情怀,并加强学生与国家之间的认同感。
初衷无疑是正面的,但政策一出,社会各界却有不同声音,特别是来自学生与家长的真实回馈,值得我们深思。我亲自“采访”家里10岁的孩子。
我:你觉得佩戴这国旗徽章,你会更爱国吗?
他:不会。不管我有没有佩戴,我都不会乱丢垃圾,爱护这个国家,不用靠一个徽章。
存安全隐患
对这些正值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爱国不是装饰在胸前的一块徽章,而是体现在生活点滴中的行为与认知。他们或许年纪尚小,却敏锐地指出,真正的爱国教育,必须超越表面形式。为何,我们的教育部却没看破这点呢?
同时,家长们也会多了一份担忧,国旗徽章采用金属扣针固定,对年幼或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类锋利物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孩子贪玩时不小心扎到自己或别人怎么办?”
“是否有更安全的替代方式?”
这都是家长群中所关注的。的确,爱国教育不该仅停留在象征性动作上。徽章虽小,但传递的意义却该有更深层的教育内容作支撑。如果缺乏配套教学、活动与内在引导,仅靠一枚徽章,恐怕难以真正达成“爱国”目标。
我们也不该一味批评政策形式化,而是应该呼吁在落实爱国教育时,更加重视“意义”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例如是否可考虑使用不具危险性的熨烫徽章,或将“佩戴国旗”的动作结合课堂讨论、主题活动或故事分享,从而让孩子真正理解国旗的意义与国家价值。
国旗,是认同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点燃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不能只靠一枚徽章,而应通过教育的智慧与温度,慢慢灌溉,深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