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盼望在神——因信仍有指望

70、80年代直到现在唱国歌,十分感慨。早年的情怀是正面积极,即使诚惶诚恐待之,但对国家的前景仍有许多期待和盼望,毕竟国家独立是一大喜讯。走过59年,我们终将步入国家独立60周年了。而今当我们竖立听国歌响起,看国旗飘扬,心中竟然是不胜感慨。挚爱国土变色了?国民建造脆弱了?纵使高楼矗立、物质生活提升、国民教育改善了,但是身处其中,我们对这一片土地的回应似乎是感慨、叹息盖过欢喜和骄傲!

究竟我们的眼光是以国家的前后相比较?还是把国家和其他国家做比较呢?或是因现有的状况,导致不敢想象国家的未来呢?我们的信心是否因国家及乱象而动摇了呢?我们需要重新建造我们的信心,奠基在永恒的视角,让神永不改变的应许藉着信心的祷告而成就!



黑暗中仍有希望

真正的信心带有盼望的本质,有信心的人从不绝望,亚伯拉罕的例证确是我们的榜样。他的信心是一种无望中的指望 ,不是倚靠人的能力,乃是倚靠神的应许,那是一种对神话语满有把握,在心灵深处虽然看似黑暗却仍有盼望之信。

当我们为马来西亚祷告,我们首先要谨记一件事:万物皆神所造,祂在这片土地有祂美好的计划,如同神在亚伯拉罕身上有一个荣耀的计划一般。因此,求主帮助我们藉着信靠祂话语的应许,求神把祂美善的计划和祝福,毫无拦阻地倾倒在我们国家,而且凭着信心宣告无人能够拦阻祂的作为!

混乱中恢复次序

信心,就是把我们的“指望”不放在人或环境上,而是放在神身上。亚伯拉罕面对的是不可能的信心考验,即是生理上的自然规律限制(他已经年纪老迈,而妻子撒莱则已经停经,生育的能力没有了)。然而他没有专注在问题上,而是凭信心仰望神的应许。



为国家祷告的事上,我们需要紧捉神,求祂在混乱中恢复次序、在黑暗中发出祂的光来。我们所信靠的神是胜过风浪的神、祂超越一切的权势能力,祂按时成就大事,祂更期待祂的百姓以活泼的信心来寻求祂,投靠祂。只要我们想到神的可信,我们必得坚固。“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各一16-17)。

子孙因此蒙福

们需要拥有正确的信心原则,就是“在无可指望的时候…仍有指望”来为国家祷告。

很多时候,我们因着眼所见,摆在当下的事实,我们的信心就软弱了。人的眼光倾向悲观、带来绝望。唯有当我们的信心原则摆对了,不论是患难或试探都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反叫我们在一切的试炼中更仰望神,祷告更迫切,而且能够信心宣告神必要成就大事,如此深切祷告是无人能够拦阻与抵挡的。

马来西亚的兴起

若我们被神带到一个地步,好像一切指望都绝了的时候,切勿忘记,神这样做有一个目的,乃是要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基督就是我们绝望中的指望。亚伯拉罕信的经验真髓是相信神能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这也使他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经历神的信实以及信心的果效。亚伯拉罕蒙福,他的子孙也因此蒙福。

神期待祂的百姓在绝望之日,透过同心合意的祷告恳切寻求祂,就在人的能力和智慧已无计可施之刻,神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紧密连结了。让我们齐声呼求,求神的光在马来西亚兴起,使人知道在这个黑暗无望的时代,因着如此祷告,我们将看到一个崭新的气象和祝福临到我们中间。

甚愿当我们再次唱起国歌时,我们是满腔热情,满怀骄傲,更为未来向神献上无限的感恩!

艰难挑战中活出来

求主帮助我们也拥有和亚伯拉罕一样的信心,就是靠着所望之事而活的信心,“信,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看不见的事有确据。”(来十一1)。亚伯拉罕满心相信神的应许,他完全不给疑惑留地步。

这样的信心使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出发、催逼他以宽宏大量款待侄子罗得、更使他至终领受应许之子以撒、在后来的日子更信靠祂的神而献上以撒,因他所相信的神是“使无变有,叫死人复活”的神。亚伯拉罕的信心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显明,而是在艰难、挑战中活出来的。

这样的信心使我们能够坚定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时事的艰难,还能够在艰困的时代活出属主的生命样式。更宝贵的事是,马来西亚需要这群信心之子藉着祷告和活出来的生命见证,影响身边许多彷徨、摇摆不定的人们!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