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后网络世代与大马公民社会(上)/李慧易

在全球化的脉络下理解马来西亚近年来社会抗争及次数与规模的增加,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但是离开网络,我们又离开公民社会有多远呢?

基本上,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是有别于西方社会,因着本身是回教文化的国家,宗教性的组织较为强势,而在结构上,马来西亚是属于半民主的状态,却也在马来西亚的社会维持稳定且合理,许多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学者如 Ernest Gellener 等,诟病这样的社会形态,认为他们本质上就太侍从主义(clientelistic),他们相较于成文宪法,更愿意相信回教可兰经中的规定,这样的现象导致他们无法发展成正常的公民社会,也似乎不需要公民社会的存在。但是事实上,马来西亚的发展证明这些学者的错误,他们超乎了常人的想像。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涵盖了许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 NGOs、贸易协会组织、学生组织和宗教性组织,这些组织在 90 年代末期,因为政治环境改变,使得彼此充分地组合、重整,进而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接近成熟的公民社会,到后期,网络时代的兴起,也形成了马来西亚人在网络上有更大的发言空间。

以理服人,不能以权压人

谈到公民社会即想到哈柏玛斯,他认为:“真、善、美的概念很难有绝对标准,只有通过一个理想对话的过程寻求共识;而所谓理性对话,是参与者必须真诚、摆事实讲道理。最理想的对话环境是不计较发言者的身分地位,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权压人。”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自由表达及沟通意见而不受干涉,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但是,公共领域也有其操作型定义。

根据伦敦政经学院学者戴维路易斯(David Luiz)的说法,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政府和商界以外的团体与组织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联合体;在这样的一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加入某一个团体的方式去表达自我价值观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或救济穷人等。



同样的,公民社会也是一个标志既是把个人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股集体的力量去实现不同的目标;不过,society这个字在这里代表的其实是“团体”,civil society比较适合翻译成“公民组织”或“公民团体”;另一方面,“网络公民社会”并非一种新的概念或架构,而是利用网络为场域的公民团体或公民组织。

许多时候,网络作为宣传及倡导的平台,影响力大于一般的报纸、电视等,因随着时代的兑变,使用网络的人激增,在这种激增的凝聚力量下,“网络公民社会”就渐渐的成形;当中,一个公民社会或公民团体所追求的目标可说是五花八门,例如环保、动物保护、政治诉求、社会或民生课题等。

反应

 

要闻

【独家】文教界赞政府推网络行为准则 戒断孩童手游成瘾

独家报道:吴思慧

(吉隆坡1日讯)政府推出互联网信息服务供应商和社交媒体服务供应商行为准则,文教界赞好之余,也敦促有关单位在落实措施时精准到位,务求实效,以切实地还孩童一片专注学习的蓝天。

手游成瘾,日夜寄情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已成为现代孩童与少年普遍面对的顽疾。父母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哄也不听,苦劝无果,搞到人人束手无策、精疲力竭,经常挠破头都无法将孩子拉回单纯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生活!

保障安全在线环境

有鉴于此,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供应商和社交媒体服务供应商行为准则(最佳实践),规定供应商须每半年提交在线安全报告,并发布年度公开报告,以保障更安全的在线环境。

准则阐明,服务供应商需实施适当、有效的年龄验证或年龄确认措施,确保儿童用户不会访问有害内容或不适合其年龄的内容。

另外,服务供应商也须为父母提供工具来监控和管理孩子的在线活动。这些工具包括限制屏幕时间和阻止有害或不适合年龄的内容的选项。

对于上述措施,专栏作者林艾萱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监管工具可协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的在线行为。

她说,在当下的社会,可以看到孩子对手机和网络的重度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在学校假期期间,许多孩子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屏幕前。

免荼毒孩童思想

“作为一名家长,我支持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推出上述行为准则,因为这项举措可为打造更安全的在线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她指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不仅影响孩童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还可能危及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甚至身体状况。

“缺乏监管的在线环境还容易让孩子接触到不适宜其年龄的内容,如暴力、色情或极端思想,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林艾萱:可借鉴中国措施
严控孩子网游使用时间

林艾萱也是资深的自由文字工作者,她认为,年龄验证机制的实施以及提供家长管理工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

“我家也会使用控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间的工具,比如说在晚上9时前一定会强制关机直到隔天清晨6时,这样就可以确保孩子不会在半夜起来刷手机,影响隔天的学习。”

减低对网游兴趣

她建议,针对一些网站,特别是游戏类型的网站,政府应该强制要求供应商设定年龄或时间限制,比如,中国在网络游戏上施行的每日限时政策便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增加访问难度,让孩子感到一些使用上的阻力,可以逐渐降低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投向更有意义的活动。

“此外,很多孩子常常通过切换平台绕开限制,因此,供应商可考虑引入基于身分证号或类似机制的统一账号管理系统,确保无论在哪个平台上,孩子的在线活动都受到全面的监管。”

需更多健康活动

林艾萱也认为,社会应尽力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现实活动,作为替代手机的健康选择。

“孩子常会说生活太‘平淡’与‘无聊’,所以才使用手机,基于此,单纯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并不能解决问题,社区和学校应大力推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户外运动、艺术创作或手动工作坊等,为孩子提供更多正面的娱乐和成长养分,同时营造社会共同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

惟无论如何,她提醒,家长不能一味地限制孩子使用网络,而是必须留意他们因此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资源,让他们在遭遇沮丧或焦虑时,能够迅速获得专业的支持与指导。”

戴美玲:免亲子关系紧张
应正向沟通非强硬监管

幼教工作者戴美玲受访时表示,单单制定条例是不足够的,相关的供应商必须确保监控和管理工具能真实地被贯彻到底,并且运用到位,才能真正有效地约束到孩子的在线活动。

她说,供应商提供监控与管理工具后,父母必须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并具备高度的意识和警觉,充分认识到3C产品与网络媒体过度使用对孩子的危害,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下定决心进行管控。

3C产品削弱专注力

“毕业现代人都相当忙碌,要去做到管控孩子对电子屏幕的依赖,也是一大挑战。家庭亲子关系是一种情感连结的关系,父母须考量如何适切的与孩子沟通,先了解孩子,建立适当规范,才算是正向沟通,如果只是硬梆梆的管控,恐怕将引发亲子间的紧张关系。”

在幼教工作领域埋头苦干已经20年的戴美玲坦言,幼教工作者也面对孩子的学习状态问题,一些孩子基于专注力相当薄弱,令前线老师面对相当大的挑战。

“在班级经营上面,幼教老师需要花费比过去更大的力气和精神来努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相信这和孩子长期使用3C产品有很大的关连,当然,也会有其他家庭教育的因素,例如孩子缺乏有品质的陪伴,因此无法塑造孩子的良好学习状态。”

须精准传达行为准则

戴美玲认为,儿童与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问题,仍需从教育角度进行应对。政府应加强公众对这份行为准则的理解,尤其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全面认识该准则,提升自觉意识,并就此问题展开思考,探讨实实在在的可行方案。

“例如父母与学校教师除了管控外,也可陪伴孩子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增加孩子生活上的体验,减少接触虚拟世界,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在实体的生活中。”

她也建议,政府单位在推出行为准则后,须将这个资讯带到教育部,由官员到学校宣导,再由学校师长传递予父母,以便确保政策内容能够精准传达至每个家庭。

“在宣导方面,或许也需要专业人士的辅助,例如派出辅导单位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宣导工作,提升教师与父母对网络信息管控认知和觉醒,让他们能够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陪伴孩子应对这个多媒体时代的挑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