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人格教育不该是学校科目/黄利杰

目前上映中的泰国电影《模犯生》(Bad Genius),剧情讲述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逢考必A,于是把考试变成一门生意,用尽方法替人“出猫”,帮助顾客在各种考试及格甚至获取佳绩,再收取巨额的费用。

这使我想起十多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当年国内大学的法律系考试中,竟有学生愿意付出逾千令吉购买泄漏的考题;往后的许多年,类似新闻偶尔会出现,似乎也曾扯上医学系;至于没有新闻见报的日子是否代表没人作弊,那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大学生作弊,带出两项重要的问题:一. 中小学教育不仅没有培养出具道德的大学生,甚至也没有通过考试甄选出具学术实力的大学生;二. 这些法律系、医学系的学生若是作弊成功,进入职场后,将会在各自的领域造成多大的破坏?

律师,即使没有伸张公义这么伟大,至少也要维护法治精神;医生,更是随时操纵病人的生死,不可儿戏。不过,如果这社会上有律师和医生是通过作弊获取就业资格,我不禁好奇他们选择这个科系的初衷是什么?这过程中又接受了怎样的教育?

师生都只关心考试

还记得求学时,上语言课,老师没有教我什么是文字的美,只教我怎样猜测考题;上沟通课,老师没教我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只教我怎样回答考题;上普通常识课,老师也没教我何谓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真谛,只教我怎样争取到最多的分数。

以此类推,法律系的导师应该也不会告诉学生,公义有多重要;医学系的导师应该也不会告诉学生,人命有多珍贵。当一个领域的知识被列为学校的科目时,这门知识背后的哲理、宗旨与情操都不再受重视,老师和学生都一样只关心眼前的考试。



其实,考试和人格可以并行不悖,前提是老师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具备道德、爱心与责任感,自然就不会作弊,而会量力而为,以服务为目标。可惜的是,现在连“道德教育”都变成一个科目,去让学生猜测老师所要的答案。

据我观察,《弟子规》受欢迎是因为它并非需要考试的科目,而且合格的导师都以培养学生品德为己任,所以,学生在实践书中道理时也并非为了考试,而是内化为本身的价值观。它有被推广的需要,也必须慎防被人们扭曲为另一种“科目”或“商品”。

反应

 

文教

黄家和:与灾管机构合作 教育部助受灾学生应考

(怡保2日讯)教育部时刻与国家灾害管理机构及气象局合作,以提前做好准备,协助任何可能在今年面对灾害影响的大马教育文凭(SPM)考生。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指出,灾害问题不仅限于水灾,教育部也随时准备应对任何其他类型的灾害,并提供协助。

“对于任何面对灾害影响的学生或州,教育部已准备好启动‘雨伞行动’,以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够参加SPM(考试)。

“因此,这是教育部的承诺与努力,同时也与灾管机构和气象局合作,以便在可能发生水灾或其他灾害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他今天在甘榜大和园国中为SPM考生发表激励演讲后,在记者会上这么说。

出席者包括霹雳教育局局长沙夫安和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

黄家和指出,根据教育部上个月在口试期间应对水灾的经验,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该部相信能够妥善处理,以保障考生的福利并让他们顺利应考。

此外,他指出,若SPM考生面对任何问题,可联系考试局行动室,电话号码是03-8889 3551或03-8889 3601,以及州教育局05-501 5170、05-501 5177或05-501 5264。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