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霹苏丹:人工智能“抢”工作
700职业将半数机械化

纳兹灵莎参观校园时,对代表东方儒家思想的孔子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爱因斯坦雕像大感兴趣,雕像主题为“将学习与思 考普及化”。左二起霹雳州务大臣拿督斯里占比里博士, 和优大校长拿督蔡贤德。

(金宝21日讯)霹雳州苏丹纳兹灵莎殿下指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技术日新月异,预料将来在700种职业中,有50%会被全自动化机械所代替。

殿下指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工作将整合为电脑程序,由人工智能操作的机器执行,届时人工智能将取代蓝领,再逐渐冲击白领工作。



殿下在金宝拉曼大学(优大)为“2017第11届亚洲科学营”主持开幕时指出,全世界许多行业及职业,都会因全自动化的转变,而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科学家必须扮演协助规范科技的角色,确保人类和科技发展能达致平衡。”

他提到,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发明的“深度学习”软件,就让人工智能迅速接受大量数据,并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有效掌握语言技能。

“人工智能及科技带来的进步,究竟是好或坏,除了是观点与角度问题,还得胥视人类能否有效掌控及管理新技术。”

他说,以后政府制定政策、监管和教育制度,都离不开上述要求。他劝请人们应以更开放的思维接受新转变,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出席者包括霹州大臣拿督斯里占比里博士、州秘书拿督斯里阿都普艾、行政议员拿督阿敏、王室理事会拿督斯里莫哈末扎希迪、第二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拿督斯里黄家泉、2017亚洲科学营指导委员会主席拿督洪礼璧、大马首相科学顾问丹斯里查克里、吉隆坡甲洞集团首席执行员丹斯里李爱贤及拉曼大学理事会成员丘宏义。

洪礼璧:理科生逐年降

2017年亚洲科学营指导委员会主席拿督洪礼璧说,随着工业革命4.0到来,电脑及人工智能将影响生活,因此除了要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需培养他们掌握知识及技能。

他指出,数十年来,就读理科的中学生比率就不断下降,多办与科学、工艺、工程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可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

拉曼大学校长拿督蔡贤德指出,专家研究已显示,未来10年将有80%的工作将与科学、工艺、工程与数学有关,但许多家长与学生对此局面仍不敏感。

他感到遗憾,目前仅有30%的中学生选读理科。

他说,亚洲科学营是首次在马来西亚举办,获2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及学生参与。

“所有与会者,尤其是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将有机会深究科学、工艺、工程与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兴趣。”

反应

 

职场

有压力不等于有进步 学习共处愈走愈强

【2025年特备·职场新势力】中篇

报道|陈艾薇

在当今社会,世俗化的成功标准成了现代职场压力的主要来源,许多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与社交媒体塑造的完美生活背后,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面对不断增长的职场压力和挑战,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承受着专业能力与软实力的双重考验。唯一能提升自己的,也就是转化压力、应用软实力!

“成功”这一概念,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随着个人的需求与追求而变化,深受个人背景、价值观、人生目标和经历所影响。然而,在许多亚洲国家,成功的标准往往较为狭隘,通常将其与财富、社会地位、头衔以及声望等物质成就紧密相连。

这种世俗化的成功标准成了现代打工人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无论是职场中的激烈竞争,还是社交媒体上对完美生活的展示,都让许多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与物质成就捆绑在一起,加剧焦虑和不安,也让人们在追逐外在标准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向。

成功道路很颠簸

 

双威医疗中心临床心理师魏爱灵说,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新鲜而独特,尤其是在刚刚步入职场时,往往能投入无穷无尽的精力与时间于工作中。这源自于他们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观念——努力工作是取得成果的关键,而成功的最佳衡量标准则往往是学业或工作成就。

“当他们进入职场后,他们会寻求通过工作表现和成就来证明自己,告诉自己这就是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的方式。”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却远比想象中颠簸。打工人所面临的考验,远不止于个人的硬实力——如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或工作经验。软实力的体现,往往在关键时刻成为决定职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正如魏爱灵所说:“(打工族)面对的潜在困难包括学校未教授的人员管理技能、关系管理、沟通技巧和表达技巧。当然,现代年轻人还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美满生活 (Social-Media Worthy Life),描绘出一个能兼顾工作、家庭与兴趣爱好的成功人士形象。”

高效沟通成压力来源

 

人力资源领域的专业人士黄悠清,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咨询工作,肩负着为企业寻找和推荐合适人才的重任,期望通过不断努力登上更高的职业平台,迎接更多挑战,获得个人的成长与突破。然而,眼下她却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

在帮助企业寻觅人才的过程中,她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展现出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由于工作常涉及“多方接洽”,她需要与企业高层、团队成员以及候选人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桥梁,同时这也成了她的压力来源。

尽管这种跨层级、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她能够精准匹配人才与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也成了她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压力来源。

“我们可能面对候选人爽约的情况,以致后续工作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或者委托方(雇员方)迟迟未有决策,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向候选人交代。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只是对客户觉得无法交代,跟自己也是,任务无法完成心里很不好受。“这不仅考验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挑战应变和抗压能力。”

他人期望压力之一

职场新鲜人甄鹏量指出,尽管他喜爱所从事的行业,但职场中的压力和焦虑却是不可避免的。

他提到,日常工作中的常见压力源包括无法完全达到老板或客户的期望,尤其是在项目进度紧迫、目标高远时,自己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此外,繁重的任务和紧张的时间节点常常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在面对一些陌生的挑战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无从下手。

尽管如此,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力求在压力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我从中学会了优先排序,确保重要的任务得到优先处理,从而减少无效工作和时间浪费。

“其次,与他人沟通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寻求同事或朋友的建议与支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让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清晰。当然,客户的沟通挑战不可忽视,但通过耐心与细致的交流,通常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躺平”对抗“内卷”?

JobStreet by SEEK代董事经理尼古拉斯蓝(Nicholas Lam)说,社会对于“成功”狭隘且单一的定义,往往忽视了许多同样重要的成功标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心理健康,或是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从而可能会造成打工族对自身成就和职业成就的观念出现偏差。

他进一步指出,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受到这些传统成功标准的影响时,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境。

在人们认为自己未能达到社会所设定的高标准时,其中的压力不仅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就产生质疑,还可能感到无法突破眼前的困境,从而让时下流行的“躺平”运动应运而生。这种反抗社会压力的现象,体现了许多人对于过度追求物质成功和外界评价的疲惫,以及对于重新定义个人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渴望。

尼古拉斯说,中国年轻人的“躺平”动机是为了拒绝传统的职业压力,力求摆脱长辈为他们精心编排的生活的途径。而在我国,人们“躺平”所归咎于对工作的归属感较低,而这通常是由职业倦怠或压力引起的。

对工作归属感较低

魏爱灵说,许多人在职场上渴望获得归属感和意义,工作场所的归属感是指员工感到自己的独特性被组织和同事所接受,甚至得到珍惜。而“躺平”现象可能是对“内卷”现象的一种反抗,或是长期在投入工作后未能获得相应回报所带来的严重失望。

“研究表明,打工族(尤其是年轻人)希望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在组织中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期望定期获得上级的认可。当这些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员工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选择“躺平”作为一种反应。”

“退出”失自我探索机会

但她指出,人的成长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某种形式的安全感、意义和希望。而“躺平”则是一种被误以为能够逃离职场压力和痛苦的行为模式,所以很难通过“躺平”来远离压力与痛苦,或获得真正的满足。

“当年轻人选择通过不断‘退出’来避免压力时,他们其实错失了以健康方式应对压力的机会。这种回避不仅让他们无法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还使他们失去了探索自己偏好、愿望和限制的宝贵机会,而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的。”

因此,魏爱灵鼓励打工人反思工作环境是否适合自己,并主动寻找那些能支持他们职业目标、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

过度压力不利健康

许多雇主认为,员工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提高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事实上,这种观点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个体如何看待和应对职场竞争的态度。

对于一些员工而言,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可能激发其潜力,促使他们全力以赴、追求卓越,但对于另一些员工来说,过度的压力和过强的竞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身心疲惫、焦虑情绪加剧,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魏爱灵引述研究指出,员工可能会以“学习”、“避免”或“证明”的方式应对高压:

“学习”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可塑的、可以发展的、努力实现与进一步发展能力相关的目标。

“避免”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有限的、力求避免因技能不足而产生的负面判断和反对。

“证明”应对式: 

相信能力是有限的、个人通过展示能力来寻求有利的判断与机会。

“当“避免”或“证明”应对式的人发现自己处于高强度工作和职场竞争时,他们反而会对工作环境的参与度较低,并选择相信自己因能力有限、无法成就上司的要求或创造职场的成就,造成情绪疲惫和犬儒主义(cynicism),这也被称为职业倦怠。”

小心职业倦怠出现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长期过度压力和工作负荷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枯竭、工作效率下降以及对工作的负面态度。

波兰研究员斯坦尼斯瓦瓦·图霍尔斯卡提出了以下类别的倦怠症状:

情感(Emotional)症状:抑郁状态、疲惫、焦虑、情绪控制力下降、易怒、同理心下降和攻击性增加,以及普遍缺乏工作满意度。

认知(Cognitive)症状:无助感和无力感、自卑感、记忆力和注意力缺陷、思维僵化、敌意、怀疑、投射效应严重化,以及对工作场所的同事和权威缺乏信任。

行为(Behavioral)症状:冲动行事、无法休息、孤立、工作质量下降、不愿意接受新想法、缺勤以及避免花时间在工作上和与同事接触。

动机(Motivational)症状:价值观的丧失,例如与工作相关的意义感、高期望和抱负、工作满意度、主动性和创造力以及普遍的工作意愿。

躯体(Somatic)症状:头部和背部疼痛、睡眠障碍、体重突然变化、心脏和胃部疾病、高血压和免疫系统普遍衰弱。

勿让短暂感受

影响长期思考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全身心投入工作,追求更高的业绩和成就。然而,真正的职业幸福和成长并不仅仅依赖于工作本身的回报,更在于如何在工作中实现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并学会区分自己能够掌控与无法掌控的事物。

首先,魏爱灵说,明确理解工作如何契合个人的整体人生价值观至关重要。

她强调,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它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我们的生活还包括家庭、健康、友谊以及个人兴趣等多个层面。个人价值观可以包括诚实、真实、创造力、感恩等诸多方面。与其专注于工作中的回报与成就,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是否能够在工作中践行和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才是更为深远的目标。

避免消极思维

其次,学会识别与工作相关的自动思维模式非常关键。消极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显著影响工作表现,例如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过早下结论或灾难化的想法。

“学习如何区分想法和感受,以避免被短暂的感受过度影响长期的思考模式。”

第三,学会区分自己能够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事情。

我们常常会对那些超出自己掌控范围的因素过于焦虑,例如他人的看法或言论。然而,只有学会专注于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学习接纳和适应,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同样是重要的成长。

“不要过度专注于快乐。情绪是短暂的,但生活中的意义是永久的。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型应对者,无论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都能够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希望,过上更加充实和有目的的生活。”

明日预告:打工族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禁反思:在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相关报道:

职业规划2025年新提示 年轻人,接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